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香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逐漸加大,部分農村家長出于對家庭經濟情況的考慮就會做出進城務工的選擇,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留守兒童。出于對未成年人的關愛,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結合多年班級管理經驗,從班主任角度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感及彈性發展問題進行探索。
關鍵詞:初中教育;留守兒童;安全感;初中生心理;班主任管理
一、初中階段留守兒童安全感研究意義
近年來,留守兒童尤其是處于初中階段的留守兒童,一直是我們關注的對象,因為他們集留守兒童特征與青春期少年特征于一身,就有復雜性、敏感性等特點。從成人的角度來看,處于初中階段的留守兒童,其內心應該是極其脆弱的,情緒化、患得患失,極其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身心缺乏安全感等,因此,不管是社會還是教育界人士對初中階段留守兒童安全感問題都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甚至出現過分夸大的問題,以至于使初中階段留守兒童成為“弱勢群體”,從這個方面來看,這種觀點對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因此作為班主任,我們很有必要結合自身班級管理經驗,對初中階段留守兒童安全感問題進行分析與總結。
二、初中階段留守兒童安全感特點
1.相關概念的界定
(1)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鄉,需要其他親人的照顧,年齡在16周歲以下的兒童。由于初中階段的留守兒童處于青春期階段,他們的內心情感更加復雜,就更加值得我們去探索。
(2)安全感
安全感是指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置時的有力或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它是決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標準,同時也是心理健康的代名詞。通常來說初中生安全感缺失有以下幾種表現:沉默不語、拒絕交往、拒絕交流、易情緒化、自我保護意識過強、猶豫不決、害怕競爭等。
2.初中階段留守兒童安全感特點分析
(1)安全感水平相對較低
在多年初中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總體情況下留守兒童在安全感水平上要低于同齡的其他學生。部分留守兒童由于長期與父母分居,缺乏父母的關愛與親情呵護,同時還要承受著各種負面信息以及其他形式的社會壓力,因此總體上來說,初中階段的留守兒童在性格上容易出現自我保護意識過強、安全感水平偏低的現象,而相對于留守兒童,同齡的其他兒童由于不會接觸到這類負面信息,不會受到這些方面的影響,因此在安全感水平上就要相對高一些。
(2)安全感水平與年齡相關
如果說“安全感水平相對較低”是將初中留守兒童與同齡其他兒童進行的外部橫向比較,那么“安全感水平與年齡相關”則是以不同年齡留守兒童安全感內部進行的縱向比較。通過我們對個別安全感水平較低的留守兒童進行個案跟蹤中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處于初中階段的留守兒童的安全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也就是說初中階段留守兒童的安全感水平與其年齡成正相關。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其價值觀、人生態度也逐漸成熟,能夠意識到父母外出務工的目的和意義,進而感受到父母正是因為對他的愛護才選擇了離他而去,隨著年齡的增長,留守兒童對父母給予了理解,其安全感水平低的問題也會逐漸消失。
(3)個體安全感存在差異
此外,我們還發現,處于初中階段的留守兒童在安全感的發展方面存在不均衡的個體差距,而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個體表現不同,即同樣是缺乏安全感,但留守兒童的外在表現并不相同,例如有的沉默內向,有的則敏感易怒,甚至有暴力傾向;另一方面,個體態度不同,即同樣是留守兒童的身份,部分留守兒童并不認為自己與其他同伴有什么不同,還有一部分則極其敏感,同時安全感水平極低,受留守身份影響大。
三、初中階段留守兒童安全感彈性發展
正如上文提到初中階段留守兒童在個體安全感上存在差異的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同樣的留守兒童身份,部分留守兒童卻并不覺得自己與其他同伴有何不同,能夠與同齡其他兒童一樣健康成長,對于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彈性發展”。“彈性”的本質是個體在困難情境下的正常發展,這種發展既是一種過程,同時更蘊含著積極的適應結果。從我們的日常教學經驗中,我們得出如果留守兒童在學校得到教師的鼓勵、同學的關愛,在家中能夠經常與父母溝通,訴說心事,在不斷調整的過程中,其安全感水平呈現出上升趨勢,進而感受不到自我與其他同學之間的差異。
因此,我們認為雖然安全感缺失是初中階段留守兒童的一個基本特征,但這一特征并不是固有的,如果教師與家長能夠通力合作,在社會正能量的幫助下,留守兒童是可以同其他兒童一樣健康成長的,為此,我們呼吁社會在對留守兒童給予關注和同情的同時,不要大肆渲染,將留守兒童等同于問題少年,而是應該鼓勵留守兒童正視自我身份,找到自身價值,強大自己的內心,提高自我安全感!
參考文獻:
[1]賈盼盼.埃里克森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對學齡前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發展的啟示[J].教育觀察(上旬刊),2013(12).
[2]張帆.三峽庫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心理彈性現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重慶醫科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