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晰朦 姚遠
摘 要:為探索一種適合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所適用的模式,通過對學校教師、企業HR、畢業生三個維度的訪談,力求總結符合社會需求人才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民辦高校;核心素養;應用型
基金項目:吉林省高教學會2017年度高教科研項目(JGJX2017D266)-“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習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習主席的講話對于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建立具有領航的作用。目前全國的各大高校也期望通過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來完成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對于民辦高校來說,基于學生的知識文化水平和未來發展規劃,民辦高校如何調整培養目標,建立何種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出具有怎樣核心素養的人才,是本文期望研究的內容。
一、現階段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目標
現階段,各民辦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主要集中在:具有扎實的學科理論基礎,兼具一定特長,并具有知識應用能力,創新精神和溝通能力,善于綜合運用知識、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
人才培養目標基于生源素質、教學專業、師資力量,并配合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通過校園企業、校企聯合、實踐教學基地、工作室實踐等多種方式配合課程教學,目的是培養具有和社會無縫連接、兼具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能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區別于國家重點高校和博碩士生的研究型人才培養目標。
但同時也應意識到,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并非一蹴而就。實際的操作中,無論是學校管理者、授課教師、學生管理組織、學生自身等多重因素都會影響效果的產生。需通過不斷的對社會、企業、其他高校及畢業生反饋信息來調整目標的具體實施過程,才能夠更好的達成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二、民辦高校往屆畢業生素質調查
本文通過從三個不同層次人群(民辦本科院校教師、往屆就業畢業生、企業HR)的訪問調查及對已經實施“工匠精神”人才培養的中專類院校的教師及學生的訪談得出如下結論,即民辦高校本科畢業生就業后體現的優勢劣勢:
1.具有一定的知識技能轉化能力。通過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畢業后的學生在初進職場時大多數能夠在就業崗位上承擔一定的工作量,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在就業后的轉化率基本能夠達到4-5成,并通過后期的企業培訓和自身學習彌補知識儲備的不足。體現出了較強的動手能力和溝通能力。
2.具備一定的敬業精神。畢業生在就業后能夠擺正自身位置,對于剛入職的工作崗位和工作任務基本能做到從基層做起,對于加班、承擔一些職位以外的額外工作等現象沒有過分的敏感。多數人能夠從中學習到一定的技能,得到領導的認可,甚至得到職位晉升的機會。
3.具有良好的學習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科技的飛速進步,互聯網與商業的結合,使各種商業模式與機械設備快速更替,學生進入社會后要面臨著書本上的案例轉化成現實生活中更復雜、更多元的真實事件。學生在沒有任何真實經驗的情況下,多數表現出能夠快速適應環境,接受新鮮的傳播模式和管理方式等企業的新內容,并從中找到適合自身的角色。
4.抗壓能力差。學校的教學工作與實踐培養雖然力求為學生營造一個能夠快速融入工作崗位的技能訓練環境,但實際工作中需要面對的工作壓力、人際關系等有關于心理層面的素質,還沒有納入人才培養的范圍。訪談中也有部分學生與企業HR反饋學生在面對非日常的,或強度較大的工作項目時往往展現出較低的抗壓能力,不能夠很好的發揮自身實力,甚至出現抗拒、不能直接面對問題等現象。
三、企業對應用型人才核心素養的需求
1.專業技能。
專業技能又分為業務技能和職業能力。業務技能,指完成所從事的本職工作的能力,職業能力則指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管理協調能力等附加能力。雖然在招聘中,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人員期望招收具備職業能力的專業人才,但絕不會跨越專業招聘人才,這就說明業務技能是企業對于應用型人才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核心要求。
然而,一些學生本末倒置,在校期間更加注重通過參與社團活動和社會活動提高自身的職業能力,對于專業學習只是完成考試,并沒有更多的鉆研。反觀社會人才需求,企業高薪聘請某一專業方向的高技能人才的事件屢見不鮮。德國、日本等國家也通過企業導向的匠人需求,設立校企聯盟,培養更多的,能夠腳踏實地,刻苦鉆研的人才。
2.專業態度。
專業態度的基礎是學生具備健全的人格的基礎上,展現的勤勉、鉆研、無畏、正直等優秀的品格。現代社會,人們在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中往往會誤入歧途。把一些走捷徑、鉆空子的方法當作一種正常的手段,而逐漸遺忘了職業的宗旨,放棄了做人的底線。這類人群在職場中往往能夠通過手段得到一些蠅頭小利,但管理者是不會給予這類人真正的機會。相反,那些看似溝通能力欠缺,不計較個人得失,不“上進”的人卻被企業重用,這是因為,一個人對于職業的態度往往會影響他的行為模式,只有個人品格高尚才能夠對于工作有一個正確且積極的引導方向。
現代企業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建立企業核心價值觀和企業品牌是兩個重要手段,二者共同發揮,起到安內攘外的作用,而世界上的任何企業核心價值與品牌內涵都是正面的、積極的引導,所以企業內的員工能夠具備優秀的個人品格對于企業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具有核心素養的人才。
中國加入WTO以后,企業面臨的是全球化的競爭,MADE IN CHINA作為一個品牌正在影響著世界對于中國的認知,為把“中國制造”這樣一個品牌打響,企業不僅要從制作工藝、產品質量入手,更要樹立中國工人刻苦鉆的人文形象,這是企業的任務,也是整個社會的責任。
綜上,通過高校的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在目前注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礎上,重點提高學生的核心素質,更加符合企業的用人需求。培養出的品格高尚,并具有在業務上刻苦鉆研的“工匠精神”的應用型本科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青青.2016年工匠精神研究綜述[J]齊魯藝苑,2018年2期
[2]謝英時.企業工匠精神培育的價值基礎及實現路徑研究[D]吉林大學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