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喜華 魏建剛 李妍
【摘要】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增多,醫學人才培養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醫學院校是一個培養醫學專業人才的特殊院校,醫學生需要積累豐富的英語翻譯能力,有助于未來獲取前沿醫學專業知識和文獻的寫作。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結合醫學院校的實際教學內容,同時引入有效的提升教學的方法。本文從ESP視角出發,通過調查碩士、博士生及各附屬醫院醫生在崗位上的真實需求和面臨的實際問題和困惑,結合尤金·奈達“動態對等”翻譯理論,通過課堂教學和課下輔導,幫助學生領會掌握 “動態對等”翻譯觀,以低年級強化讀譯的成果為基石,指導學生提煉語言特征,從詞匯對等、 句法對等、 篇章對等和文體對等入手,運用翻譯理論傳達具有嚴謹、準確特點的醫學信息,形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系化教學,奠定培養創新型醫學英語翻譯人才的堅固基礎。
【關鍵詞】 醫學英語;翻譯人才;動態對等
【作者簡介】韓喜華(1970-),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魏建剛(1976-),男,河北石家莊人,河北醫科大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翻譯;李妍(1982-),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基金項目】2018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醫學院校創新型醫學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項目批準號:HB18YY035)。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 ,Dudley-Evans和St John于1998年提出了三個根本特征和四個可變性特征,強調外語教學重點應放在“與特定專業活動有關的語言運用(包括句法、詞匯、語域)、技能、語篇和語類上。”21世紀初我國的學者楊惠中,秦秀白,段平等對ESP教學的發展進行了研究和深入探討,隨后ESP教學迅速在我國各大高校中興起,開展具有專業特色的英語教學成為了大學英語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突破口。醫學院校也大力推廣了醫學專業英語的教學,以滿足醫學生將來的就業及學術需求。但目前的醫學英語教學沒有規范統一的標準,依舊是不分年級不分層次的重復性辨析醫學詞匯、逐句翻譯文章的表層教學,沒有形成體系化教學,缺乏有效理論依據的支撐。ESP教學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要想真正的利用它完成幫助學生們從語言學習為主過渡到以語言推動專業發展為主的任務,需要系統,連貫的教學規劃以及更多成熟而實用的理論來完善。前期完成了二年級以閱讀原版醫學教材促進學生翻譯能力的研究基礎上,通過分析在職醫務人員在工作和科研中面臨的真實問題,引入尤金·奈達(Eugene A.Nida)的“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尤金·奈達(Eugene A.Nida)是西方語言學派翻譯理論的主要代表,被譽為“現代翻譯理論之父”。 奈達的“動態對等”翻譯觀將“動態對等”解釋為:“譯者接受者對譯文的反應與原文接受者對原文的反應基本一致。”他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達認為,翻譯傳達的信息既有表層詞匯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因此,“動態對等”包括四個方面:詞匯對等、 句法對等、 篇章對等和文體對等,其中,“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在三年級課堂深化理論指導下的翻譯能力的提升培養,通過課堂教學和課下輔導,幫助學生領會掌握 “動態對等”翻譯觀,以二年級強化讀譯的成果為基石,指導學生提煉語言特征,從詞匯對等、 句法對等、 篇章對等和文體對等入手,運用翻譯理論傳達具有嚴謹、準確特點的醫學信息,形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系化教學,奠定培養創新型醫學英語翻譯人才的堅固基礎。研究成果可以更有連貫性,針對性,理論性,實效性地開展醫學英語教學,培養應用型、創新型的醫學英語翻譯人才。
以大學的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在校碩士、博士生及各附屬醫院大夫進行實際問題和跟蹤調查,以ESP相關理論、“動態對等”翻譯學理論及需求分析理論為指導,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以探討ESP教學中理論指導下的翻譯教學為基本內容,結合三年級學生在二年級學習中獲得的翻譯水平,通過闡釋詞匯、句法、篇章段落的特征,總結醫學英語的語言特點,制定科學合理,專業方向明確的醫學英語翻譯人才培養策略。
1.針對研究生、博士生、附屬醫院大夫的調查:包括個人在論文寫作,學術研究中存在的翻譯困境及期望解決的問題、對翻譯能力在學術研究中的實際影響和作用的體會。
2.針對教師的調查:包括醫學英語教師對醫學英語的掌握程度,對“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和原則的運用程度等。
3.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調查:首先了解學生在二年級專業英語學習中的翻譯水平,對以“動態對等”理論強化醫學英語翻譯的認知程度。研究中后期還需要調查接受培養的人才實際的翻譯水平提高程度,進行縱向對比,為課題數據統計提供客觀、科學的資料。
4.根據教學現狀,調查翻譯能力培養在實際醫學英語教與學中的有利與不利條件。
5.針對目前師生在翻譯中的教與學的現狀,依托教學實踐與人才交流,提高教師的學習和提升意識和自身的翻譯能力,探索出有效的醫學英語翻譯能力培養策略。
根據奈達的“動態對等”翻譯觀,翻譯是在接受語中復制始發語信息最貼切自然的對等物。復制意義為首要目標,在復制意義的基礎上再進行文體復制。對于醫學類的文本而言,其傳達的信息具有嚴謹、準確的特點。因此,將醫學類文章從英語到中文的意義和文體進行復制的醫學英語翻譯需要在“動態對等”的指導下完成才能在譯入語中完整復現原語的意思。
在了解醫學生在高年級階段的翻譯水平和意識,明確醫學生在學習工作中真實的需求及不足,從而制定合理的教學內容。1.在ESP教學中幫助學生奠定翻譯的詞匯基礎,通過學習“動態對等”翻譯理論掌握翻譯的主旨: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原版及文獻閱讀,從中領悟醫學英語的句法、語法、篇章特征,以便更好的運用“動態對等”翻譯理論。2.鼓勵學生理論聯系實踐,有意識地將閱讀中提煉出的各種語言特征應用于翻譯實踐,在英譯漢、漢譯英中形成個性化的理解,潛移默化地提高翻譯能力,進而游刃有余地學習交流醫學知識,滿足國際診療的實際需求。同時,面對和解決了相關問題:1.在為期一年的實踐教學中,教學內容多但課時數有限,成功的幫助醫學生理解掌握了“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并運用到實踐中,從而激發了學生們翻譯興趣,提升了翻譯能力。2.教師在實際教學實踐中的翻譯能力和指導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通過借助有限的教學資料,發揮課題組的團隊能力并結合教師的個人教學特點進行了高效地教學。
從ESP視角出發,通過調查碩士、博士生及各附屬醫院醫生在崗位上的真實需求和面臨的實際問題和困惑,結合“動態對等”翻譯理論,依托前期二年級進行的閱讀原版教材與文獻提升翻譯能力的研究,以全國醫護英語考試為參照,了解醫學生的基礎英語知識和翻譯能力,在大學三年級進行為期一年的試點研究。依據大學目前所使用的專業英語教材,通過對比三年級和二年級試點班的問卷和訪談結果,以及醫護英語考試成績和每年學校舉辦的翻譯大賽成績,驗證教師采取的ESP教學引入“動態對等”翻譯觀的成效,旨在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醫學英語翻譯策略,從而推廣科學新穎的醫學英語翻譯教學。通過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確定“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切入點。通過對碩士生、博士生、附屬醫院醫生的問卷及訪談工作了解和分析大學本科生和英語教師的翻譯理論和實際水平。依托特定教材開展具體的教學內容,對比兩個年級的翻譯能力和提升程度,并做好詳細記錄。課題組成員查閱國內外與課題相關的理論與實踐資料,制定課題的具體實施方案,建立課題研究內容及進程檔案,選取班級,開展具體的教學內容。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了解學生對“動態對等”翻譯理論指導下的翻譯教學的接受程度。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翻譯大賽及醫護英語考試,整理資料及相關數據并科學地統計數據結果,進行歸納研究。開展教學反思及再教學實踐。
本研究的理論價值在于,通過向學生傳授醫學英語翻譯需要在“動態對等”的指導下完成才能在譯入語中完整復現原語的原則,鼓勵學生挖掘醫學英語的特征,將語言特征結合母語特征應用于翻譯實踐。為形成有體系,有連貫,規范化的醫學英語教學,尤其為翻譯教學開辟了新的途徑。本研究主要應用于國內高等醫學院校的教學改革,目的為提高醫學生的閱讀翻譯及應用能力,研究醫學英語人才的培養模式,為各醫學院校培養創新型醫學英語翻譯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撐和理論基礎。體系化,規范化的醫學英語教學,漸進連貫的翻譯能力的培養,現代翻譯理論的熏陶,為培養出醫術超群,學術頂級的醫學生提供了堅實的交流基礎。精準的專業知識翻譯技能會幫助今后的醫生們更加適應日新月異的醫學發展。
參考文獻:
[1]華仲樂.探索新世紀醫學英語教學之路[J].外語界,2001.
[2]Nida,E.A.&C.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Nida,E.A.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1,1964.
[4]馬會娟.奈達翻譯理論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3.
[5]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