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是一種對他人生活與人生經歷的看待,以求從中獲得一定的認知與啟迪,因而其對人有益,形成“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說法。因此,閱讀是小學語文學科教育內容的主體存在。文章針對“讀、行、悟”一體化閱讀教學模式的建構,結合小學閱讀教學課例進行分析,從人文性學習主題的確立、圍繞主題的文本閱讀與主題自主體悟、行為作業的布置和實施、主題真切感悟與總結性的主題闡發四大環節進行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行、悟”;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4-0023-02
引言
教育的本質是教書育人,即任何學科的教育皆應圍繞育人的共同原則,而使學生主體能夠更理性、正確地擁有自己的生活與生命態度,直面“人生”主題的語文閱讀教學更是如此。所以,突破傳統在應試思想影響下的功利性與模式化的閱讀樊籬,依據對人生認知的必然規律,由閱讀、行為與感悟共構的“讀、行、悟”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契合教育規律,具有素質教育的優越性,將更好地服務、幫助學生對自身生活與人生的認知和經營。此模式的具體建構方法,可遵循以下四大環節。
一、人文性學習主題的確立
“讀、行、悟”一體化的閱讀教學模式的基點與目標,是使閱讀所得能夠真正有益于學生的生活。所以,建構此模式的第一步是,結合具體文本對作為學習中心的人文性學習主題的確立。文本自身的創作背景與寫作宗旨可作為參考,文本所屬的單元主題亦可作為參考,依據學生生活實際,自選角度、自擬主題亦可??傊?,決定整個模式方向的主題的選取,必須具有與學生生活的密切關聯性與教育價值。
例如,《盼》一文的內容為小主人公盼望著下雨,盼望著下雨時穿上自己心愛的新雨衣,以及在此“盼”的期間小主人公心理與情感的變化,表現了童真、童趣。在這里,“穿新雨衣”的愿望在愈趨富裕的現代家庭里并不是一件需要被“盼望”的事,因而,通過對此文的閱讀,學生無法真正深刻地體會到“盼望”的情感,進而無法產生關于“珍惜”的領悟。但“珍惜”這份情感卻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在當今物質極大富足的成長環境中最應習得的道理。只有學會珍惜,才會關注身邊已擁有的事物及正在愛護自己的人,才不致因為沒有珍惜而留下人生遺憾。所以,便將“懂得盼望的情感,知道珍惜的可貴”作為此“讀、行、悟”一體化閱讀模式的核心主題,教育視野不會局限于文本“穿新雨衣”的范圍內。
二、圍繞主題的文本閱讀與主題自主體悟
繼人文性的學習主題確立之后,便是文本閱讀及通過此進行對主題的初步自主體悟環節,即對“讀、行、悟”一體化閱讀模式中“讀”模塊的落實。在此環節,涉及如何權衡處理語言、文學知識教學與人文化教學的問題,即若兼顧前者,完成整個模式所需使用的教學時間必是長久的,但若兼顧后者,學生無法全面理解文本內容。所以,教師可進行由主題教學帶動語言、文學知識的融合教學,以自然銜接的方式,在促進教學高效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1]。
例如,在《盼》一文的教學中,繼上述“懂得盼望的情感,知道珍惜的可貴”此人文性學習主題確立之后,教師讓學生尋找文中能夠表現“我”對雨衣喜愛的句子,表現“我”對能夠下雨、穿上新雨衣的盼望的句子,及其所具體表達的“我”的心理。如“有一天,快到家時,路邊的小楊樹忽然沙啦啦地喧鬧起來,就像在嘻嘻地笑”一句。在此,教師先讓學生重復朗讀這句話,以及之前的“我開始盼著變天??墒且贿B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藍瓦藍的……”一段,體會小主人公對下雨、穿雨衣的急切渴望及在起風變天時的喜悅,從而感知“盼望”的情感。之后,教師則以此情感引導學生關注語言表達方式,即以比喻的修辭方式以楊樹笑喻“我”的笑。如此,學生則初步具有了對主題的體悟,但依舊達不到深刻與全面的程度,教師亦未有任何的道理性說教。學生所缺少的并非如此,而是親身實踐,因為只有在實踐中,學生才會自主而深刻地真正懂得盼望的情感,產生珍惜的意識。
三、行為作業的布置和實施
“不撞南墻不回頭”“不到黃河心不死”,是所有“過來人”皆會得出的人生感悟,即旁人給予的任何道理、勸告皆不如主體親自實踐嘗試有效。相比于相信別人,人更傾向于相信自己,同時自己所想要擁有的事物永遠不可能因他人的言語勸告便從自己的心中消除。所以,文本閱讀在初步得出人文性主題感悟之后,教師應將行為實踐作業的布置代替道理的說教與靜態的字詞書寫,前者對學生個人的成長與生活具有無可替代的意義[2]。
例如,在《盼》一文的教學中,為讓學生對“懂得盼望的情感,知道珍惜的可貴”的主題有真正深刻的領悟,教師可向學生布置作業:回憶一個自己特別后悔沒有珍惜但已經失去的事物,或者一個人,或者一段時光等,然后再回憶當初自己為了得到它所做的一切、所懷揣的情感,并將自己的回憶過程寫下來。如一位學生寫道:“我曾經很想學習鋼琴,想到夢里都是我彈鋼琴的樣子,期待一架真的鋼琴,期待有一天我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奏出一首完整的樂曲。但當媽媽真的給我報了鋼琴班,用昂貴的價格買了一架漂亮的鋼琴,我卻失去了學習的動力。至今,我懊悔沒有珍惜當初的那段時光,不然現在我最初的夢想一定實現了?!比绱耍瑢W生便能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類比而體會到盼望的心情與理應珍惜來之不易的事物的道理,從而深化文本理解、加強生活感悟。
四、主題真切感悟與總結性的主題闡發
行為作業的布置與實施之后,應是學生交流自身關于主題的感悟、教師做出總結性的闡發的環節。因為交流和探討能夠使人的認知更加鮮明,而教師的點撥與升華則能夠使學生的認知更加印象深刻。
例如,在《盼》一文的教學中,繼上述行為作業之后,教師可讓學生將自己的故事和關于主題的感悟在小組范圍內進行分享。如針對上述“鋼琴”的故事,一位旁聽學生便評論說道:“得到了就不珍惜是大多數人的常態?!绷硪晃粚W生則說:“那要怎樣才會改變這種常態,讓人學會珍惜呢?”有學生回答說:“或許可以始終用初心提醒自己,或許沒有辦法,因為只有失去了人才會成長,才能真正懂得珍惜”……如此,學生的認知將在彼此觀點的交互中變得更為深刻。隨后,教師便語重心長地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包括事物,包括愛,包括你們的年華,都是生命賜給你們最好的禮物。它們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從你們的視野中脫離,但其依舊存在,但當它們真的不存在了,你們會感到痛心和懊悔,甚至是無法彌補,成為你們的缺憾。你們的生命還很長,珍惜現在及以后會擁有的一切吧,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至此,“讀、行、悟”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落實完畢,學生從中所習得的內容遠超功利性應試目的下的單純文本分析。這有益于應試,更益于學生自身的生命成長與發展[3]。
結語
總之,結合生活與人生的閱讀教學,契合閱讀與文學、文化的屬性和規律,必將促進學生對文學文本、生活與人生的解讀,從而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這符合教書育人的本質要求。
[參考文獻]
史翔.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J].學周刊,2019(11):116.
趙明輝.構建小學語文閱讀生活化的教學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4):165.
徐銀平.淺議結合小學語文閱讀與日常生活的策略[J].才智,2013(06):103.
作者簡介:劉佳莉(1990.8—),女,江蘇南京人,現任東善橋小學教務處副主任兼語文教研組長,被評為江寧區優秀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