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清代內蒙古城市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對相關論文進行簡要評述,發現無論整體研究、區域研究乃至單體城市研究都有相當的進展。但也存在對十九世紀以前內蒙古城市的研究不多、與主題直接相關的專著太少、研究過分集中于呼和浩特地區等問題。
關鍵詞:清代;內蒙古;城市;述評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對內蒙古區域歷史地理研究的加深,清代內蒙古城市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在此基礎上,總結目前的研究成績,反思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進一步拓寬和深化研究方向,無疑對于清代內蒙古城市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大有裨益。基于此,筆者在了解和所能搜集的范圍內,對近年來清代內蒙古城市研究的論文進行簡要評述。
一、 整體研究論文
清代內蒙古城市研究的綜述性論文超過20篇。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四川大學何一民教授。他發表于2010年的論文《國家戰略與民族政策:清代蒙古地區城市之變遷》,分析了清代蒙古地區的城市規模、形態,最后討論了城市變遷的動力特征和歷史現實意義。其后,又連續刊發《清代藏、新、蒙地區城市的發展變遷》和《清代藏新蒙邊疆城市發展滯后原因探析》,前者闡釋了包括蒙古在內的清代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的形成、發展及具體模式,后者從自然環境、社會動亂、經濟基礎、人口數量和社會觀念角度探析了制約邊疆城市發展的諸多因素。綜述方面還有一篇值得注意的是李曉標博士畢業論文《晚清西方人眼中的蒙古——以西文地圖與游記為中心》,該論文選取有關晚清時期蒙古的十九部西文著作和十八幅內陸亞洲地圖,根據著作和地圖展現了西方人眼中的晚清蒙古地區的地理、城市和人群形象。
在地方制度方面。烏云格日勒《清末內蒙古的地方建置與籌劃建省“實邊”》,考證了“清末新政”前后內蒙古的地方建置及其特點;丁瑞雪在其碩士論文《內蒙古盟市制度發展研究》中,用兩章內容記述了清朝內蒙古地區區域政治體制的演變。在經濟方面。祁美琴、王丹林以清代蒙古社會的新生事物蒙古城鎮中特殊的區域“買賣城”為突破口,通過對“買賣城”的概念、性質、規模、布局等問題的研究,探討清代蒙古地區“買賣城”的形成及其商業特色和商業地位;王藝丹的碩士論文《旅蒙商與蒙古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認為旅蒙商在蒙古地區的貿易活動,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城鎮興衰影響很大。此外,魯寧、張彧、烏蘭其其格還從宗教角度談到了佛教、基督教、圣母圣心會等對內蒙古城市文化和建筑的影響。
二、 區域研究類論文
清代內蒙古城市的區域研究可分為兩種類型。其一為東西部區域研究,其二為綏遠、熱河、察哈爾區域研究(此三省雖然民國以后建立。但有作者為研究方便,在空間上選定這一區域,但在時間上則大大超過1912年,如張弓《論清代綏遠地區的廳》,本文選擇的其他著作也存在類似的表述)。
第一種類型的代表是賽娜、李文豹、侯成麗的碩士論文。前二位分別選擇清代內蒙古的歸綏地區和前套平原地區進行研究,對這些地區城鎮興起的原因、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以及城鎮興起后產生的影響都有具體的考述;后者則研究了清代歸綏道區域內,外來人口增加與城鎮發展的相互作用,并對該地區城鎮數量和分布情況做出一定的歸納。有關清代西部內蒙古城鎮的論文還有烏云格日勒《口外諸廳的變遷與清代蒙古社會》,李學誠《旅蒙商與內蒙古西部地區經濟——文化變遷》等。
第二種類型中。烏敦《近代綏遠地區城鎮體系研究》,研究時間起于1840年,終于1949年。闡述了綏遠城鎮的興起和發展、分布和特征、規模和職能,以及交通建設等等,頗具水平;顏廷真等所作《清代熱河地區盟旗和府廳州縣交錯格局的形成》,介紹了熱河地區制度的出現,以及經濟和民族因素致使的盟旗與府廳州縣交錯格局形成。察哈爾地區城市研究的代表論文出自付麗娜,她以張家口、多倫諾爾、貝子廟為中心,探索了晚清及民國時期察哈爾地區城市與商業之間的復雜關系。此外,楊桂賢分析了清末民初察哈爾地區的物質生活,李茹探究了同一時期地區新式教育發展狀況。
三、 單體城市研究論文
數量最多是有關綏遠城和歸化城的探討。如金啓孮《呼和浩特舊城的變遷和新城的興建》,詳細介紹了在清代這兩座城的建構和演變;而黃治國《清代綏遠城駐防研究》著重論述了綏遠城的修筑過程、戰略地位和作用等。王卓男、王罡考證了清綏遠城街巷名稱及其演變,李艷杰研究了清代呼和浩特地區房地的內容和特點。王平《清代歸綏城市的社會流動》,立足于清代,對歸綏城內的人口及社會階層流動情況進行分析,探討了這種現象所反映的深層次問題,而張斌《明清到民國時期呼和浩特地區城鎮體系演變研究》和烏鐵紅《清代歸綏城往日城市意象解讀》尤其值得注意。前者對明代至民國時期呼和浩特城鎮體系的演化進程進行了全面梳理,后者分析了清代歸綏城的空間意象和城市布局,是比較少見的探討內蒙古古代城市文化哲學特征的研究。
除了呼和浩特以外,內蒙古清代城市研究比較多還有今天的包頭、鄂爾多斯、赤峰和呼倫貝爾。研究清代包頭城市的論文中,最有整體性的是孟令宏《包頭舊城歷史地理研究》,作者分析了清同治朝至新中國建立之前,包頭舊城的歷史沿革和城市的形成起源、發展變遷、空間布局及人類活動等。研究鄂爾多斯城市部分。梁衛東《清末鄂爾多斯基層社會控制研究》,以官府、宗教、士紳和民眾為視點,全面考察了清末鄂爾多斯地區的社會基層控制。研究赤峰地區部分。袁玲玲《十八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初赤峰城鎮經濟發展研究》,對包括清在內的赤峰城鎮經濟的興起、發展、特點、影響和局限都有發揮。研究呼倫貝爾部分。趙金輝《中東鐵路與海拉爾城市發展關系初探》,分析了清末中東鐵路的興建對呼倫貝爾地區的影響。
總而言之,國內的清代內蒙古城市研究已經取得一定成果,但總體上還處在研究的初始階段,有不少空白或薄弱的領域需要進一步的討論。從四川大學和內蒙古大學的情況看,研究集體的形成,以及研究者互相砥礪和促進,對于這一領域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擴大學術團體、增加學術交流、彌補空白領域、推動合作研究應該是下一步的趨勢。
作者簡介:
閆春秀,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