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燕 林曉蘭
摘 要:教育是一種啟迪智慧的行為,無論是在個人的學習成長,還是未來發展中都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動,尤其是在課程實施中,我們可以做些什么,最需要做些什么?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理應關注核心素養的要求,以核心素養為指導,在優化和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課程體系的一部分,語文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素養,并為他們繼續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堂教學;知能并重
在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什么是核心素養”與“如何培養核心素養”這個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來自學科內部,而是在強調未來教育發展,落實素質教育目標時,客觀需要逾越的一道屏障。“素養”一詞的內涵太大了,不是教育一己之力可以達成的。因而,教育需要聚焦在“核心素養”上。這就決定了,教育規劃需要落實在人的培養上,即體現人本的需要與時代發展中社會之于人才的需要。
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內容體系中,小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翁,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引導者,理應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興趣需求等科學開展語文教學,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全面優化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科學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作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引導者,教師應該全面貫徹新課改的要求,自覺摒棄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自覺摒棄傳統的以成績為唯一評價標準的方式,有效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全面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氛圍,切實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水平。
一、 以啟發為指導,堅持知能并重
(一) 啟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尚在形成和完善過程中,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顧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盲目進行知識點的灌輸和滲透,不僅難以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甚至還容易引發小學生的抵觸和排斥情緒。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應該率先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證明,當小學生對語文內容充滿興趣時,無須教師激發和鼓勵,他們就會主動開展學習。反之,當學生缺乏興趣時,再高明的教學方式也無濟于事。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一方面要結合教材,從學習的目的上去啟發學生熱愛學習;另一方面要從創設認知“沖突”中,巧妙結合課程內容,充分結合學生實際,適當制造矛盾或問題,營造趣味性課堂,吸引學生主動質疑、主動釋疑。這樣不但課堂效果好,更重要的是學生全身心投入,這樣有利于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
(二) 啟發學生學會質疑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引導,不少小學生對于教師的答案趨之若鶩,在他們看來,教師是萬能的,教師所講的就是正確的。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關鍵在于小學生普遍缺乏質疑意識,普遍不敢提出自己的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師可以在提問環節中,巧妙設置陷阱,當學生解答遇到瓶頸時,自然就能夠投身于釋疑過程中。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從一點一滴做起,引導學生認真思考。比如教師詢問課文中的前后段內容是不是存在矛盾,或者課文中的核心句子該用逗號,還是句號等。當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時,無論對與錯,教師都應該給予適當的鼓勵,同時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己開展探究和論證。
二、 以尊重為基礎,提倡知情相融
學習歸根結底是學生的內部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學生置于平等地位,以平等視角來審視學生,給予他們尊重,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只有這樣才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一) 尊重個性,關注差異
在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該充分關注不同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師應該充分關注不同學生的差異,以此來開展閱讀教學。不同學生可能由于自身知識儲備、生活經驗或者閱讀能力等存在顯著差異,因此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會造成關注點的異同。此時,教師絕不能以統一化的標準來規范和指導學生,而應該真正結合學生的不同閱讀期望等給予針對性的指導。比如有的學生旨在通過閱讀提升自身的作文能力,教師應該引導他們多閱讀一些具有情節或者內容相適宜的內容。有的學生旨在通過閱讀擴大自身的視野,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利用好圖書館來開展廣泛閱讀。基于此,教師應該發揮好引導作用,全面培養學生用功學語文的精神,提升個人的審美情趣和語文素養。
(二) 重視學法,培養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認知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若學生自身不掌握學習方法,不掌握學習要領,即便教師如何引導,也收效甚微。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應該引導學生科學學習,應該引導學生主動投身于自主探究中,總結和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
教學首先要激發學生“讀”的欲望,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其次,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以引導和規范,鼓勵和引導他們認真讀書,在讀書過程中學會提重點,學會記筆記。最后,教師要重視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
(三) 以交流、互動為核心,講究教學相輔
教師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引導者,應該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引導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吸收和消化的過程,但學生所吸收或消化的并不僅僅是課文中的內容,也包括其他方面的內容,可能來源于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也可能來源于生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因此,教師應該積極開展課堂互動,引導學生廣泛交流與互動,引導學生廣泛分享與體會。如在教學《爭吵》一課時,我精心設計討論交流的問題:“爭吵后,‘我不安的心情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通過這樣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創設,教師適時發揮引導作用,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也能夠促進學生間的互問互答,使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實現學習過程中師本和生本的和諧統一。
總而言之,素養的獲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學的,具有發展連續性,也存在發展階段的敏感性。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落實核心素養,不僅僅是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變更,它更是以學習方式和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為保障的。教師應當尊重個體差異,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方法傳予學生,在交流互動中使語文學習成為學生獲得積極、愉快、成功體驗的過程,讓每一堂語文課都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2]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M].2011.
[3]劉丹.課程教育研究[M].2014.
[4]馬云華.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之我見[M].語文天地,2011(2):10.
作者簡介:
黃金燕,林曉蘭,福建省南安市,福建省南安市羅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