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要:結合思維導圖來落實歷史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基礎知識體系的構建以及對學習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引導學生對歷史核心價值觀的融會貫通;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把思維導圖與《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這一內容結合起來,從而探究思維導圖對優化高中歷史教學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思維導圖;新文化運動;歷史核心素養
傳統的歷史課堂一直面臨著這樣的困境: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碎片化,不系統,不會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因此,我們課題組申報了吉林省教育學會“十三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利用思維導圖優化高中歷史教學的實踐研究》,經過近一段時間的課堂實踐,我們課題組基本形成了一套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歷史教學的一般模式,即“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前預習+用思維導圖來完成復習提問+用思維導圖講授新知識+用思維導圖解決歷史問題”。與此同時,學生已掌握基本的繪圖方法,能夠自主利用思維導圖去構建知識體系,對歷史知識的認識也不再是單獨的某個知識點,而是能夠整體地、聯系地、多角度地去理解。
基于此,我們課題組就以《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例,來實踐思維導圖對優化高中歷史教學的基本方法。東尼博贊說過:“思維導圖中的所有內容都是相互聯系的,所以它能幫助大腦通過聯想更好地進行理解和想象。”正是由于這一方法的有效性,我們課題組希望通過這一課例的展示,使老師和學生看到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選自人教版必修Ⅲ第16課的內容,是繼《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之后,中國近代史上另一波影響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是資產階級在思想領域反封建的繼續斗爭,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補課,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曲,起著承L啟下的重要作用。
通過本課的學習,一方面能使學生建立起完整的近代中國探索史、思想發展史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還能正確認識其發展規律,對提高學生的知識歸納能力以及培養學科思維能力都有促進作用,因此,為了優化歷史教學,并使歷史核心素養得到進一步的落實,筆者引入了思維導圖來貫穿教學始終。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片段:
片段1:通過課前預習,學生利用思維導圖自主構建知識體系
1.時勢所逼: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涉及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能夠把“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作為中心主題,向外發散出四個一級分支,并在每一個一級分支上寫出“政治”“經濟”“思想”“民眾”,同時在每個一級分支下延伸出二級分支,分別寫出其具體的內容。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全面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又會使學生認識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
2.鋒芒漸露:新文化運動的概況
設計意圖:學生在此環節設計思維導圖的中心主題是“新文化運動的概況”,向外發散的一級分支分別是“標志”“指導思想”“代表人物”“活動基地”“活動陣地”,再由一級分支發散出去的二級分支來表示具體內容。
3.破舊立新: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設計意圖:學生能自主地以“新文化運動的內容”為中心主題,能夠準確地確立一級分支的內容為“前期內容”“后期內容”,并在二級分支上明確地寫出具體內容。教師在這一環節設計樹形思維導圖進行課上講解,從而落實歷史核心素養之“歷史解釋”,同時通過合作探究突破本課重點。
4.思想啟蒙: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設計意圖:學生能夠從“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這一中心主題出發,辯證地認識“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所以一級分支就確定為“積極影響”和“局限性”,同時通過設置情境材料來完成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從而落實“史料實證”“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三大核心素養,并實現對本課難點的突破。
片段2:課堂小結——展示學生自主設計的思維導圖
設計意圖:首先展示高二學生繪制的正確思維導圖來進行本課小結,并針對出現典型問題的思維導圖進行課上批改;其次,利用教師繪制的思維導圖來完成本單元的總結;最后展示高三學生在一輪復習中利用思維導圖深化對新文化運動的認識。
片段3:課堂練習利用思維導圖解決歷史問題
設計意圖:要求學生在習題本上繪制出解決這道題的思維過程,從而形成答案。
本課寄語:一百多年前,“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明確地告訴中國人,在世界近代化潮流面前,中國必須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設計意圖:通過齊讀《青春》進一步落實“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
在本節課的設計上,我融入了課題研究成果,近一段時間我們課題組都是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其中高一、高二是從新知識的角度,利用思維導圖構建知識體系;而高三則是從高考復習的角度,在構建基礎知識的同時,再去深化對知識的理解。經過我們不斷地實踐和探索,發現思維導圖這種學習手段很實用,對于解決教學中的許多問題都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論語·學而》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致力于抓住做人的根本,根本建立了,大道也就有了。因此,我們既然選擇了教書育人,那么在教育的道路上就要不斷地超越自己,創造出更輝煌的明天。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