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艷玲
摘 要: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用人成本逐漸提高。企業聘用滿足其需求的人員難度也在提升。與此同時,高等院校畢業學生在求職就業中遇到專業對口率低、職場適應期長等問題。加之傳統的課堂講解及模擬練習不足以激發學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學習的興趣。因此,從事高等教育的同仁們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其中較有效的模式是校企合作。然而在我國高等院校開展校企合作過程中普遍存在校企合作層次淺;企業、教師和學生均缺乏參與的積極性和人才培養過分地強調對企業崗位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了學生自我發展與提高的要求和人文關懷等問題。在分析現存問題的基礎上,提出高校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針對一個專業引入多個企業項目;設定項目引入標準;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雙線并行相得益彰;差異化的培養;項目的開展要保障各參與方的正當利益以及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與課程。
關鍵詞: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職業教育
引言
在世界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期,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當前我國教育事業要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提升人力資源質量的新要求。而我國的職業教育有著天然跨界屬性,可以將教育工作,特別是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工作,從單純的人才培養定位,變成人才服務經濟發展的導向定位,圍繞產業發展,構建產教融合新生態,深入挖掘職業教育的新內涵,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育人質量。
1產教融合培養模式的重要意義
產教融合是新時代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大戰略,是破解我國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存在“兩張皮”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正確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辦學方向的重要抓手。深化產教融合,促進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教學改革與創新創業有機銜接,有效整合人才需求方的教育資源,構建校企協同育人的教育體系。實現企業生產過程與學校教教學過程、學生學習過程深度融合與對接,實現生產環節與教學環節對應,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對接。是新時代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是經濟新常態的必然需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
2深化產教融合的措施
2.1打造資源共享新平臺
教育必須關注與企業的共生和共享,不管是高校還是企業都必須為產業升級轉型提供服務,通過產教融合的橋梁,連接起來,借水養魚,一同搭建起校企同研共創新平臺。企業和高校都要放下架子主動合作,使高校教師能夠前往企業感受到產業前沿的技術需求,并盡快的調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人才培養計劃;使企業管理者能夠前往高校親身訴說企業的需求,并引導學生關心產業發展,技術革新,調整學習方向、做好職業規劃。要通過根植區域特色需要,在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創新方面,建立個性化人才培養基地,以服務地區經濟發展為指引,搭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平臺,打造支持地方產業特色發展的資源共享新平臺,使產業、行業、企業、專業共享共贏,一同培養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人才。
2.2問題導向教學法
維修類企業的職業活動過程是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技術標準為客戶解決故障問題,恢復原有功能,滿足顧客要求,達到顧客滿意的活動過程。解決故障問題是職業活動的核心價值取向,顧客滿意是職業道德素養的最高追求。根據維修行業、企業排除故障的全過程,我們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判斷問題。解決問題和檢驗效果五個環節。(1)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根據發生的異常現象和異常情況,利用“現象與故障的因果關系”判斷是否發生了故障問題,啟發學生思維意識,培養學生捕捉問題的靈感,鍛煉學生甄別問題假象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對生故障現象的識別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2)分析問題:根據異常情況和異?,F象,引導學生分析可能產生的原因和可能發生的部位,提高學生對設備結構特征的認知能力,了解各部件的功能和工作原理、運動規律、檢測方法、技術參數等維修知識,熟悉掌握故障分析方法,創新故障分析思路,養成良好的分析習慣,全面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3)判斷問題:通過對異常情況和異?,F象的分析,引導學生確定現象與故障的因果關系,判斷故障的類別、性質和位置。鍛煉學生正確掌握判斷方法、把握判斷規律,正確使用檢測工具和檢測設備的能力。排出故障假象的干擾。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和診斷效率。(4)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制定方法和途徑,指導學生動手拆卸更換故障零部件,使學生靈活掌握專用工具的使用方法。熟悉零部件拆裝程序、組裝技術要求、操作規范、注意事項、安全保障和技術標準,鍛煉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5)檢驗效果:維修結束后,指導學生試車檢測維修效果,查看異?,F象是否排除,運行是否正常,客戶是否滿意。讓學生掌握檢測方法、測試程序,使學生遵守服務流程,增強服務意識,提高學生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2.3以經濟人假設理論為基礎
經濟人假設就是把復雜的社會人的“經濟”一面抽象出來,認為經濟活動中的主體(人)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物質利益,并為此而不擇手段。經濟人假設是西方經濟學最基本、最主要的假設,是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一百年多年來得到廣泛的應用。雖然經濟人假設理論在經濟理論界一直存在著爭議和爭論,但在爭議和爭論中,經濟人假設理論從來沒有被徹底地否定過,相反地,它的內涵一直在不斷地得到修正和發展,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職業教育具有獨特的經濟屬性。在推進高等教育產教融合實現的過程中,同樣也適用經濟人假設理論內涵來分析各方主體的利益需求。在產教融合的各方主體中,行業、企業是最純粹的“經濟人”,其推進產教融合的目的和動力就來自于對利益的追求,當然,這個利益既有直接的物質利益,也有為了更經濟便利地獲得行業、企業發展所需的人才支撐、教育培訓、技術支持等,還有為了獲得行業、企業持續發展所需的社會聲譽等精神層面追求。
結語
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養對職業素養要求越來越高,而產業的崛必將起于大學變革,校企深化產教融合,目前還存在些許問題,并未形成突破之勢,行業企業缺乏廣泛的參與的熱情,動力不足,還需要政府等多部門的引導,共同探索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新機制,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產教融合融入專業教學、融入師資建設,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實現產教融合全覆蓋,有效的對地方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思路決定出路,理念彰顯未來,是一場思想大解放,一場觀念大更新,產教融合可以使學生真正了解書本理論知識和就業崗位的職場環境,開闊專業視野,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而且能豐富閱歷,更是一種職前創新創業的、增強為社會服務本領的模擬演練,使學生不僅成為產業的實踐者,更是產業發展的推動者。讓我們響應國家賦予新型職業教育的新內涵,專業融合,建立分層分類的產教融合新體系。資源整合,打造協同遞進的校企合作新平臺。多維推動,夯實協同育人的共生共享新機制,這將是新時代面臨的挑戰。
參考文獻:
[1]李玉珠.產教融合制度及影響因素分析[J].職教論壇,2017(13):24-28.
[2]陳年和,孫武.高職建筑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4):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