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離不開生活實際,更是依存于其中才能散發獨特的意義與價值。因此,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要切實有效地實現生活化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和應用知識,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本文通過幾個方面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有效地抓住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開拓教學思維,促使每一個課堂環節都能夠呈現出強勁的教育生命力。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3-0044-02
引 言
目前,生活化教學模式已經逐步深入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之中,但是仍然有諸多因素影響其教學質量和效率,致使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止步不前。這主要表現在教學形式單一化、活動設計欠缺趣味性、實踐經驗減少等方面,嚴重阻礙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進步和優勢凸顯,為了行之有效地對這一問題進行改善,其應用探討十分有必要。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現狀及問題
1.單一化的教學模式
目前,仍然有部分教師沒有積極改變傳統模式下的“固封式”教學,這導致各個方面的教學思路較為陳舊。在這種欠缺生活化教學的理念之下,學生難以運用所學知識,進而使得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水平逐步下降。可以說,傳統教學理念已經難以適應新的發展需求,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會制約學生的想象,使得生活化教學不夠完備,進而使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
2.生活化教學只是“紙上談兵”
在我國新課程改革背景的極力要求下,道德與法治課程必須要依據時代發展作出具體的實踐努力,但是在當下的教學探索中往往呈現出“紙上談兵”的教學趨勢,并沒有切實有效地發揮以人為本的教學目標,開發學生的獨特思維意識,進行生活化學習探索,致使教育教學工作浮于表面。部分教師為了落實教育號召,雖然積極開拓教學模式但卻“用力過猛”,讓學生又一次在死記硬背的道路上失去學習的自信心[1]。總之,這種與生活實際脫節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難以將生活案例和知識點進行有效融合,學生會逐漸喪失良好的實踐應用能力。
3.教學設計欠缺完整性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課堂設計欠缺是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學手段從理論經驗到實踐經驗均有著一定的不足和欠缺,這就難以為教師提供完備的教學設計指導,極有可能因為不合時宜的實踐活動而造成適得其反的教學效果。不難看出,教學設計欠缺充分的綜合考慮會導致教育目標無法實現,并且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降低,進一步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目標是致力于培養每一個學生的綜合道德素養,并且通過植入有效的生活案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并積極掌握知識技能,從內心深處加深道德與法治精神的洗禮。有效的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是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需要長期堅持努力的重要內容,其不僅可以讓學生加強理論知識同生活實際的聯系,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促使學生可以從每一件生活瑣事中獲得滿滿的正能量,不斷約束自身的行為,甚至極大限度地影響身邊的每一個人,使得我國教育形態更加成熟和多樣化。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具體策略
針對以上現狀及問題,教師必須作出科學合理的分析與研究,把握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的需求,開拓教學思維模式、優化設計教學環節、創設實踐教學情境,致力于發展綜合素質的教育方針,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學有所感,感知生活當中處處都有“道德與法治”,進而學有所獲。下面筆者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深化拓展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具體策略。
1.優化教學設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生活化教學模式要長久地應用與發展,就必須不斷優化與改進教學設計,通過科學性、有效性、針對性的教學實踐,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細碎的知識要點。首先,教師要明確教學設計的重點和難點,為學生進行有效的梳理與總結,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其次,學生個人能力和實際需求也各不相同,教師要依據班級整體水平設計教學內容,積極開拓思維,構建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最后,教師利用豐富的課本資源對教材內容進行挖掘和延伸,做好教學設計整體性研究,使得生活化教學可以發揮出積極作用[2]。
例如,在教學“交友的智慧”一課時,教師可以積極把握生活化教學目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交友狀況,來進行本課程的優化學習。在學生大致瀏覽文本之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說一說自己在交朋友過程中有哪些心得體會。接著讓學生舉手發言并由教師指導和分析,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收獲交友的智慧。
2.滲透開展生活化教學工作
為了較好地踐行素質教育下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目標,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探索知識的自覺性、主動性,引導其深入生活實際體驗道德與法治知識,不斷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提高其個人修養。道德與法治來源于生活,是高度凝練的知識形態,因此要想做到知識滲透,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回歸生活,加強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進一步優化完善教育教學形態,使得學生能夠構建完備的學習模式。教師要把握道德與法治同社會生活的有效聯系,使生活化教學模式落到實處,進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質量。
例如,在進行“秩序與規則”一課教學時,教師需要滲透生活實際,完善教學資源,通過豐富的實際案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通過這種熟悉的形態加強學生的思維運作與研究。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交通、公共汽車等秩序的情境模擬,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體味生活中的規則,強化學生對本課的理解,并且在實際生活中有效地約束自己的行為。
3.提高生活化教學作用
不斷優化和完善生活化教學,可以強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基礎知識的理解與實踐,進一步豐富其生活體驗,改變傳統模式下知識教學與生活實踐脫節的現象。加強生活化教學模式設計的同時,需要強化學生對各項法律制度的學習,培養初中階段每一個學生知法、懂法、用法的綜合素養。
例如,教學“服務社會”一課時,教師可以應用社團活動、公益活動、“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等生活素材,為學生節選片段并通過這些服務社會的實際案例,完善學生對公益事業的看法,在此過程中深化學生的感知,促使其能夠在生活當中積極服務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結 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逐步滲透生活化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高課堂效率,也能夠加強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促進每一個學生把握知識的有效性,積極應用與實踐,建立健全完備的個人人格,成長為健康全面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勞婷婷.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04):67.
羅新海.基于生活化視角下的初中政治教學模式探究[J].名師在線,2018(29):35-36.
作者簡介:武麗云(1975.3—),女,山西太谷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道德與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