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鑫 陳志華 方剛
[摘 要]應用型高校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存在信息化建設規劃不清晰、機制不健全、數據共享不充分、效果不明顯等問題。在教育信息化向智慧校園演變的背景下,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作為辦學定位的應用型高校應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從“明晰權責,強化頂層設計健全機制”“健全機制,深入推進落實”“完善師資,加強應用推廣”等途徑改善信息化資源環境,加強應用型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針對性。
[關鍵詞]智慧校園;應用型高校;信息化建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2.094
[中圖分類號]G434;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9)02-0-03
1 研究背景
我國高等學校大規模的信息化建設大多始于20世紀90年代,比西方發達國家起步晚10~20年。在當下教育信息化已經步入“2.0”時代的背景下,高教發展科學化、教育技術智能化、人才培養精準化的要求更加明確,信息化建設在計算機與網絡硬件基礎階段之后,經歷從綜合信息系統階段向智慧校園階段過渡,已經逐步轉向為學校各項事業發展規劃、建設和決策提供科學咨詢。
智慧校園是將云平臺、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于校園建設、事業發展,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資源共享的校園一體化管理及服務平臺。作為一種手段,可以通過加強學校主要狀態數據的搜集、管理,達到以下目的:第一,為學校出臺相關文件決策提供更科學的咨詢;第二,提高學校管理隊伍效能,促進以人事制度為核心的綜合改革;第三,促進體制機制改革,理順學校發展思路,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第四,打通“信息壁壘”,促進學校資源進一步整合和優化,有利于推動學校轉型。經暨南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常熟理工學院等高校證實,智慧校園建設,在促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應用型轉型、資金使用及評估等各個方面成效顯著。
智慧校園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3個方面: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與集成、網絡信息資源的建設與共享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作為立足服務地方發展,以原有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為主體前身的應用型高校需要從政策、資金、隊伍等各方面加大改革,才能提高智慧校園建設水平,進而保障基于數據基礎的決策更加科學,并有利于提高管理績效,保障學校各項事業建設順利進行。
2 應用型高校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2.1 適應共享及特色發展的外部環境需求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專門視察了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情況,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也多次對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教育管理信息化在依法治校、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2015年,黨的十八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提出,要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就需要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5大發展理念,是各項事業借鑒的開展原則。
2015年,廣東省在普通本科院校層面打出了包括“雙高、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和理工類學科、省市共建、應用型轉型”系列組合拳。應用型高校以服務地方發展為目標,發揮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3項主要功能,其實現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撐,信息技術所具有的工具屬性與轉型發展需求不謀而合。應用型高校需要緊扣政策支持,緊抓資源統籌,緊貼工作重點,利用信息化工具“全流程”“全領域”“全覆蓋”的特點,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2.2 適應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的內在需求
應用型高校培養的人才是面向地方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學校作為人才的供給方,其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適應性對資源配置的效率以及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關鍵的作用。專業設置是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轉換的“變壓器”,是分配、調整人才結構的重要途徑之一,產業決定著專業設置的種類及結構,專業設置推動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提升應用型高校人才供給的市場適應性就要求高校的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需求相適應,借助信息化手段,預測市場需求變化,統計分析專業人才供給,不斷削弱人才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
2.3 適應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工程推進的需要
應用型高校以服務地方發展為目標,因此產業需求與人才供給的聯系更加緊密,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行業協會應組成結構松散、核心任務明確的利益共同體。政府通過出臺專業設置相關政策、加強宏觀調控,完善專業設置頂層設計;行業企業與學校以各類管理系統、資源庫為支撐,都迫切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平臺,提高人才對區域產業轉型發展的適應性。
應用型高校各項事業都需要在產業因素的積極融入下開展,才能保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應用性”這一內涵。一個高校發展中所涉及的任何發展規劃,都需要強大的數據支撐,才能體現區域產業實際對于規劃編制的指導意義。所以,一個強大的,基于區域產業發展的“數據共享處理中心”,其緊迫性、必要性就尤為凸顯。
3 應用型高校信息化建設現狀
3.1 應用型高校信息化建設概況
3.1.1 信息環境建設
信息環境是一個社會中由個人或群體接觸可能的信息及其傳播活動的總體構成的環境。應用型高校信息環境是信息環境的具體表現,是應用型高校信息、傳播方式及其管理機制的總和。2017年,廣東省教育廳印發了《廣東省教育信息化發展“十三五”規劃》,全省獨立建制學校互聯網接入率已達100%,多媒體教室普及率達82%。預計到2020年,省級建成100所智慧校園和300個“未來教室”,培育500個智慧教育項目;各地市建成不少于10所“智慧校園”示范學校、30間未來教室樣板、30個智慧教育示范項目。
3.1.2 教育信息化建設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引入信息化手段,以加強師生溝通與交流,不斷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育信息化建設在硬件上主要體現為多媒體設備、圖書館,在軟件上主要體現為校園網、教學管理服務平臺、數據庫、數字資源、相關鏈接以及虛擬化平臺建設等。
3.1.3 管理信息化建設
管理信息化是信息化在教務管理系統、科研管理系統、財務信息平臺、資產管理系統等管理活動中的應用。應用型高校的管理信息化建設包括OA協同辦公系統、網上辦事大廳、迎新服務管理系統、綜合學工管理系統、電子離校管理系統、綜合教務管理系統、教工信息平臺、財務信息化平臺、科研管理系統、數字圖書館、資產管理系統、檔案管理系統、研究生管理系統和網絡教學平臺等各類平臺的搭建和建設。
3.2 應用型高校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3.2.1 信息化建設統籌規劃不清晰
與“雙一流”、高水平理工科建設高校等單位相比,應用型高校專項經費支持不足,缺少體系發展的背景支持,長期缺乏整體規劃和宏觀設計,“各自為政”現象普遍存在,普遍存在數據來源多樣、信息各成壁壘、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同時,部分系統功能重復,系統之間未有效打通,導致在更高層次上進行信息處理,如信息挖掘、決策支持等方面的功能很難實現,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建設重復和資源浪費。
3.2.2 信息化建設管理機制不健全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發布進一步加快了應用型高校對信息化建設的投入,信息化對教學、科研、管理的支撐能力大幅提升。但受到管理機制的限制,作為建設承擔任務的主體權責不夠明確,應用型高校自身的管理維護能力明顯滯后,維護技術人員不足,也缺失二級部門信息化管理隊伍,導致學校整體信息化運行維護能力不高,各類應用系統和網絡設備的日常管理、定期維護不能及時到位,故障發生的概率較高。
3.2.3 信息化建設數據共享不充分
缺乏全局總體考慮在應用型高校中普遍存在。應用系統大都是從部門、基層的視角來開發實施,在不同時間段由不同人員開發完成,對于數據的采集和使用也帶有明顯的時段特征。這些雖然不是主觀意愿,但客觀上人為地割斷了學校各院系、各部門之間的有機聯系,沒有統一的信息標準,導致系統間無法實現有效的數據共享,形成了“信息孤島”現象。
3.2.4 信息化建設運行效果不明顯
目前,國內多數高校的信息化建設已經進入智慧校園階段,然而應用型高校受信息化建設統籌規劃和管理機制的影響,不同應用系統采用不同的軟件平臺,應用系統缺乏集成。在現有的教學信息平臺中,大多數的系統可以直接訪問,但是相互間的數據和功能如數據交換等,需要人為后續處理,“智慧化校園”建設還沒有完全實現校級信息系統的數據整合、資源共享和交換體系。隨著校園網應用資源越來越多,學校對于數據共享越來越迫切,其對學校實現發展目標、強化辦學特色的約束更加明顯。
4 應用型高校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4.1 明晰權責,加強頂層設計
4.1.1 提升學校領導的參與性和融入性
一是決策層面需要校領導參與。學校應成立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由校級領導參與決策并負責規劃信息化推進,這是信息化建設的強有力支撐。二是推動層面需要校領導積極融入。信息化需要領導的支持,更需要領導的推動,在后續的項目立項、撥款中,校領導應該在實施過程中主動介入,參與關鍵點的行政安排,推動項目正常投入運行。三是使用層面需要校領導的身先垂范。學校內任何一個改革的創新要想形成示范性的效果,都離不開校領導的以身作則,培育和形成教職員工對于信息工具的認可,促進信息化工作體現在各個層面。
4.1.2 制訂學校信息化建設專項規劃
高校信息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推進中結合實際,不斷進行完善,才能達到支撐學校發展的目的。要達到理性、有序、健康地發展,就需要統一的管理、規劃和指導。統一規劃是智慧校園建設有序推進的重要條件,學校在制訂規劃時,要明確提出工作目標、工作要求、工作方案、考核驗收等內容,并積極與校園建設規劃、學科專業規劃、師資隊伍規劃等進行協同,充實信息化(智慧校園)建設規劃的內容。
4.2 健全機制,深化推進落實
4.2.1 加強體制機制建設
第一,由各職能部處根據業務內容要求,制定系統使用的系列規范,以學校名義下發全校各單位執行,形成學校設計層面的“硬制度”。第二,各單位之間對于任務落實情況,以自行編制工作總結為主要形式,缺乏一個更加精準的數據集成,所以一個基于數據共享、處理服務的年度信息化總結報告,可以大量減少相關單位之間的“推諉扯皮”,有利于形成學校評價層面的“硬標準”。第三,由各職能部處以學年(或自然年)為單位,組織信息化建設專項績效考核,由網信中心及發展規劃處等業務部處牽頭,形成總體考核報告,并納入正式的人事、組織部門考核,進一步厘清各單位之間的“責權利”,形成學校考核層面有效的“硬約束”。
4.2.2 按階段積極推進建設實施
信息化建設涉及網絡基礎建設、軟件開發及維護,需要持續投入較大的金額,且因為數據處理服務、系統功能需求不斷變動,是一個長期的建設項目。因此,學校要秉持“輕重緩急”的原則,科學審慎設計階段任務、建設項目。
(1)縱向以自然年為單位,分步驟明確建設目標。第一階段,夯實基本的信息化基礎,比如網絡安全、主要教學區無線覆蓋、智慧課堂,搭建基本的信息化運營環境,盡快形成廣大師生較好的“用戶體驗”;第二階段,構建共享的信息化環境,比如數據共享及處理服務中心功能基本健全,各板塊(科研、教學、師資等)系統軟件運行基本成熟;第三階段,形成強大的決策咨詢功能,數據共享及處理服務功能達到明顯的準確化、可視化,對于人事機構改革、機構調整及各類專項規劃的支撐達到“迅速、精準、直接”的要求。
(2)橫向以教學、師資、科研為試點,推動數據共享處理服務。在資金投入有限的客觀前提下,以教學、師資、科研3個板塊為試點,通過聯通共享形成數據處理服務的初步雛形,并視試點情況進一步修改完善并擴大使用范圍,爭取實現“三個平臺”目標:一是建成安全、可靠和快速的校園網絡基礎平臺(如基本的無線覆蓋、智慧課堂等);二是建成學校統一的“一站式”數字化接入平臺;三是建成集成、可視化的信息共享、處理及服務平臺。建成后的信息系統,不但要向廣大師生提供統一的信息門戶和“一站式”的高質量服務,而且要建成專項數據庫,提供信息共享和分析決策服務,使信息化建設效益體現到支撐學校發展上來。
4.3 充實隊伍,優化應用推廣
信息化建設隊伍可從“增量”和“存量”兩個維度展開。所謂“增量”,即通過引進信息化建設相關教師,為信息化建設引入新的思路及力量;所謂“存量”,是學校已有教師通過訪學、培訓等各類途徑不斷加強專業技能培訓,完善認知體系。二者的融合發展不斷促進教師將已有知識轉化為工作能力,并進一步回饋到應用型高校信息化建設中。
總體來看,未來的高校,信息化與學校事業發展、各項工作的推進更加緊密相關,學校的管理、育人水平與信息化的支撐聯系更加直接,“智慧校園”的面貌更加明朗。作為應用型高校,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內涵指引下,受制于資金投入有限、內部改革任務及管理體制機制僵化,面臨著信息化建設統籌規劃不清晰、信息化建設管理機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設數據共享不充分、信息化建設運行效果不明顯等問題。應用型高校需要緊抓信息化建設規劃這一抓手,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提升業務人員素質,完善信息化推進的相關體制機制,以相關領域為試點,不斷提升信息化建設水平,從而使其為應用型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主要參考文獻
[1]劉洋洋.高校信息化建設現狀分析及促進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3.
[2]韓珍.高校教育信息化應用現狀分析及促進策略探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1.
[3]陳艷格,楊月華,馮戰申.智慧校園教育信息化應用與建設策略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7(22).
[4]黃晶金,蘭昆.信息化高校智慧校園建設探討[J].科技經濟市場,2018(9).
[5]石峰.大數據時代下高校信息化建設的制約因素和方法研究[J].信息系統工程,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