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要:在教育體制不斷改革的背景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融入了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初中生的數學學習在成長的階段尤為重要,為了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需要對數學教學的模式加以革新,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打造出高效的數學課堂。基于此,分析了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現狀,并提出核心素養背景下對初中數學課堂問題的探究,以期提高初中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數學;課堂問題;探究
一、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現狀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學的目標、模式和方法都能夠影響數學的教學質量。現階段,在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的模式過于滯后以及教學的方法過于單一[1]。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數學教師側重于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忽視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而且在教學中,教師占據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得較為被動,這就直接影響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學習效率。再加上滯后的教學模式,難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這些原因都阻礙了初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性。所以數學教師要對傳統教學的目標、模式和方法加以革新,提高數學課堂上的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對初中數學課堂問題的探究
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才能為學生打造出高效的教學課堂,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下面作者就談談核心素養背景下對初中數學課堂問題的探究。
1.借助實際生活,設計疑點式數學課堂問題
教師要在課堂上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使他們在課堂上主動學習,才能有效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設備已然普遍存在于數學教學之中,為了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數學教師就需要通過多媒體設備對數學知識和數學問題進行總結和整理,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條理性加以掌握,進一步強化學生在課堂上的問題。教師可以從實際生活出發,在課堂上應用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設計課堂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來提升教學效率[2]。比如,在學習魯教版初中數學教材“勾股定理”一課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逐漸切入,可以問學生:“生活中有哪些物體存在勾股定理呢?”“在生活中運用勾股定理有哪些好處呢?”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相互討論,并對學生的答案給予肯定,再對學生加以引導,使他們深入掌握勾股定理的概念和條件。教師通過提出這些疑問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學習之前對知識產生興趣,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結合教學知識,設計開放式數學課堂問題
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學生在學習的階段內心會經歷很多變化,當學生解決出一個難題時,其中內心必定需要經過復雜的思考,才能獲得正解。而數學教師在課堂中可以結合課本知識,為學生創設開放式的課堂問題,使每位同學都能展現自己,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引發他們思考,這樣學生就會享受自己得到的答案,增加學習的興趣,也能夠鍛煉思維能力。比如,在學習魯教版初中教材“生活中的軸對稱,,一課中,教師可以針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提問:“軸對稱的性質是什么?”“大家可以試著畫一下軸對稱的圖形。”然后讓學生進行思考。教師為學生創造出一個開放式的空間,讓學生大膽猜測,根據自己的想法對數學知識進行應用,從而實現教學的目的。如此,不僅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還能夠提高教學效率。
3.引導學生研究,設計導向式數學課堂問題
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數學占據著很重要的一部分。數學知識的學習不僅是學習的過程,還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數學知識進行思考和探究,掌握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并在學習中進行創新[3]。所以,數學教師就需要對教學知識進行深入研究,在數學課堂上設計導向式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加入研究數學問題的隊伍中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導向式問題的優勢,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掌握數學方法。比如,教師可以運用數學規律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學習“規律”相關知識時,數學教師可以提出:“1個正方形需要4根粉筆,2個正方形需要幾根粉筆呢?那么,10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呢?50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呢?再延伸至m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粉筆呢?”通過這種導向式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引入自主學習的軌道中,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由淺及深的學習過程,進一步鍛煉他們的思維邏輯能力。
三、結束語
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要想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數學教師就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教材內容,在課堂中設計有效的課堂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成為主體,使他們在對問題思考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掌握學習的方法,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曾文鵬.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J].都市家教月刊,2017(4):72.
[2]邱明朗.淺談核心素養背景下問題驅動高中數學課堂的特征[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4):31.
[3]宋秀茹.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對策[J].中華少年,2017(35):133.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