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錢夢龍提出了語文導讀法,認為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學得主動,在閱讀中積極思考,鍛煉自讀能力。導讀是相對于傳統教學中的講讀而言的,“導”指的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輔導和指導,要根據課堂生成的特點進行因勢利導,這樣就能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更好地進入到“讀”的狀態。
在引導學生展開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我積極構筑師生互動的語文課堂,嘗試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在隨意交談中逐步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引導學生進入到文本理解的關鍵處。我會始終圍繞文章解讀的主問題和學生展開交流,鼓勵學生展開層層深入的閱讀。這樣就能促使學生體會到文章中獨具匠心的地方,進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林黛玉進賈府》選自名著《紅樓夢》,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我在教學中采用導讀法,和學生展開隨意交談,引導學生一步步感受作品的魅力。我首先提出:“我們大家都看了這篇文章了,這是一篇講‘做客’的文章,那么大家是否曾經去別人家里做客呢?做客的感覺如何?”這樣的問題能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也拉近了學生和名著之間的距離。學生說了自己做客的經歷,并發現林黛玉做客的時候十分緊張,和普通人不一樣。我因此將閑聊引入到了課文中。“林黛玉很緊張嗎?我倒是沒有看出來,大家說說,她是怎么個緊張法?”這能促使交流的內容進入文章的細節部分,能引導學生展開文本細讀。此后我又引導學生思考:“看來林妹妹真的是很緊張啊,那么,我就不明白了,她去親戚家里啊,這么緊張做什么?”這個問題促使學生更深入地展開思考,漸漸進入文章核心。
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導讀法展開教學的過程中,“隨意”只是表面上呈現出來的狀態,并不是真的隨心所欲的討論。在交流中,要隨著學生的學情展開教學,對學生進行引導,始終將學生放在主動學習的位置上,用語言喚醒學生的潛在經驗,讓學生展開自主思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循脈而行指的是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緊緊追尋文章的脈絡進行,組織學生走入文本,對話作者,進而展開多元對話。我往往會鼓勵學生找到文章中的線索和脈絡,并沿著脈絡入手,探究作者的心情變化,思考人物的性格變化。這樣學生就能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鳴,進而優化課堂對話的效果。
《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找出文中暗藏的情感線索,然后和景物描寫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看看作者在欣賞荷塘美景的過程中,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然后再探究其心情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為了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我將“情感”作為主要脈絡,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我提出:“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帶著怎樣的心情出去閑逛的呢?”“為何寧靜的小路會讓其感到陰森森的呢?”“在看到了荷塘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為何作者別的都沒有想起來,單單想起了江南的舊俗采蓮呢?”“回去后,作者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圍繞文章寫作的脈絡展開,能促使學生抓住文章的主要線索展開分析,能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和作者的精神世界展開對話。
學者錢夢龍認為,在導學的課堂中,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同時找到一根“線”,將所有的知識點都串聯起來。這根“線”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可以是作品的寫作手法,總之要根據課文的特點來決定教學的脈絡,這樣就能讓學生沿著脈絡一步步深入下去,進而提高閱讀文章的效率。
學者錢夢龍認為,在使用導學法展開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讓課堂變得好看、耐看、有意思。要做到這點,就要在課堂上安排各種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我在教學中嘗試根據課文的情況和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安排各種練習,嘗試依文設置聽說讀寫的練習。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而且能提升學生聽說寫各方面的能力。
在學習《雨巷》時,我組織學生圍繞詩歌文體的特點展開了各種不同形式的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如可以組織學生展開配樂詩朗誦的活動,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配上符合意境的音樂和圖片,激發學生的情感。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詩歌賞析活動,學生可以展開上網搜索的活動,看看還有哪些作品和《雨巷》的意境相符合,使用了相似的意象,并進行對比閱讀。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讀寫結合的活動,學生可以總結一下自己對于詩歌創作的認識,然后嘗試模仿《雨巷》創作現代詩,展現自己的情感。這些活動都和《雨巷》這首詩關系緊密,同時也圍繞聽說讀寫能力展開,能促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在嘗試運用導學法展開教學的過程中,我積極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將聽說讀寫各方面的練習融入其中。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讓學生感受到閱讀和學習的快樂,進而提升學習效果。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者錢夢龍的導學法恰好能實現這一點,能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更自主地展開閱讀,讓學生讀得更靈活、更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