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炳秋
【摘 要】本文以螞拐節為例,論述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節日的傳承與保護,認為螞拐節作為廣西壯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其蘊含的體育運動和體育精神有豐富的研究意義和價值,并根據該節日體育文化的人文社會功能和存在問題,提出落實對螞拐節體育項目的物質保障、提高民眾對螞拐節體育運動的參與度和文化認同、完善螞拐節體育運動制度建設等傳承及保護的措施。
【關鍵詞】少數民族? 體育文化? 民族節日? 螞拐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C-0044-03
螞拐節具有獨特的社會功能和信仰魅力,因此即使跨越千年,它依舊世代相承,成為廣受廣西當地民眾歡迎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實際上,螞拐節便是濃厚的壯族傳統信仰的代表。螞拐節所代表的宗教信仰的原生性、本土性以及傳承性,都與壯族長期以來對社會生活的不斷選擇和重構密切相關。正是由于對于自然以及社會的異己力量的無法控制,壯族人民只能依靠信仰獲得繼續生存的精神力量。因此,民俗信仰是一個民族得以長存的精神保障之一。
螞拐節體育運動文化不僅起到了促進族際之間以及壯民族內部文化交流與交往的作用,而且對于凝聚民族團結的力量起到了積極作用。螞拐節體育運動文化主要產生于廣西紅水河流域,這一流域屬于多民族雜居之地,在壯族的村落附近存在著瑤族、苗族等其他少數民族。因此通過一年一度的螞拐節,壯族及附近其他少數民族的群眾共同參與這些體育活動,互相交流生產經驗,講述螞拐節的歷史以及其中所承載的文化。如今,通過舉辦螞拐節的一些體育運動,不僅豐富了偏遠壯族地區和周邊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精神生活,也充分激發了人們對民俗文化的熱愛和保護。此外,它還達到了宣傳教育的目的,為螞拐節這一傳統體育文化節日精神的傳播和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螞拐節的文化社會功能
壯族螞拐節體育所承載的文化便是典型的“螞拐”文化,體現了明顯的壯族文化特征。由于對“螞拐”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壯族螞拐節體育的文化社會功能也因此得到提升。
一是在豐富了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提升了壯族的民族凝聚力。主要是因為螞拐節特色體育運動項目對參與者的要求較高,必須分工合理,團結合作,才能保證螞拐節特色體育運動項目順利進行。
二是在社會發展以及文化傳承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承載力。螞拐節是壯族人民的隆重節日,特色體育運動項目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舉辦時間大致在農歷春節,不僅可以讓當地的民眾親身體驗螞拐文化,而且還能全面展示壯族文化心理以及歷代以來的文化風俗。
三是豐富了體育文化,并教化民眾生產技能。壯族螞拐文化特色體育運動項目是紅水河流域獨特文化的衍生物,是當地人民精神的寄托,以及維系民族情感的關鍵。而且這種體育文化還有利于提高壯族人民社會生活的凝聚力。螞拐文化特色體育運動項目豐富了人們體育活動的表現形式以及內容,而且螞拐體育文化也逐漸運用到學校體育課程之中,尤其是課間操運用得更為成功。
二、螞拐節的人文特征
(一)散發濃郁的稻作文化氣息。螞拐節特色體育運動項目進行時的主要活動就是相關的體操表演,文化節中儀式表演的主要形式也是民族體操,也就是常說的螞拐體操,這個民族體操是通過模仿螞拐的形象、動作以及生活習慣編訂而成。整個體操意味著春天來到人間,螞拐從冬眠中醒來,給人們帶來了雨,人們忙著開始種植、插秧,在秋季收獲,螞拐也完成了它在人間的任務,然后走向死亡。我們可以從儀式表演中,清晰地看到基本上體操的每一個環節都具備“螞拐”這一元素,因此體操的主角就是“螞拐”,也就是漢語中的“青蛙”,這不僅反映了壯族人民對于青蛙發自內心的崇拜,而且也體現了壯族人民對于稻作文化的熱愛,廣西壯族多以種稻谷為主要生產方式,地形多為丘陵地區,基本上不可能有大型河流灌溉,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只能依賴雨水。在這種形勢下,人們就會對與雨水相關的事情形成一種崇拜感,到目前為止,仍然有很多老人將螞拐稱作雷王的女兒,主要負責掌管天下的雨水,它的習性是春醒冬眠,主要任務是保佑人們農業生產順利。而且在稻作文化區,螞拐是害蟲的克星,在秧苗的整個生長過程中,都在忙碌著消滅害蟲,因此,人們也將螞拐視為最好的朋友。
(二)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的共生觀。在稻作文化區,各個少數民族對自然一直存有一顆敬畏之心,他們將許多自然物當作崇拜的對象。因為在民族祖先的眼中,這些自然物就是保證他們生存的“神”。例如,壯族人崇拜螞拐,這是因為對螞拐的敬畏和依賴。螞拐節體育儀式表演中最莊嚴的運動是葬螞拐。按照葬人的方式葬螞拐,這就充分體現了將螞拐視為親人的和諧共生的觀點,表現出人對自然“神性”的敬畏之心。懷有敬畏之心,人們將有意識地抑制個人和社會行為,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與自然和諧相處,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貢獻。
(三)信仰是壯族民俗體育文化傳承的載體。在螞拐節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師公”是體育項目過程的裁判者,這一角色多由神職人員擔任,并履行其責任。整個體育運動項目過程正是因為有了師公的裁判,才顯得更加肅穆端莊。在壯族人的社會生活中,師公扮演救世主裁判的角色,是人與神之間交往的使者。他通過進行一系列的體育制度活動,為壯族人民求雨、驅邪等,保佑人民實現谷物豐收的美好愿望。師公一般按照傳統的方式裁判螞拐節中的體育活動,尤其在葬螞拐開始之前,師公常會采用唱經書的方式講述螞拐節的歷史,強化在場的壯族人民的歷史記憶,使他們更有意識地承擔起保護和傳承螞拐體育文化的使命。另外,體育運動項目在師公的主持下更具有“神性”色彩,也使得外來游客真實地體驗原生態的螞拐節,并對螞拐節進行宣傳,在某種意義上承擔螞拐體育文化傳承的使命。
三、螞拐節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民眾參與螞拐節傳承和發展的意愿降低。螞拐節體育活動的傳承主要依靠當地民眾的參與,可以說如果沒有了當地民眾的參與,螞拐節就失去了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根基。2006年起,廣西政府主動介入螞拐節的傳承與保護之中,對其提供宣傳支持和資金幫扶,激發了民眾參與螞拐節民俗保護的熱情。但是,由于經濟發展,當地民眾的生活娛樂方式也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螞拐節這一傳統體育文化節日也逐漸喪失其本身祈福的意義,開始淪為當地民眾獲得經濟利益的手段。當地民眾積極開發利用螞拐節的經濟價值,背離了保護傳統體育文化節日螞拐節持續發展的初衷。
(二)螞拐節的傳承人出現“斷層”現象。傳承人對于螞拐節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與保護來說至關重要。根據國家要求,傳承人必須精通螞拐節體育活動的具體細節,在某一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積極主持舉辦螞拐節這一傳統體育文化節日。但是,廣西壯族民眾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觀念產生明顯的變化,而且針對傳承人的救濟制度不健全,導致螞拐舞和螞拐節的節慶活動主持也面臨著傳承人匱乏的窘境,這無疑給螞拐節傳統體育文化節日的發展帶來重重壓力。
(三)當地民眾接受心態的制約。在廣西政府的支持下,螞拐節在體育節和文化節中大展風采,在節慶活動時占據重要地位。但是除此以外,在日常生活中,螞拐節并不占據主要地位。螞拐節涉及的體育游戲以及跳螞拐舞等,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見,雖然這些活動在中老年之中很受歡迎,但不能從根本上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傳承。由此可見,螞拐節的體育活動在日常生活中的發展面臨極大困境。
四、促進螞拐節文化保護的對策
(一)落實對螞拐節體育項目的物質保障。在螞拐節這種體育運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舉辦民族節慶體育(如螞拐舞)的目的不是為了單純的娛樂,而是為了能讓民眾在參與節慶活動時,銘記節慶活動本身所具有的民族精神與內涵。螞拐節傳統體育文化節日民俗體育運動的開展,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勵。政府應采取措施提高廣大民眾的參與性,因為如果沒有民眾的參與,那么螞拐節這一節慶活動的舉辦就毫無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成功出臺,使得非遺保護在資金的投入上有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促進民眾參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節日保護的主要措施就是擴大資金來源。國家針對成功申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投入了特定的保護資金,并且還設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會,以分配國家申遺保護基金。但是由于存在地區經濟差異以及地域差異,地方的非遺保護資金仍存在分配不均、儲備不足的現象。因此,政府也應該采取措施鼓勵社會組織和企業的資金投入。
(二)提高民眾對螞拐節體育運動的參與度和文化認同。在螞拐節傳統文化節日的傳承過程中,必須要全民參與,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開放的體系。在螞拐節非遺保護工作之中,必須將提高民眾對民俗體育運動文化的認同作為關注重點,努力實現民眾廣泛參與的目標。要實現這一措施,可以通過“互聯網+民俗體育運動文化”的形式。如今,民眾生活和互聯網的聯系日益密切,很多傳統民俗體育運動通過網絡進行傳播,螞拐節便可以將此途徑充分利用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是螞拐節體育運動文化的重要傳播途徑,因此可以開展螞拐節傳統體育運動文化進校園活動。通過教育的方式,使得螞拐節體育文化節日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展。因為學校不僅是宣傳研究民族文化的主要陣地,而且是孕育傳承民俗體育運動文化繼承人的搖籃,因此將全國性傳統民俗體育運動或者地方性的特色民俗體育運動(如螞拐舞)編入教材之中是大勢所趨。針對民族文化的這一特點,無論是學校的九年義務教育還是高中教育,或者是大學教育都離不開專業的民俗體育運動文化教育,因為只有對民俗體育運動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吸引青年一代關注傳統民俗體育運動。
(三)完善螞拐節體育運動制度建設。民眾參與螞拐節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要通過網絡、聽證會、討論會等途徑,因此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在制定相應的制度時要根據螞拐節體育運動活動本身的地域特性以及人文特征。首先突出地域性是制度建設的基本要求,地方政府實現對特定地域的經濟文化的管理,必須在符合國家整體的管理制度范圍內,并依據特定地域,從而制定一系列制度。螞拐節體育運動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文化地域性以及人文傳統,因此必須因地制宜,重點突出地域特色。其次,可以完善民眾參與的監督和反饋制度,從而達到暢通民眾參與途徑的目的。不僅可以提高民眾對于參與民俗體育運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而且還可以加深他們對于民俗體育運動的理解,從而方便配合政府開展民俗體育運動類非遺保護工作。
總之,螞拐節作為壯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其蘊含的體育運動和體育精神有豐富的研究意義和價值,有必要(下轉第48頁)(上接第45頁)加強對于螞拐節這一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中體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參考文獻】
[1]李珊珊.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競技活動的媒體呈現與文化認同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
[2]宋富強.民族傳統節日比賽類產業化轉型路徑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3
[3]王建基,陳玲.新疆少數民族節日體育習俗文化變遷與政府行為的調查分析[J].新疆社科論壇,2012(6)
[4]李松,王建民,張躍,朱凌飛,馬居里,許雪蓮.中國少數民族節日體育比賽在國家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意義[J].藝術百家,2012(5)
[5]吳榮麗.從春醮會看傳統民族節日體操項目的變遷[D].云南大學,2012
[6]盧開智.西部少數民族節日體育的演變與傳承[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7]遲燕瓊.少數民族傳統節日中特色項目的文化傳承功能[J].民族藝術研究,2008(3)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