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沛芬
摘 要:學生通過課前閱讀作業,了解年、月、日的相關知識,以及一些常見的節日,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很好地激發了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覺性。同時,將我國傳統文化知識融入到課堂中,進行了良好的文化熏陶,走近了我國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歷史,學習了祖先的高尚情懷。通過數學閱讀,讓孩子們體驗數學世界的五彩繽紛。
關鍵詞:小學數學 閱讀 日期 節日 傳統文化
在近代數學教育中,教學基本上是注入式的,除教科書外,很少有閱讀、參考的讀物,有很大的局限性。[1]然而在現在的數學教學中,我們越來越感覺到數學閱讀的重要性。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任何一門學科知識,都要通過閱讀,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對數學來說,閱讀是學習的第一步,學生只有會讀、讀懂,才能進行有效的數學學習。新課標指出培養閱讀能力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數學潛能,良好的數學閱讀能力,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2]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較強的學科,課堂上都是在探究一些概念性的知識,學生難免會感到枯燥無味,而增加一些數學閱讀能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比如閱讀一些數學家的故事,讓學生走近數學,學習數學家們嚴謹認真、不懈努力的品質,繼承數學人文精神;比如一些趣味數學故事,給學生帶來歡樂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汲取了數學知識;比如“朝三暮四”、“抽屜原理”、“雞兔同籠”等經典算法,富有趣味,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良好的數學閱讀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豐富的想象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年級下冊《年、月、日》這一課,這課所學知識相對簡單,可能很多學生在上課前就已經知道一年有12個月,一個月有30天或31天,一天有24個小時,如何讓這節課變得更加充實、富有趣味?我布置了一些課前閱讀作業,我讓學生回家查閱以下知識:什么是閏年、平年?什么是公歷、農歷?你知道哪些節日?一天為什么會有24個小時......
等到正式課堂開始的時候,我先根據教學目標進行知識講解,由于課前布置了查閱任務,學生們都想說一說,所以一來課堂氛圍就很積極,大家都以飽滿的熱情來對待這節課,我很快就達到了教學目標,學生對教學重難點也把握得較好。教學任務完成后,我提問:“剛剛咱們學習平年和閏年,那誰來給我們介紹一下為什么會有閏年、平年之分?”話音剛落,孩子們便爭先恐后地舉起了手。我喊了一位同學來回答,他自信滿滿地走上講臺,告訴大家:“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叫做一回歸年,實際上,一回歸年的時間不是365天,而是365天零5個小時多,為了方便記年,規定平年為365天,這樣每過4年就多出1天來,而把多出一天的這一年叫做閏年。”簡短清晰的回答贏得了其他孩子的掌聲。接著我讓孩子們及時回憶剛剛所學,怎么區分閏年平年,加深了他們的印象。
我又問:“誰來說一說公歷和農歷呢?”我讓一個最積極的小朋友來回答,他告訴我們:“公歷是全世界通用的歷法,方便所有人溝通和交流。農歷是中國的傳統歷法,是我國獨有的,農歷是我國古人根據四季變化及天文現象所編擬的,這種歷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故稱農歷。”我接著問:“那你們知道什么是二十四節氣嗎?”本來我想投影展示,沒想到依然有小朋友想舉手回答,他拿出小本子,認認真真地念:“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全班小朋友都向他投去了贊許的目光,他進行了詳細地查閱后,還作了認真地記錄。
接著,到了孩子們最感興趣的話題了,你知道哪些公歷節日?幾乎所有孩子都舉起了手,大家說出了很多公歷的節日:1月1日元旦,3月8日婦女節,5月1日勞動節……他們還查閱到了很多我們平時容易忽略的節日:4月7日世界衛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31日世界無煙日 ……很多節日我也是第一次聽說,不得不佩服這些孩子們的認真付出。每個回答的孩子,不僅要說出節日的日期,還要說說節日的由來,讓我們都了解到了許多課外知識,同時,引導孩子們樹立熱愛祖國,保護環境、節約糧食、講衛生、注重健康、和平團結等意識,讓孩子們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說到農歷的節日了,孩子們的更加激動了。正月初一春節,萬象更新,人們載歌載舞來迎接一個全新的季節,大家備年貨、貼春聯、剪窗花、掛年畫、包餃子、吃年夜飯、守歲、拜年、放鞭炮、舞獅子、逛廟會。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這一天人們吃元宵、猜燈謎、耍龍燈。還有七月初七七夕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二月三十除夕……這些節日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體現,通過孩子們的介紹,我們走近了我國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歷史,學習了祖先的高尚情懷,明白了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具備的仁、義、理、智、信。 更精彩的是過節的方式,由于孩子們來自各個地方,大家過節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在這個課堂上,大家可以感受各地風俗,感受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把我國的傳統文化融入到課堂之中,增加的課堂的趣味性,也讓傳統文化得以發揚和傳承,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之中,讓孩子們慢慢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數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語言。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3]通過閱讀,孩子們學到了新的知識,解決了一個個“為什么”,形成了正確的認知,學生在面對課堂學習時,將迎刃而解、水到渠成。數學閱讀無處不在,作為新時代的數學老師,我們應該將數學閱讀充分運用到教學中,引導孩子們進行正確的數學閱讀,培養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創造更多的數學閱讀機會,激發他們的數學閱讀興趣,感受數學閱讀世界中的五彩繽紛!
參考文獻
[1] 鄭君文,張恩華.數學學習論[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10-11.
[2] 喬曉燕.淺談小學教學閱讀能力的培養[J].焦作日報,2009,(1):9-10.
[3] 馮峰燕.小學數學閱讀現狀與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1.3: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