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忠偉 崔有祥 隋麗輝

【摘要】文章結合大數據時代新技術發展背景,對質量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問題展開了分析,從更新培養計劃體系、構建質量大數據分析仿真實驗平臺、采用案例診斷教學法以及更新教師知識技能體系等方面,為質量管理專業教學改革提供了一些參考。
【關鍵詞】大數據;質量管理專業;教學改革
一、引言
著名質量管理學家Juran說過:“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質量是和平占領市場最有效的武器。”[1]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在“三個轉變”的論述中指出“中國速度要向中國質量轉變”[2]。然而,國內質量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相對落后,無法跟上新時代的質量發展要求。
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數據挖掘等大數據時代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制造業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機遇和挑戰,必須向著智能制造、工業4.0邁進。如何將新技術應用于企業質量管理實踐以及如何培養出新技術背景下合格的質量管理人才,從而達到質量強國的目標,是高校質量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大挑戰。
面對這一挑戰,質量管理專業的教學培養體系需要轉變思路,積極擁抱變化,擁抱新技術,建立新的專業培養計劃體系,從而滿足新時代質量人才的培養需求。因此,必須對大數據時代下質量管理專業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創新問題展開分析,以便推動專業的建設發展。
二、大數據時代質量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分析
在大數據時代,質量管理專業除了傳統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教學,還應該圍繞質量大數據時代特征進行專業人才培養。而質量大數據需要綜合運用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統計學、云計算等相關技術,才能在質量檢測、質量數據統計分析、質量改進等方面滿足質量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從國內高校的現狀來看,質量管理專業課程中缺少相關內容,教學過程中偏重傳統方法、傳統工具、傳統思維方式的教學,無法恰當地將大數據技術與質量管理專業的教學結合。課堂教學大多缺乏新技術的引入,以傳統理論知識灌輸為主,實驗課程設計缺乏立體創新,教師亦對新技術畏縮不前,缺乏對學生實踐技能的鍛煉和先進技術知識的傳遞。面對這些問題,需要盡快推動質量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從課程結構、實驗教學、師資等各方面實現體系創新,以促使質量管理專業教學水平得到全面提升[3]。
三、大數據時代質量管理專業教學改革
(一)更新培養計劃體系
結合新的人才培養需求,還應實現質量管理專業培養計劃體系更新,在傳統機電、質量、管理等基礎課程設置方面,引入大數據技術課程。具體來講,應開設質量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技術、數據庫技術、統計分析等課程。考慮到專業課程教學時間有限,還應實現優質教學內容的篩選,確保學生掌握質量大數據分析相關技術。因此,針對質量大數據分析課程,可以劃分為質量預警、過程監控與分析、質量評價、質量判定、質量追溯、質量報告等多個部分,確保學生對質量大數據分析全面認識和了解,能夠學習基礎知識和技術的同時,對質量分析產生新想法和新思路[4]。
在選修課程設置上,需要完成深度學習、云計算、區塊鏈技術、Python編程等多元課程的設置,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對大數據的技術基礎實現了解,進行課程選修,完成相關知識與技術的深入學習。
(二)構建質量大數據智能分析仿真實驗平臺
由于傳統的制造業生產環境約束以及實際質量大數據應用的缺乏,學生缺少直觀的體驗和實踐學習的機會。針對這一情況,在加強相關知識技術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還應采取現代化的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質量大數據分析仿真實驗平臺,確保學生能夠系統地學習質量管理方法,并能充分利用質量大數據進行決策分析。學校可以通過校企聯合開發,共同創建實驗平臺或者招標采購第三方平臺。該平臺應該具有如下基礎功能:
(1)數據采集功能;
(2)數據分析功能:指標建立、分析建模、算法參數改進;
(3)數據可視化,通過常見圖標,將質量大數據分析結果可視化,譬如餅圖、直方圖等等。
在業務層面,該仿真實驗平臺軟件可以參考如下的功能性指標和參數(見表1)。
(三)采用案例診斷教學
傳統的質量管理教學以知識灌輸、理論講解為主,特別是質量管理體系,內容龐大繁雜,學生學習起來覺得枯燥無味。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不但學得好,記得牢,還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為此,可以考慮采用智能案例診斷教學法。教師鼓勵學生參與質量管理案例的收集,通過構建案例庫,進而轉化為質量管理案例知識庫,并構建質量管理專家系統,還可以嘗試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大數據訓練,做智能案例診斷系統。課堂教學中,基于案例知識庫或專家系統,提高學生的案例分析能力,并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四)更新教師知識技能體系
質量管理專業成立時間不長,專業教師隊伍大部分是來自機械、工業工程、化工等專業背景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他們對傳統的質量管理方法掌握運用得較好,但對現代化的新技術,特別是近年來涌現出來的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缺乏足夠的了解,也存在畏難情緒,因此,更新教師隊伍的知識技能體系的任務很艱巨。為此,我們要鼓勵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必須保持不斷學習的勇氣和動力,要敢于學習,樂于學習,而且要加強與相關技術學科教師、企業導師的協同合作,共同設計教學方案,編寫教材,設計實驗,開發實驗平臺,積極將新技術引入課堂,努力推動專業教學改革。學校也要為教師提供知識更新升級的機會和支持,鼓勵教師參加各類培訓,豐富知識結構,提高應對新環境的能力,保證學生系統學習質量管理基礎知識的同時,對質量領域的前沿知識和技術進行了解,確保學生在今后發展中能夠適應行業發展趨勢[5]。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適應大數據時代質量管理人才的培養要求,高校在開設質量管理專業過程中應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創新,通過引入大數據技術實現培養計劃創新,并通過構建大數據分析實驗仿真平臺提高學生的動手分析能力;運用案例診斷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質量案例研究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更新教師知識結構體系,在課程教學中導入新知識和新技術,能夠促使教學體系得到全面改革創新,滿足新時期質量管理人才培養要求[6]。
【參考文獻】
[1]劉思佳.優秀質量管理專業人才要素淺談[J].中外企業家,2013(08):150-151.
[2]任云.當好重要抓手 落實“三個轉變” 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內外兼修推動質量建設[J].中國質量技術監督,2014(10):89.
[3]蘇弘揚.人工智能背景下車輛工程專業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創新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9(24).
[4]黃曉蓓,簡妙如.人工智能背景下會計教學改革研究[J].時代經貿,2019(01):99-100.
[5]向玲.人工智能背景下法學教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8(34):40-41.
[6]黎昀.地方高校質量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6(0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