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中琴 浙江省杭州市西溪中學
接力跑是學生互相配合,密切合作,分別跑完各自規定距離的一項集體活動,是田徑比賽當中唯一體現集體合作的體育項目,因此深受體育愛好者的喜愛。但是,初中生想要掌握接力跑動作技術要領尚且存在一定難度,除了初中生本身素質及理解能力有限之外,初中體育教師在教學當中可能會過分注重娛樂化,而忽視接力跑技術的動作要領,導致學生學不會接力跑。因此希望通過本文的剖析來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動作要領,最終達到提升接力跑教學的實效。
讓學生健康成長,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開設體育教學課的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自身的運動練習來增強身體素質,提高運動能力,豐富業余生活。在以分數為王的大背景下,初中生身體素質明顯偏弱;學生對體育練習興趣不高。
研究近3年我校學生《國家體質健康標準》中統計數據,借以分析學生現狀(表一)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合格與不合格的占比還是比較高的。說明普遍身體素質在下降,接力跑的能力也隨之呈現出下降趨勢。眾所周知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一切學習和工作都無法實現。
1.體質狀況偏弱,缺乏自信
[例1]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競賽時,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老師,我不跟他們一組,我很差,我可以不參加嗎-”。
這些學生性格比較內向,因體質較差,對于運動項目存在畏難情緒,覺得自己體能差,身體素質差會被同學排斥等等。從而極度缺乏自信。
2.鍛煉意識缺乏,認識不清
[例2]在體育大課間活動中,不難發現三五成群的一堆堆學生手中拿著各類器材在談天說地,在與他們交談時,他們的回答是“我已經練習過了,我不想再動了,我想休息一下了”。
這些學生惰性較強,覺得體育課就是一種課程,在老師的強壓下無奈的完成。并不知道鍛煉和終身體育于自身的重要性。練習浮于表面,出工不出力,完成有量而無質。
3.競爭意識薄弱,缺乏拼搏
[例3]在進行耐久跑考核時,不難發現站在跑道邊幫學生拿著物品的請假學生,他們請假的理由不外乎以下幾種“我今天感冒了”、“我腳疼”-當大家跑到一半時,也會出現中途退出的學生,問其原因“我不想跑了,反正跑到底也是不及格”。
這些學生對于接力跑這種競爭的體育項目,完全沒有積極性,表現出懈怠消極,覺得輸贏都無所謂,競爭意識薄弱,全然沒有拼勁。
接力跑的訓練能夠鍛煉學生的意志力,調節學生的情緒,緩解其學習的壓力;可以使學生正面面對遇到的問題,解決遇到的問題;其次接力跑也鍛煉了學生的體魄,為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增強體質,建立自信
初中生由于學習的壓力較大,得到鍛煉的機會相對較少,因此,初中生的身體素質普遍不是很高,通過對接力跑的訓練,既可以提高體育知識的積累,又能提升自身的抵抗力和健康水平,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提供了生理基礎。
2.團結合作,創建自強
最為關鍵的一點還是接力跑是一種集體活動,它能夠有效的鍛煉學生互相配合,互相合作的精神。現在生活當中的很多工作都不是只靠一個人就能完成,都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初中生更要鍛煉合作的意識,要有團隊精神,融入團隊當中,團隊出現問題不能相互指責,相互抱怨,應當找出問題所在、相互理解共同解決問題,初中生的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是尤為可貴的。
3.提高技能,體驗成功
初中體育關于接力跑技術的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學生熟練掌握接棒和傳棒的技巧,盡量做到準確、迅速,避免掉棒;還要鍛煉學生彎道跑和沖刺跑的技術。
通過對學生的交談及同組教師的交流,后期再對152份學生問卷調查,了解到的基本原因不外乎下面兩方面。

表1 XX中學學生體質健康指標數據統計
1.學生方面
(1)重視程度不足:雖然我省初中體育成績已經作為中考的一部分,但是體育成績占的比重還是很小的,文化課依然是中考考核的中心。家長及學生還是認為體育鍛煉會影響學習成績的。體育教師布置的體育作業得不到家長的監督和支持。(見圖1)
家長和學生對體育的態度尚且如此,接力跑只是作為體育教學當中的一部分,初中生就更加不重視,導致初中生學不好接力跑技術。
(2)課堂學習效率差:現在大部分初中生由于家庭條件優越,沒有跑步走路上下學的習慣,養成了不喜歡運動的特點,造成身體的不協調、做動作感覺很笨重、不夠靈活;在體育課堂當中稍微運動就感到疲憊氣喘、甚至容易扭傷,跌倒,打擊了學習接力跑的信心。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50%的家長對于假期讓學生鍛煉是持支持的態度,因為時間不充足而沒辦法督導學生進行鍛煉的家長也占到了30%,而非常支持學生鍛煉和基本不支持學生鍛煉的家長基本持平。
2.教師方面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教師每月對課后小結進行總結,10%的教師是每次都寫,6次以上的教師占到了23%,還有28%的教師寫小結的次數在3次以上,而39%的教師不寫小結。由此可以看出:
(1)教態不端正:部分初中體育教師忽視了教學的規范化,科學化;也沒有重視接力跑技術的教學,在接力跑當中為了吸引初中生的參與過分的追求娛樂化。教學方法過于粗暴,對初中生接力跑的學習不夠關心。
(2)專業知識弱:部分初中體育教師對于接力跑技術動作要領自身掌握情況可能不足,教學知識不夠專業、教學方法的缺失、這也就導致了初中生在接力跑學習當中沒能學會動作要領,沒能掌握接力跑技術的核心。(見圖2)
在體育教學當中不能只說不做,接力跑技術不是“口頭體育”,不能只是通過理論傳授,學生就能輕松掌握的,自己必須要親身實踐親力親為,為初中生接力跑樹立榜樣。只有嚴格按照接力跑的規則訓練才能提升初中生接力跑的技術。
1.課時安排方面:雖然體育課一周有三節,但學生能夠進行接力跑訓練的時間很少。如果遇到下雨下雪等不適合戶外運動的天氣只好改為自修課;體育教師授課班級較多,容易發生第一節上完,到了再次上課的時候由于間隔太長已經遺忘,只好重復上節課的內容。本來體育課程就少,現在教學效率還很低下,這就導致初中生更加難以學好接力跑技術。
2.硬件設施方面:部分初中學校體育設施不健全,接力跑場地過小。而且隨著現在學校的擴招,班級越來越多,但是體育操場只有一個,體育課程還大多安排在下午,這就導致一個操場很可能同時有多個班級進行體育教學。而接力跑這種體育教學一般都是圍繞操場進行,很可能出現學生間發生碰撞,造成身體受傷。這種公共教育資源的不足為初中生接力跑訓練增加了障礙,加大了接力跑技術教學的難度。

圖1

圖2
初中多媒體教學已經得到普及,就完全可以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彌補戶外體育教學的不足。針對上面提到在不適合做戶外體育實踐課時,借助多媒體進行理論教學,也可以充分發揮出課堂的價值。其次,針對大部分學生集體存在的問題,可以借助動畫視頻,相比之下,視頻教學可以慢放、停止視頻畫面,讓學生從多個角度,仔細的觀察動作,從中進行領悟,慢慢理解;可以強化接力跑技術的重點和難點,提升接力跑教學課程的效率。接力跑是快速跑的延伸,在快速跑的基礎上,還要掌握傳接棒的動作配合、雙人跑速的配合等。
1.雙人跑速的配合
(1)傳棒人的跑速:取決于后程速度耐力水平和傳棒技術。后程速度耐力水平好就可以少減速;同時傳棒技術好也不會因為要傳棒而降低自己的跑速。
(2)接棒人的跑速:取決于準確而快速的反應(起跑和加速能力)、加速跑的距離以及接棒技術。在靜止狀態下開始起跑,需要掌握起動的時機,時機的掌握是決定交接棒成敗的關鍵;加速跑能力強是獲得發展速度的前提;而接棒技術好是獲得成功的基礎。
2.傳接棒的動作配合
(1)接棒人起動的讓距:為了能在接力區的理想位置和兩人間合適的距離完成傳接棒,在接棒人起跑線后預先確定一段距離(讓距),作為起跑的標記。讓距的長短是根據傳、接棒兩人的跑速和傳接棒技術的熟練程度,通過反復訓練加以確定的。
(2)兩人傳接時的間距:在傳接棒時傳棒人和接棒人之間的距離。(一般在2米左右)
(3)人和棒的運動路線:一般4×100米接力跑第一、三棒是彎道跑,右手持棒沿彎道內測跑進;第二、四棒是左手持棒沿跑道外測跑進;接力棒則自始至終在跑道的中間位置向前運動。
在對接力跑動作基本原理的分析后,我們可以看出在初中體育教學當中想要實現學生與老師之間健康、標準、快樂地學習,要加強初中生接力跑基本技術訓練,每節體育課必須要讓初中生實際鍛煉,讓其在了解規則的前提下進行接力跑訓練。如果出現犯規的情況,教師必須予以指出,不能“將就,湊合”,只有嚴格按照接力跑的規則訓練才能提升初中生接力跑的技術。在沒有規則或者規則不嚴格的情況下進行鍛煉,不僅會造成初中生接力跑動作技術不標準,也會導致初中生在實際接力跑比賽當中犯下低級錯誤。
現在多數中學生在接力跑的練習中會暴露出各種問題:筆者從“技術”視角進行分析,鑒于提升教學質量。
1.傳接棒不順暢
(1)跑動方向問題:學生必須明確各自跑進路線,沿著跑道兩側跑進,接力棒必須在中間運動。
(2)時機問題:傳棒人要準確判斷兩人之間的距離(一般距離約2米),及時發出“接”的信號,接棒人聽到口令后,伸手反應要快,手勢要保持穩定。
(3)手型問題:上挑式:接棒人的手臂自然后伸,張開虎口,掌心向后下方;下壓式:接棒人的手型自然后伸,虎口朝后,掌心向上,如果手型動作不明顯,傳棒人較難傳棒。
針對以上三種情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練習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先采用反復練習慢跑中完成傳接棒練習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其跑動方向及手型;然后過渡到快跑中進行練習。最后,通過調整練習場地的距離方式(先每人間隔30米左右,然后過渡到50米左右),讓學生掌握傳接棒時機問題。同時要求學生喊口令要清晰,果斷。
2.傳接棒失誤
(1)讓距過長或過短問題:接棒人讓距起跑一般為5到6米,讓距過長起動后加速傳棒者追不上;讓距過短接棒者跑速還沒起動,均影響交接棒的連貫性。
(2)受他人影響起動問題:在交棒過程中,要靠自己判斷來掌握起跑時刻,不要受他人動作的影響;一般思想過分緊張,以至于判斷失誤。
(3)動作概念不明問題:接棒人起動后因全力作起跑加速跑,而且要在跑動路線中保持在跑道的一側跑進,嚴禁回頭或向后伸手等棒、找棒。
針對以上三種情況,在練習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練習聽教師信號,成組起跑練習,然后讓學生練習(6米左右作一橫線為起動標記線)的追逐跑練習。最后讓學生相距60米進行短程接力練習(接力區20米不變)。同時要求學生左右手交換練習,使兩手都能作傳接動作。
3.傳接棒不協調
(1)被阻擋跑進方向:接棒后起動過慢,無明顯的加速,傳棒者超過接棒者,從而阻擋接棒者正常跑進路線。
(2)調整握棒的位置:傳接棒時,傳棒者手握棒的位置比較靠前段,從而使接棒者手握棒的位置不合理。為了便于后面正常的傳接棒,接棒者被動進行握棒位置的調整,從而放慢了速度。
(3)起動過早或過遲:有了讓距但沒有準確起動的配合,無法完成在快速中傳接棒的動作。
針對以上三種情況,在練習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多練習短距離錯肩傳接棒接加速跑練習;其次進行各種距離的雙人、三人、四人短程接力跑練習;最后進行全程接力跑教學比賽,這些接力跑動作的不標準都會影響初中體育教師對接力跑的動作技術教學,從而影響初中接力跑教學目標的實現。
接力跑教學說到底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快速跑的技巧,更為重要的是學生之間需要有一定的團隊協作能力,體育教師一定要根據不同初中生的體育特點進行合理分組。
1.按特點分棒次:有的初中生起動較快就適合安排在第一環節,還有的初中生彎道速度很快,這就適合安排在接力跑的中間彎道部分,用來超越對手,還有的初中生抗壓能力強爆發性速度很快,就可以安排在最后用來放手一搏。雖然說接力跑教學不等于接力跑比賽,但是這種安排方式有利于提升初中生對接力跑教學的興趣,同時對于那些能力較差的初中生也有很好的帶動作用。
2.按能力分組別:將不同實力的學生安排不同小組進行對抗練習,讓初中生在對抗當中發現自身的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提示初中生的接力跑技術水平。
3.按特長分組合:這一名初中生的強項很可能就是另外一名初中生的弱項,用強項去帶動弱項促進初中生整體接力跑水平提升。接力跑的難點也在于其中的配合。
針對初中生面對的現狀與問題,展開有效的解決,以上方法的運用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通過強規則教育,使初中教師和學生重視了初中體育接力跑的動作技術學習,提升了初中生對接力跑技術的認知,加深了初中生對接力跑技術教學的重視程度,掌握了接力跑當中的規則;通過視頻演示,初中接力跑動作技術的重點和難點被展示出來,解決了初中生學習接力跑技術內心的困惑,提升了初中生對初中接力跑體育教學的興趣,提升了初中教師對初中接力跑技術教學的效率;通過展開小組訓練,優化組合搭配,促進了初中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提升了初中生之間的合作配合能力。
綜上所述:初中體育在初中生的學習當中占有重要地位,這不僅表現在中考分值比重上,更表現在了體育活動對初中生的身體、心理、學生合作能力的影響上。而初中接力跑動作技術在初中體育當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初中體育學習的難點與重點,從初中生在學習接力跑動作技術現狀來看,初中接力跑教學當中存在了很多問題,既有主觀方面初中生和初中教師的認知問題;也有體育教學課程,體育教學設施場地的問題,因此,必須要加強初中生接力跑動作技術規則教學,提升初中生在接力跑學習當中的規則意識;還要綜合利用教學設備,通過視頻教學解決接力跑教學當中存在的難點與重點問題;最后還要開展小組特訓,培養初中生的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