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鵬
摘要:在進行初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做的不僅僅是傳授給學生簡單的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逐漸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自主有效地開展學習過程。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如何指導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此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初中物理;學習方法;教學指導
對于學習者來說,學習方法毫無疑問是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的,如果學習者能夠掌握高效率的學習方法,則在后續學習過程中可以更加便捷,與此同時也會進行更加深入的自主思考,成為學習的主人。現在雖然教育工作快速發展,但是目前的教育制度依然更加關心的是如何“教”,而并非如何讓學生更加懂得“學”。針對此,文章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如何進行指導以提高學生學習方法的策略。
一、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方法指導
中學階段,青少年的思維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呈現極其快速的增長,其中初中階段的學生雖然邏輯思維逐漸占據優勢,但是整體上說還是處于經驗思維為主的過程,經常需要配合感性經驗的支持才能夠理解抽象邏輯思維。在這樣的背景下,結合物理學科本身實驗觀察為基礎的內容核心,需要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創造過程,讓學生能夠對物理學產生一定的感性經驗,進而學生可以在不斷嘗試和實驗過程中獲取更加顯著的成就感,最終對物理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就可以在后續物理學習過程中表現出更好的自主學習特點。
二、幫助學生理清物理學的規律和概念
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的主要工具就是課本,與此同時,學生要學好物理,重要的措施就是在課本當中理清物理規律。但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學習,就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只要掌握了概念公式就等于掌握了課本知識”的錯誤理解,進而很容易導致學生將大量精力放入大量的資料參考書當中,并不重視課本的閱讀和理解,導致雖然學生能夠理解概念和內容,卻不能在實際解決問題的時候對知識概念進行靈活運用,一看就懂,一做就錯,這樣的過程會導致學習的有效性大幅度下滑。針對這樣的情況,可以采用針對性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更加有效的知識記憶,讓學習方法本身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例如電流表電壓表的正確使用中,“壓并流串、不超量程、電流正人負出”等,這樣的口訣應用可以有效地讓學生形成短期記憶,并在后續不斷的強化過程中讓學生對相關知識內容形成強烈的記憶。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引導,就可以讓學生自己逐漸意識到這樣的學習方法的有效性。
1.課本的課前閱讀
在課堂開展之前,首先要讓學生大致明白即將要學習的知識點概述,以及相關內容如何得出的,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根據預習中的閱讀來明確自身后續學習時將要遇到的重點和難點,能夠有的放矢地進行聽課。要幫助學生更有效率地開展這一過程,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之前進行提綱式的列舉,例如“慣性、慣性定律”的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將課堂要展開的內容進行模塊式劃分,“什么是慣性”“哪些物體具有慣性”“慣性和什么有關”“慣性和慣性定律的區別”“靜止物體和運動物體的慣性是否存在區別”以及“同一物體的慣性會發生變化嗎”。這樣的過程將課堂要講授的知識內容進行模塊化的列舉,就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進行針對性的預習和閱讀,對于后續課堂教學的開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2.課堂中的課本閱讀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大概講述了知識點內容之后,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內容的消化和理解,這一過程的重點在于對知識重點難點的解答,抓住重要知識的細節內容。例如“牛頓第一定律”教學過程中,對于定義進行講解的時候,需要重點抓住“一切物體”“不受外力”,與此同時,從“是在大量的試驗基礎上概括推理出來的”當中也可以提煉出,牛頓第一定律是規律定律,而非推導出來的公式等。這樣一來就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對于重點知識的學習方法:重點問題進行精讀,如有疑難則應當打破砂鍋追尋到底,要知其所以然。
3.課后以課本和筆記為核心的復習
課堂學習完成之后,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于課堂講解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理解,對課堂學習到的知識點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梳理和記憶,進而可以形成系統化且條理化的記憶內容。必要的時候,尤其是重難點學習的課程之后,可以讓學生進一步閱讀和課堂內容有著一定聯系的課外閱讀物,拓展課本學習內容的基礎上擴大學生的學習面,能夠拓展學生思維。
在實際開展初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相對于教授給學生基礎的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對于這些內容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一來在后續學習過程中,學生就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進行相對利.學的學習過程,并在后續學習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裴登秀.改進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現狀的策略研究[J].新智慧,2019(7):92.
[2]郭永平.電教技術下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策略[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9(3).
[3]劉兆福.以項目學習優化初中物理教學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9(24).
[4]蔣娟花.初中物理課堂上的多樣化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9(24).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