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與音樂淵源極深,清人劉大魁在《論文偶記》中寫道:“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朱光潛說:“一切藝術的靈魂都是節奏。”那么,當下古詩詞教學可否結合古代吟唱形式及現代流行歌曲,變枯燥的背詩為“神氣”和“節奏”兼備的唱誦記憶呢?古詩詞唱誦不是簡單的吟誦、歌唱詩詞,而是對古詩詞鑒賞的深化,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繼承。
我們設計的《古詩詞學習現狀調查問卷》共十六題,涉及古詩詞學習興趣、影響學習興趣的因素、接觸古詩詞的時間及誦讀目的、對詩歌教學的建議等。我們抽調高中58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只有5.9%的學生誦讀課外古詩詞。誦讀詩詞的學生中52%是為了應付考試。86%的學生對傳統古詩詞講評式鑒賞課不滿,認為課堂單一、乏味,沒興趣。不讀、不愛、不感興趣的古詩詞學習現狀令人擔憂。如何才能提高學生興趣,設計出學生喜愛的具有情景性、故事性、互動性和參與性的鑒賞課,進而讓學生意識到傳承文化的使命和責任呢?
唱誦實現了理學家朱熹提出的讀書三到“心到、口到、眼到”。古詩詞唱誦融合音樂與語文學科特色,創新地提供有效的記憶方法,或可改變傳統詩詞課堂的臉譜化,讓學生更有興趣。
古詩詞唱誦教學,從主體課程、創新課程、禮樂文化、主題活動、課外拓展五大維度構建校本課程體系。課內與課外、語文與音樂、傳統與現代,多角度融合共同實現高中教學的豐富性。
主體課程研讀詩詞之美,并初步嘗試古詩詞歌曲唱誦及創編。《將進酒》一課,播放北大物理學教授陳涌海演唱的《將進酒》,瞬間燃爆課堂,學生情不自禁地跟唱。李白的豪放灑脫通過搖滾的先鋒音樂形式表現出來,學生能夠直白地感受并把握。《詩詞音樂創作》一課增加難度,學生通過唱、讀《陽關三疊》,找到詩詞格律與音樂的關系:古詩詞字詞頓歇體現音樂節奏,字詞平仄聲調與旋律起伏一致。在此基礎上,學習“同首換尾”“魚咬尾”等音樂創編技法,進行詩詞歌曲創編。在唱誦中優化學習體驗,增加學生參與度,提高學生興趣,實現學習目標。
韓桐彥在《素質教育》中說:“21世紀人類社會最大的突破,最大的創造,可能就是一種嶄新的教育。”教育上小的創新積累起來,就能推動大的變革,古詩詞教學也不應停下求索的腳步。創新課程突破傳統課堂一人授課的形式,語文、音樂教師同堂共課,學生在創新形式中感受中國詩詞的本源美。詩詞是口頭文學,古人作詩必先吟詩,字詞的聲調、頓挫本就蘊含深意。《登高》《無題》等課,通過微課《古詩吟誦的基本規則》學習吟誦規則——“平長仄短,入急韻回”“依字行腔,依意行調”。在吟誦中體會古詩的本源美。帶曲調吟誦已然與歌曲很像,但仍有難度,音樂教師化難為簡,依據吟誦調創編成歌曲。學生獨唱、合唱、輪唱,整堂課蕩漾在古典韻律中。形式與內容的創新強烈地激發起學生興趣,學生一改往日只知豎著耳朵聽的狀態,跟著音樂唱和起來,對古詩詞學習不再畏難。
習近平總書記說:“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每個學生都肩負著傳承文化的使命。古詩詞課堂就是最好的傳承基地。中國傳統服飾、傳統禮儀、中國古曲等禮樂文化課程,肯定能踐行我國自身的文化價值,體現文化自信。“唱古詩,懂禮儀”一課對比了不同情境中古人的詩意表達和現代人的網絡用語。如“瀟灑、豪放”,蘇東坡用“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來表達,現代人或許只會說“我有錢,我任性”。表達“驚喜”,辛棄疾用的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而現代網絡用語“嚇死寶寶了”甚是流行。歡笑聲中,學生感受到古人之美在內心,在精神,在中國深厚的文化積淀。
《毛詩序》寫道:“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歌詠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習得詩詞唱誦、改編技法,學會中國傳統禮樂文化,如何將它們融合一體,讓學生入腦入心?開展主題活動,給學生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是最有效的辦法。陶行知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放手讓學生根據“古韻新唱”“齊地華章”等主題自主編排融合中國元素的古詩詞作品,在校園文化藝術節、音樂節等校園活動中展演。《高中課本古詩詞串燒》節目,學生給《孔雀東南飛》“新婦謂府吏,感君區區懷”這段配上了王力宏《我依然愛你》高潮部分的旋律;為《離騷》第一段配上了《微微一笑很傾城》的曲子,為三至六段配上了《老男孩》《父親》《最長的電影》等曲調,在舞臺上巧設學生學習古詩詞昏昏欲睡的課堂情境,通過唱誦活躍起來,進而舞之蹈之。排練過程中研習詩詞文化,學生潛移默化受到傳統文化影響,意識到傳承文化的艱巨使命,進而影響更多同學,實現寓教于樂。
互聯網教育正走向精深專注,古詩詞教學也應汲取現代元素,嘗試用網絡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動力。課外拓展建立詩樂創編社團,以創編高中階段古詩詞歌曲、制作古詩詞歌曲MV為任務,以網絡展示、比賽、互評為形式,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學生建立古韻新唱公眾號,設計了“詩文唱誦”“詩文欣賞”“傳承文化”等模塊,將校本課程案例、演出新聞、創編的詩詞歌曲、傳統文化知識呈現在上面。古詩詞演出也通過校內平臺進行網絡評比,以此推廣,能夠帶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古詩詞唱誦校本課程以美育教育理念、《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理論依據,實施語文與音樂跨學科融合,注重學術性、知識性的學習部分,也注重非學術性和興趣性的表演部分。
古詩詞唱誦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使學生獲得強烈的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記憶,使辛苦的背誦變得輕松簡單,為高考名句默寫、詩歌鑒賞等題型的作答打下基礎;對應新課標“初步形成對美的鑒賞力、評價力、創造力”等要求,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古詩詞唱誦教學評價形式豐富多樣,課堂評價、小組評價、考試評價、展演評價、網絡互評等相輔相成,共同實現學習監督。從課題研究方面來看,古詩詞唱誦研究為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我們應繼續詩詞教學探索,進一步研究并積極推廣古詩詞唱誦教學,挖掘更多有價值的教學形式、內容,引領學生把無意識的記憶變為有意識的文化準備,為教育的改革發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