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文明”等概念逐漸成為廣大知識分子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中國人民的偉大夢想,而生態文明建設為實現中華偉大復興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構成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基和基礎。今天我們探討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更加具有理論價值和時代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生態文明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馬克思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闡釋
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觀是基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現實基礎之上并指導其發展的基本觀念和認識,它深入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
一方面,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內在統一性。馬克思是從實踐的意義上去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他從生產實踐活動方面出發,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與其他任何生物與自然的關系的區別。人來自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對自然界具有高度的依存性。恩格斯說過“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另一方面,馬克思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建立在勞動的基礎之上,使人與自然的關系真正成為人及其社會發展的基礎性矛盾,實現自然、社會與人的真正統一。馬克思指出,人的勞動是人的一種由目的的能動的活動,但是人的勞動不是隨心所欲的,要受到自然界客觀規律的制約,人與自然在勞動中使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馬克思指出“人在生產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樣發揮作用,就是說,只能改變物質的形態。不僅如此,他在這種改變形態的勞動中還要經常依靠自然力的幫助。”人和自然都必須遵循規律來“調整和控制”整個物質交換過程。在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必須注意協調二者的關系。
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前期開展的是傳統的現代化模式業,但是實踐證明這種模式已經對我國產生了巨大的環境問題,資源耗竭,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健康損害,社會不公正等等都逐漸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并且在全球呼吁生態建設的環境下,這樣的發展道路不符合當今的時代要求,我們只能走生態現代化道路。
(一)中國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
中國改革開放之后走向快速工業化道路,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然而大規模大范圍高速度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工業化也同時給我國帶來很大的環境代價和社會問題。比如,中國的人均耕地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2%,人均淡水資源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7%,人均森林面積量世界人均水平的20%,人均礦產資源量站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本來就資源短缺的中國在快速工業化過程中卻成為全球第一資源消耗大國,過度的資源消耗造成了更嚴重的資源短缺以及環境污染和生態的退化。例如,由于空氣污染嚴重北京被稱為霧霾之都,我國幾乎五分之一的城市空氣污染都相當嚴重。環境破壞也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甚至健康。環境問題對我國的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都帶來了嚴重的后果,甚至威脅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二)人們的環境保護、生態文明意識的缺失
面對嚴峻的環境問題,國家也確立了相關的環境保護政策,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生態文明戰略,但是政策的實際執行卻不如人意,生態環境仍在惡化。國家環保局和教育部共同組織的全國公眾環境意識調查表明:國民對環境狀況大多數表現無所謂態度,對環境的保護的重要性缺乏了解,還有相當一部分公眾未能學習有關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只有25%的公眾在購物時會考慮到環保因素,30%的人在處理廢棄物時符合環境保護要求,僅有8.3%的人會經常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環境保護不僅要靠政府和公共部門,更要靠每個公民的積極行動,每個人都必須樹立生態理念。
(三)國際社會要求中國承擔更多的責任
環境問題不僅僅出現在我國,整個世界都處于這么一個危機之中。全球大部分國家都在實行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方式,大家都知道這種發展方式對環境會造成很大的破壞,但是要想調整這種發展方式,無論對世界還是對中國,在發達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就造成國際生態環境在不斷的惡化。國際社會早就認識到嚴峻的環境問題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可是由于利潤的驅動,導致各個國家的政府不愿意擔負這個責任和義務,甚至國際社會在環境,經濟等領域要求中國承擔更多責任,這顯然是不公正的。在承擔環境責任方面,中國政府的態度歷來都是積極主動的,但是中國參與國際環境合作的也是需要一個前提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承擔“共同但又區別的責任”。因為如果無視中國發展階段的事實,一味讓中國承擔更多地環境責任,必然會影響我國的發展進程。地球上的任何國家在生態環境上都不能獨善其身,中國生態環境的好轉有賴于全球生態環境的好轉,有賴于國際社會的積極行動和通力合作。
三、走生態文明之路,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
21世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世紀,我們談到中華民族復興時,往往想到的是經濟增長物質財富的富足,然而一個文明能否復興,取決于這種特定的文明是否能適應特定時代的要求,能否響應時代的挑戰。當今的時代要求和挑戰是符合應對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生態破壞危機,因此走生態文明之路是中國的必然選擇。
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政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者和推動者,積極發揮政府的作用能夠全面有效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政府要確立生態文明理念,通過法律、政策、經濟、文化等各種手段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生態管理。比如說依法建規立制,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和執法監督;調整經濟發展結構,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總體規劃;發展環保產業,加大環保投入,發展循環經濟,解決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改變現有的GDP核算體系,建立綠色GDP核算制度;發展生態科技,為生態建設提供技術支撐,開展生態教育,推動生態事業使生態理念貫徹到全社會的各項事業中,融入到每個人心中。
企業應加強行業自律。企業在社會經濟生活中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企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企業也是首先要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生產過程中杜絕只求經濟效益不顧生態環境的做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做到環保生產,清潔生產,發展生態環保產業,自覺地承擔起維護生態平衡的社會責任;認真執行國家的法律法規,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努力積極創新生產體制,改革生產技術,建設企業生態文化,完善企業的生態管理制度。
公民應擔負應有的責任。生態文明建設是為了使人們過得更幸福,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才能得以實現,公民的參與程度決定著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實現的進程。每個公民首先都要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意識,在生活實踐中積極參與推動生態文明發展的活動,自覺承擔生態環境責任,支持生態文明建設;還要積極發揮公民的監督權力,監督政府執法工作;積極參與生態環境監測,發現破壞生態環境的一切違法和不利行為積極向執法部門舉報;積極響應政府號召,踐行綠色生活,樹立綠色消費生活方式,使用環保產品,倡導節約型消費。總而言之,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事做起。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75:383-384.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75:202.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75.
[4]錢易,何建坤,盧風.生態文明十五講[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5]李惠斌,薛曉源,王治河.生態文明與馬克思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6]吳鳳章.生態文明構建: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7]何愛國.當代中國生態文明之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8]陶靜靜.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及其當代價值[J].科技信息,2009,(07).
[9]馬凱.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J].求是雜志,2013,(09).
[10]盛世蘭.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與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8,(09).
[11]王曉廣.生態文明視域下的美麗中國建設[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3,(02).
[12]張麗.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及其當代創新[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02).
[13]莊世堅.生態文明:邁向人與自然的和諧[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03).
[14]李良美.生態文明的科學內涵及其理論意義[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02).
(作者簡介:駱小麗,江西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作者單位:江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