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奇
[摘 要]物流金融作為創新型的第三方物流服務產品伴隨著物流行業的發展應運而生。它是為物流企業提供資金融通、結算、保險等服務的金融業務,將金融企業、企業客戶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務緊密聯合,形成合作共贏的局面。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提出和互聯網新業態的不斷發展,在規模化的行業戰略轉型大浪潮中,物流金融作為創新型行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巨大挑戰,適應改革和發展的新型服務模式有待探究。本文基于當前“互聯網+”背景下物流金融服務創新模式面臨的機遇、挑戰等進行了詳細闡述,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促進我國物流金融服務快速、穩定發展。
[關鍵詞]物流;互聯網+;物流金融;互聯網金融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2.056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9)02-0-03
1 “互聯網+”物流金融服務模式相關理論概述
1.1 物流理論
物流概念在20世紀30年代起源于美國,原意為貨物分配,后流入日本逐漸演變為“物的流通”最終定義為物流。二戰期間應用于軍事中的后勤管理模式:合理配備人員、設備、物資與獲得、維護、運輸之間的合理關系,正是物流概念的基本雛形。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物流理論體系基本建立,提倡一體化物流,將生產、供應、銷售有機結合為整體,實現生產與流通的紐帶和促進關系。20世紀90年代中期逐漸形成了供應鏈管理理論,也是至今世界各國廣泛認同的物流理論基礎。
我國的物流術語標準將物流定義為: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處理等功能有機結合起來滿足用戶要求的過程。目前,我國已在物流領域取得了一些成就。譬如,對物流基礎理論研究,包括物流行業的基本概念、電商與物流之間的必然聯系、物流產業在國民發展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物流與互聯網環境下的金融市場的必然聯系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1.2 物流金融理論
物流金融(Logistics Finance)是指在面向物流業的運營過程,通過應用和開發各種金融產品,有效地組織和調劑物流領域中貨幣資金的運動。這些資金運動包括發生在物流過程中的各種存款、貸款、投資、信托、租賃、抵押、貼現、保險、有價證券發行與交易,以及金融機構所辦理的各類涉及物流業的中間業務等。其實質就是在物流業運行過程中通過金融產品組織或者調劑物流領域中貨幣資金的運動,從而達到資金運轉平穩并發揮資金最大價值的目的。我國物流金融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相對落后,目前原有的以融資機構為基礎的階段逐步發展到了以物流企業或銀行等金融為基礎的發展研究階段,物流銀行概念正在被逐漸滲透。
1.3 互聯網金融的研究現狀
互聯網金融(ITFIN)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可以達到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無金融中介狀態,現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與銀行間接融資的資源配置效率基本相同,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能夠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打破原有少數專業精英控制金融市場的傳統市場模式,更加民主化、自由化。
互聯網金融行業是伴隨著電子商務行業興起而誕生的衍生行業,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產物,憑借便捷、高效、靈活度高等特點改變著金融行業的市場格局,對傳統金融行業尤其是銀行業構成巨大威脅。
2 物流金融模式的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2.1 物流金融模式的發展現狀
隨著物流產業的不斷發展,物流金融業務形式逐漸豐富,總的來說,物流金融模式分為物流倉單金融、物流授信金融和物流結算金融,本質上即是存貨質押融資、訂單融資、應收賬款融資。存貨質押融資是只有資金需求的一方將有用的貨物存放在物流企業,通過物流企業出具的倉單作為質押擔保向金融機構換取資金,金融機構依據質押倉單向融資方提供經營與倉單貨物同類型商品的專項貿易的短期融資業務。
訂單融資是指金融機構依據物流企業現在的企業規模、負債比例和信用程度等綜合標準進行評價并授予物流企業一定的信用額度。有資金需求的供方將相應價值的貨物銷售給物流企業,物流企業依據自己的信用額度向有資金需求的供貨方提供短期資金周轉,再由物流企業將貨物銷售給需方,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供方向金融機構借貸的時間和費用。
應收賬款融資是指物流企業采用承兌匯票、墊付貨款或代收貨款等方式為企業進行融資,物流結算融資是源自我國中小企業自身發展和生產運營造成的資金不足,其融資渠道匱乏、資質以及信用程度不足以通過金融機構信貸審核而無法獲得銀行貸款。這3種模式占據了物流金融市場的主要業務,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小企業資金壓力大、融資難、融資機會少的問題。
2.2 物流金融模式存在的問題
通過物流金融模式,物資、資金以及信息能夠進行更大程度的流通并實現了極大價值,三者的順利流通巧妙地實現了企業所需的增值服務。時,由于物流金融行業供應鏈所涉獵范圍極廣,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行業發展機制不健全,以及物流企業、金融機構以及有資金需求的供方三者利益協調所產生的矛盾等問題,都時刻阻礙著物流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
第一,由于物流企業作為第三方機構,難以具備專業金融從事者的行業素養,再加上審核機制不夠完善,容易造成借貸者無償還能力或者貨物價值評估標準不一造成的價格差異等情況。第二,物流金融行業缺乏針對性強的法律法規,行業規范和行業標準尚不明確,不利于銀行的風險控制。第三,行業準入制度、約束機制不完善,涉及人員復雜,不乏有人為滿足私利聯合物流企業共同欺詐。
3 “互聯網+”物流金融服務創新模式
物流金融與互聯網金融同時具有以較高靈活度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貨幣資金周轉功效,因此,在互聯網金融逐漸占領金融市場的大環境下,將互聯網金融概念引入物流金融市場無疑為物流金融帶來了機遇。
3.1 互聯網背景下的物流行業環境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物流行業占據優勢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領軍者,但隨著“互聯網+”的逐步推進和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傳統物流行業發展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但電子商務行業搭乘著互聯網的快車得以快速擴張,物流行業也由此獲得了新的生機。
隨著電子商城迅速發展,小規模物流流通行為越來越多,快遞行業應運而生。同時,各類電商平臺迅速崛起,推動了以生鮮配送行業為主要代表的定向物流行業的發展,促進全國各地資源配置均衡。物流行業除交易量增量顯著外,行業監管機制、配送時效以及配送的路徑規劃逐漸趨于完善。可見,物流行業在互聯網大背景下的發展方向關鍵取決于改革創新。
此外,物流企業在改革創新的同時更應該重視探求市場真正走向與市場真實需求,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從供應鏈優化著手逐步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人才培養,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我國物流企業的現代化進程,才能在互聯網背景下取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3.2 “互聯網+”物流金融創新模式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模型在現代的戰略規劃報告中經常應用,實際上就是根據企業內外部條件,將企業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分別組合并進行綜合與概括的一種分析模型。
就物流金融相關企業而言,其內部優勢包括資金流轉靈活、供應鏈企業相關資源豐富、資金周轉成本較低。劣勢包括資金運動所涉及金融機構和物流企業以及資金需求者三方相互制約關系不完善、從事人員專業性較低、缺少法律法規及行業機制的有效保障、監管制度缺失。從外部來看,在經濟全面轉型的背景下,社會資源將進行重新分配,互聯網金融帶動下的物流金融需求更大,可形成相應的“互聯網+物流”金融產品。威脅包括其他互聯網金融品牌搶占市場、審查機制不完善造成的線上審核的專業性和嚴謹性不足等。
基于SWOT分析法,物流金融行業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模式創新需把握以下幾點。第一,依靠內部優勢利用外部機會,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形成物流金融專屬機構,以充沛的貨幣資金擁有量應對新環境下激增的市場需求。第二,克服內部劣勢利用外部機會,在經濟轉型大環境下把握市場關系建立的重要時機,重新建立原有物流企業、金融機構和擁有貨物供方之間的關系,形成三者相互制約的新局面。第三,依靠內部優勢回避外部威脅,在形成三者相互制約新關系的同時充分發揮資金運轉靈活特點,簡化資金運動形式,同時提高貨物附加價值使用率,增加市場參與者收益以應對市場競爭。第四,克服內部劣勢,回避外部威脅,建立健全相應法律法規,完善運行監管機制,設立監管機構,充分實現線上線下逐個環節層層把控。培訓專業物流金融市場從業人員要持證上崗,專崗專人,不斷提升行業規范程度和專業程度。
4 “互聯網+”物流金融服務創新模式研究結論
“互聯網+”物流金融服務創新模式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物流金融行業的發展優勢主要在于為以物流企業為第三方媒介為金融機構和具有貨物所有權的資金需求者提供便捷、高效的資金運動平臺,以提高行業剩余服務價值。
物流行業與金融行業市場仍存在諸多發展弊端,因此物流金融行業的理論基礎發展自然阻礙重重。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全國各領域經濟均面對著戰略轉型,物流金融行業只有立足于解決自身劣勢、大力發展自身優勢,充分把握轉型過程中市場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并盡力避免外部市場威脅造成的損傷,將4個關鍵點結合起來,在充分進行資源整合和市場資源調動的前提下,依靠政府提供的新興產業支持,盡可能完善法律法規和運行監管制度,將行業進行系統化、專業化、規范化的整體改革,并推行創新性物流金融產品和物流金融運動形式,從而才能積極應對互聯網經濟浪潮下的改革形勢。
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經濟在短短40年之間迅速發展并重新屹立于世界前列,而我國物流金融業行業高速發展也將成為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不可逆轉的新趨勢。這不僅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領導,更源于我國經濟有勇氣接受不斷的變革和挑戰。然而物流金融行業仍然面臨諸如風險管理與控制、信用評估體系建設和信息網絡化建設等眾多問題亟待解決,“互聯網+”物流金融服務模式迫切需要探索出能夠解決發展過程中諸多新問題的共贏發展之路。
主要參考文獻
[1]樊紅燕.“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貸款業務創新發展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8(1).
[2]王寧,吳明,李曼音.用新型金融業態打造京津冀商貿物流產業群[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1).
[3]王華,張毅.“互聯網+”戰略對物流金融的創新模式影響機理研究[J].企業經濟,2016(11).
[4]萬泉.論物流金融服務模式——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服務創新[J].電子商務,2009(7).
[5]胡恩生.基于區域物流金融的第三方物流服務創新淺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19).
[6]蔣益輝.我國物流金融發展理論研究述評[J].商品儲運與養護,2007(4).
[7]馮耕中.物流金融業務創新分析[J].預測,2007(1).
[8]儲雪儉.初探物流金融的經濟學原理[J].物流技術,2006(5).
[9]任文超.從“物資銀行”到“物流銀行”[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6(9).
[10]王夫乾,楊斌.基于供應鏈分析的中小企業融資[J].當代經理人,2006(4).
[11]鄒小彭,唐元琦.物流金融:物流研究的新領域[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4(17).
[12]鄒小芃,唐元琦.物流金融淺析[J]. 浙江金融,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