摘 要: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要目標,且以操作性學習為主要特征的國家指定性學習領域。“創造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造需要創新人才,而創新人才源于創新教育。因此,在勞動與技術課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的創新能力,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關鍵詞:勞技課;科學;創新意識
一、 激發創新欲望
我們的學生生活在科學技術瞬息萬變的時代,不斷變化的新技術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將更加廣泛、深刻和迅猛。利用勞技課培養科學創新意識,首先要打破創新的神秘感,使學生懂得創新和勞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創新是智慧和勞動的結晶,人人可為,但并非人人能夠做到。為此,我們帶領學生參觀了附近一家玩具廠和一家泥塑制品廠,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設計與生產的不同,讓學生體會什么是創造性勞動,什么是一般性勞動,感受創造性勞動給人們帶來的快樂,給社會帶來的巨大效益,以引發學生對創新勞動的興趣和欲望。參觀后同學們創造的積極性特別高漲。在泥塑課上,由于工藝和配料不得當,作品干了以后有明顯的龜裂。課后,二組的6名同學根據課上的情況,假日不休息主動聚在一起,查找資料,分析原因,制定方案,經過幾次實驗終于找出了一種合理的方法。作品干后精細光滑不裂,事情很小,但對于學生是勞動使然,是創造的結晶。
二、 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興趣是培養學生科學創新能力的無形動力,是培養學生科學創新能力的促進劑。如果沒有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就不會有發現問題的敏銳性,沒有濃厚的興趣就沒有執著追求的堅強毅力,就會被困難擋住而無法創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創造意識,調動思維積極性,讓學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發現問題,尋找規律,并應用于實踐。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改革傳統的教法,結合實際挖掘教材,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使學生有了創新意識,才會渴望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講“生活小常識”這節時,“用醋巧去銅銹”這個趣味實驗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誘導學生思考醋的其他妙用,學生們興趣很濃,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
三、 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科學的創新思維
“只要給予學生一片陽光,那么他們必然會燦爛”。因此教師要認真分析研究教學內容,盡量創設探究性情境,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地進入角色,有效地培養學生科學創新思維。
由于勞技課的一些內容存在類似、從屬、因果等關系,這就可使學生將兩個看似互不相連的事物聯系起來,進行疏通、拓寬,使學生的思維像展翅的雄鷹,在知識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教學中教師應精心安排有關題目,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引發多端的聯想,窮盡腦筋,思考出與這些題目相關的若干問題來。學生圍繞這些問題,根據學過的知識,左思右想、縱橫延伸、多向發展,答案不斷涌出。教學中不失時機地設計這種問題,讓學生思考,使學生置身于求新、求異、求巧的思維情境中,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
四、 培養批判精神
創新的本質是揚棄,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培養批判精神,敢于并善于發現現有事物的缺點和不足,對于培養創新意識更有意義。
我們首先把高年級的學生作品發給同學們,讓同學們按自己的想法評價,指出不足。同學們可以互相交換意見,分析研究改進方法,同學們自己創作的新作品也互相評價,使同學們在挑疵的過程中學習如何分析,如何改進,使作品趨于完美,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審美情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反復強調:錯了不怕,關鍵在于要有批判精神,敢于肯定,也敢于否定,敢于否定過去,否定別人,更敢于否定自我,真正體驗到從缺陷和失誤中吸取經驗的本身就是創新的一部分。
設置“陷阱”,教學中要針對學生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聯系學生實際,選些含“陷阱”的問題,使學生出現錯誤的解釋,然后引導學生討論辨析,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科學創新思維的批判性。如在講授“剪紙的技法”時問學生“如何剪刻才合理呢?”有的認為由里向外,有的認為由外向里,是誰的合理呢?讓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進行簡單的剪刻,兩種方法比較,結果證實由里向外效果好。
五、 進行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的科學創新能力得以深化
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科學創新能力有用武之地,也培養了學生科學的精神,形成科學的世界觀。采取的方法多種多樣:1. 組織學生開展培養花卉和繁殖花木的活動。如先后讓學生在校園的花卉基地扦插了夾竹桃,還組織學生在家自養盆花后帶到學校進行評比。通過活動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的觀點,學會了一些花卉繁殖的技術。2. 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實驗活動,引導學生大膽進行科學實驗,不但有利于學生理解和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實驗技能和技巧的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意識和科學、嚴謹、周密的思維素質,例如:讓學生提取學校勞動基地的土樣,并檢驗土樣的酸堿性,看種什么作物合適。3. 組織學生到校外勞動基地進行勞動。另外,還進行了服裝設計、布貼畫、小織物比賽。通過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學習勞技課的熱情高漲,增加了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也培養了學生科學創新能力。
僅憑幾節勞技課就期望學生會有什么重大的創新成果是幼稚的,但對學生而言,他們運用自己的智慧去大膽探索,這個過程就具有創新意義。因此,在教學實踐中理論的講授和實際操作要有機結合,互相滲透,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達到學生主觀認可的創新目的。
總之,在勞技課上要注重學生科學創新思維的培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并使學生通過實踐,有效地培養創新能力,以適應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林森.小學生科學探究意識和能力的培養[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0(06).
[2]孫曉輝.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創造性思維培養研究[D].寧夏大學,2013.
作者簡介:
李貴玲,河北省石家莊市,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西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