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平 齊俊娟
摘要:伴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現如今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也就對我國教育教學的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初中教育作為我國整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實施效果都會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可見,在目前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教育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對目前初中素質教育的現狀進行了探析,并結合其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革的具體措施,以期為相關從業者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素質教育 初中教育 教育改革
素質教育的概念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為了針對應試教育所存在的弊端所提出來的,然而在實踐方面一直還不是很理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應試教育依然還是初中教育的主要教學理念。現階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目前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需要及時做出改變,以符合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的各種需求。
一、素質教育概述
(一)素質教育的含義
素質教育主要內容是指通過合適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各方面潛能,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其目的是為了能夠促使學生審美素質、勞動技能、道德素質、智力素質等得到全面的提升,使得他們可以全面健康發展。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現如今教育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為我國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礎[1]。
素質教育的提出是為了改善傳統應試教育的不足,比較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主要是在確保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素養前提下,能夠實現個性的發展,避免高分低能這種傳統應試教育的不足影響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而素質教育并不是針對某一類學生,是面向所有學生的,不會因為學生的差異性和家庭情況等受到影響,遵循著“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等原則,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二)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初中教育作為整個教育教學階段最關鍵的階段,其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教育改革是適應目前社會發展,促進我國教育教學事業發展的重要途徑,為社會的經濟建設具有重要貢獻。同時,也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體現,其不僅是要注重學生基本知識技能的傳授,還需要培養的學生的道德素質,使其智商和情商得到提高。因此,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實際的教學中要及時更新觀念,樹立誠信、的服務觀,要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和貼近現實,不斷優化和創新教學模式,有效提升教育的深度和廣度,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愉快、民主和平等的環境[2]。
二、素質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的落后
教學觀念的落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課堂教學的主體依然還是教師,教師主導者整個教學活動,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在教學活動中充分激發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次,教師自身缺乏創新意識,教育教學的觀念過于保守;最后,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沒有注意到與社會、家庭的結合,雖然學校作為學生教育的重要場所,但也不能社會和家庭對于學生健康成長的作用。可見,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是目前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
(二)教學模式的落后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建設,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如今學生的學習需求,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而以往的教學中,教學模式單一、缺少新意以及缺乏互動,使得教育教學的效率比較低下。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等沒有得到較好的培養,忽視了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模式的改變是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內容,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和創新[3]。
(三)部分教師綜合素質不足
素質教育是需要一支擁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但是目前我國初中教育的教師隊伍中存在部分教師的素質比較差,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一定的影響。其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部分教師的教學水平不足,缺少教育理論修養和文化底蘊;其次,一些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不足,其比較明顯的就是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對學生的差異性存在歧視;最后,教師的職業倦怠度比較高,尤其是初中教師,心理壓力和職業倦怠度相對較高,使得教育教學的效果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三、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教育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積極轉變教學觀念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教育改革需要首先教師轉變教育教學的觀念,要對以往的教育理念進行革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教師需要從原本教學的主體轉變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樹立學生為教學主體的教學觀念,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教學的所有互動都應該以學生為基礎開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探索能力等。其次,在傳統的教育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以教材作為教學的主要方式,但是隨著教育教學的發展,現如今初中教育更加強調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教師應該樹立全面地綜合素質能力教育觀念,在教學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思維能力。最后,教師也需要通過自學和參加培訓等方式來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水平,不斷吸取新的教學方式和經驗,為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教育的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是教學活動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空間。學生的健康成長與良好的教學環境、和諧的校園環境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教育改革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在改革的過程為師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首先,良好的教學環境最基本的內容包括教學硬件的設施,如是實驗室、計算機房、多媒體設備以及各種教學用具等。其次,是整個校園的文化建設,如精神面貌、價值觀與組織結構等。這些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教育改革的有效落實,如果缺少良好的教學環境,就會很可能對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受到降低,甚至影響到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4]。
(三)教學方式的改革
傳統的應試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教育改革,需要對此進行轉變,要在教育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長遠奠定堅實的基礎。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對現階段比較落后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不能依靠自己的教學經驗制定教學計劃、選擇教學內容等,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和身心特點,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促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提升。其次,教師應該尊重每個學生之間的差異,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對課程的結構和內容進行合理的調整,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進行。需要注意的是,在選擇或者創設教學方式的過程中要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前提,這樣才可以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對于實現教育教學的目標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教師作為初中教育改革中的關鍵,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整個教育改革的有效性。因此,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教育改革需要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這是確保教育改革的重要的內容。首先,根據目前我國教育的現狀來看,各地區教育資源的分布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尤其是一些比較偏遠的地方,教育資源非常匱乏,教育部門需要盡可能平衡教學資源。其次,教師需要定期參加相應的培訓和考核,要在不斷地學習中提升自身的素質水平,吸取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促使教育改革的有效落實。最后,還需要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引進,要積極吸收擁有高素質、高能力的新鮮血液,從而促使整個師資隊伍素質水平的提升,為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教育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教學評價機制的改革
教學評價機制的改革也是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在以往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評價的唯一標準就是學生的考試成績,這種單一的評價機制并不能充分反映出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缺乏一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因此,在評價的過程中要從德、智、體、美、勞等多個方面進行,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和閃光點,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提升,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如今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落實素質教育的初中教育改革是時代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確保初中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所以,需要根據實施素質教育的相關要求,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對傳統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學體系、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法做出相應的優化和創新,要摒棄以往用分數衡量學生素質能力的標準,在評價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時候應該從多方面考慮,這樣才可以有效落實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教育改革,從而為我國初中教育教學的穩定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潘雪梅.淺談素質教育背景下的中學教育改革[J].河南科技,2015,(22):66.
[2]劉秀蘭.素質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學教育改革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6,(15):24-24.
[3]容樹明.素質教育背景下的中學教育改革[J].長江叢刊,2016,(06):185-185.
[4]林佳.素質教育背景下的中學教育改革[J].小作家選刊,2017,(26):34-35.
(作者單位:山東濟寧鄒城市唐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