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體制的改革與深化,促使當前的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理念被廣泛地應用,并逐漸受到教育者的青睞與重視,滿足當前的教學要求。通過合理的生活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高效進行學習,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基于此,本文從當前的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內涵入手,深入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應用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
隨著新課改理念的提出,要求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生活化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理念,積極進行合理的創新,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小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氛圍,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關聯,引導學生掌握其知識的內涵,深化教學思想,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
一、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內涵
實際上,“生活化”教學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出自身的作用,針對教學內容,將當前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相關聯,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生活經驗教學化,以當前的“解決問題”作為實際的教學任務,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化進行緊密的連接,從根本上展現出生活化教學的內涵。合理進行生活化教學,促使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與現實生活進行緊密的連接,展現出濃厚的生活氣息,進而降低數學知識的難度,展現出數學知識自身獨特的魅力,幫助學生加強對數學的認知,積極探索與理解,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同時,積極進行數學生活化教學,還可以促使小學生集中注意力,始終保持較高的熱情,采用多元化的方式進行學習,改變傳統的“死記硬背”方式,加深對知識內涵的理解,創新現階段的教學模式,滿足當前的新課改需求。
二、 積極開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 合理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對于小學生來說,其自身在成長實踐過程中,已經具備了良好的觀察生活的能力,因此,在進行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引導小學生關注生活,發現生活中存在的數學知識,提升自身發現數學的能力,為后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數學教師應將當前的生活中數學與數學課堂相融合,結合實際情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在以生活為基礎前提下,引導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數學知識,突破其知識重點與難點限制,擴展自身的數學思維,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例如,某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講解“有余數的除法”時,部分學生難以理解余數,此時,教師結合實際情況,為學生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在教師節當天,學生們利用鮮花進行教室布置,選擇24盆鮮花,準備5盆鮮花一組,問學生可以擺幾組?并通過實際練習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在思考過程中,學生逐漸將5盆、10盆、15盆、20盆進行分組,最后剩下4盆不足一組,此時,教師提出有余數除法,幫助學生加強對余數的理解,接受數學新知識,并熟練掌握,在發展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數學能力。
(二) 加強對生活的關注,發現生活中的數學
實際上,想要將當前的小學數學真正實現與當前的生活相關聯,需要教師對小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促使其感受生活中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深化,捕捉生活中與數學知識息息相關的元素,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自身蘊含的生命力與色彩。例如,某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上學或者放學過程中,注意觀察路口數量、商店數量、路牌形狀等,鍛煉學生自身的數數能力,為幼兒自身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滿足當前的需求。同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在成長過程中學會關注生活,發現數學,全方面發展。
(三) 深入了解生活,選擇有效的方式
對于小學數學來說,其知識與實際生活具有較大的關聯,因此其教學生活化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引導小學生深入了解生活,并根據小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教學,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教學的深度,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與生活關聯性的理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與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某教師在講解圓的面積時,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水杯底部是圓形而不是正方形;在講解三角形性質時,引導學生分析三角形穩定性的原因;而在講解測量知識后,則引導小學生積極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進行合理的測量,例如,測量自身的身高、物體的長度、建筑的高度等,將生活與數學知識進行合理的關聯,促使教學內容更加生活化,降低教學難度。同時,教師還需要進行合理的生活實踐,回歸生活,將講解的數學知識運用在生活中,提升小學生自身解決生活的能力,全方面發展。
三、 結論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靈活進行生活化教學,在不斷地創新發展過程中,促使生活與數學相結合,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為生活實踐,靈活運用自身的數學素養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更深入進行學習,明確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為后續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成.關于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舉措研討[J].新課程(上),2016(2):207.
[2]蔡鵬程.淺談新時期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舉措創新[J].教育創新與應用,2017(4):192.
作者簡介:
方敏,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勝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