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曼麗 余金鳳 陸尚平


【摘 要】本文針對高職院校科研創新服務平臺建設中存在的合作創新程度不高、平臺規劃與建設滯后、缺少高水平科研人才、平臺運行和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問題,論述高職院校科研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策略:改革科研創新與合作服務的體制,建立健全創新服務平臺運行和管理機制,建設科研創新人才隊伍,建立科研創新服務平臺體系。
【關鍵詞】高職院校? 科研創新服務平臺? 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C-0053-03
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教育部、財政部發布的《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提出,高職院校要對接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加強與地方政府、產業園區、行業企業深度合作,提高專業群集聚度和配套供給服務能力,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服務區域經濟和產業行業發展,服務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拓展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提升服務發展水平。高職院校科研創新服務平臺是區域創新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服務企業技術研發和高職院校自身創新發展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高職院校科研創新服務平臺是指整合校內外優勢科研資源,依托創新服務載體進行科研項目的研究和成果轉化,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持和服務的系統。平臺的建設對于高職院校學科和專業發展、科研創新與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科研資源配置優化和開放共享、科研人員的培養提高,以及區域創新體系構建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文通過對高職院校科研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改革科研創新與合作服務體制、健全平臺運行和管理機制、建設科研創新人才隊伍、建立平臺體系等方面提出平臺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一、高職院校科研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合作創新程度不高。高職院校科研起步晚、基礎弱,科研體制機制改革與學校發展、社會需求不適應;學校與政校行企、科研機構等合作廣度深度不夠,協同創新研發的動力與活力不足,產學研結合不緊密;科研定位不明確,科技支持企業創新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沒有顯現。如筆者對2017年中國高校科研社會服務經費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得知,企業橫向技術到款額和技術交易額排名前20的高校,本科院校總計177.79億元,高職院校總計僅為16.05億元。
(二)平臺規劃與建設滯后。當前許多高職院校缺少長遠的科研規劃,對科研與服務平臺建設的重視程度不高,對包含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創新服務等子平臺的平臺體系建設規劃不足,沒有實現平臺創新資源和要素之間的集聚和融合,缺少高水平科研平臺。以廣西為例,目前建立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高職院校僅廣西職業技術學院一所。
(三)缺少高水平科研人才。高職院校普遍缺少高水平的科研領軍人才,難以形成對科研平臺建設、科技研究與攻關、創新團隊發展、學科建設和社會服務的規劃和領導。此外,科研人員國際視野不夠寬廣,創新研究和技術開發能力不強,團隊協助意識和技術服務意識不強;科研管理者綜合管理能力不強。這都使得高職院校科研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和運行效率較低,難以產生高水平標志性的創新成果。
(四)平臺運行和管理機制不完善。當前,高職院校沒有建立完善的科研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和運行管理機制,主要體現在:一是經費投入保障機制不健全,如廣西2017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為142.2億元,僅占全國總投入的0.8%,R&D經費僅占GDP的0.7%,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高職院校目前科研經費主要來源是自治區級財政、主管部門和學校自籌,但由于立項項目級別不高,因此獲得的縱向經費和自身投入經費不多,缺少橫向合作項目也導致來自企業和其他單位的資金支持不足。二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機構和人員設置不合理,部門間的協作、學科間的融合、資源的開放共享不足,成果轉化率低。三是評價和激勵制度不完善,沒有制定科學全面的平臺評價指標和獎勵制度。
二、高職院校科研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策略
高職院校科研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思路為:通過改革科研創新與合作服務體制、建立健全創新服務平臺運行和管理機制、建設科研創新人才隊伍等,支撐科研創新服務平臺體系建設(見圖1)。
(一)改革科研創新與合作服務的體制。具體如下:
1.深化合作辦學體制改革,加強與外部創新主體的合作,構建多元化辦學的體制機制。一是構建多元、融合、開放、聯動的政校行企合作發展理事會體制機制,為學校戰略發展作宏觀決策,推動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二是建立與地方政府協同發展理事會,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科技創新政策、企業技術研發需求、社區教育與服務等開展調研,結合學校情況進行工作部署和實施。三是建立行業主導的職教集團,集聚行業資源,實現校企在技術創新和成果應用轉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提升專業對接和服務產業能力。
2.創新科研服務組織模式。加強學校機構設置和人事制度改革,創新科研管理和社會服務組織模式。一是成立獨立科研管理部門,對科研平臺、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知識產權、技術轉移轉化、技術創新支持、學術活動等工作進行科學管理。二是完善院系二級科研管理體系,加強基層科研組織建設,與企業共建科研機構,組建跨學科、跨專業系、跨單位的綜合化、協同化科研組織。三是加強和規范學術委員會建設,完善學術管理和評價體系。
(二)建立健全創新服務平臺運行和管理機制。具體如下:
1.建立健全多方參與的協同機制。在多方合作體制構架下,建立健全協同創新與服務機制,形成開放、高效的合力。一是建立價值共創和利益共享機制。合作主體具有多元性、廣泛性的特點,各自有其利益和價值目標,高職院校作為合作創新的重要主體,應主動建立與政行企校所等主體的相互信任和長期合作,尋求與各方的利益契合點,合作各方以政府的政策作為基礎和導向,建立多元投資機制;以科技成果數量和質量、技術服務效益等為指標,制定科學的利益分配制度;明確風險和責任共擔機制。二是建立信息和資源共享機制。各主體間通過建設知識信息共享網絡和科研資源共享平臺,實現科研資源等的深度交流和開放共享。
2.建立健全平臺管理機制。高職院校要建立科研創新平臺管理機制以提高平臺科學管理水平和運行效率。一是要制定平臺管理制度,規范學校各類各級科研平臺的建設和管理,突出創新導向、擇優重點支持、鼓勵協同創新、強化共享服務、實行績效評估,明確平臺管理職責、科研和服務工作任務,明確平臺儀器設備使用和共享方式,制定成果認定、考核與評估標準,規范平臺經費管理。二是要完善科研管理相關制度,包括橫縱向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專利工作、成果轉化、學術管理等相關管理辦法,規范科研各項工作。
3.完善平臺評價和激勵機制。制定平臺評價制度和獎勵辦法,定期對平臺建設和運行情況進行監督、考核評價和激勵,從組織建設、團隊建設、協同程度、成果情況、應用情況等多個要素進行評價,對管理運行良好,具有發展前景、產出創新成果數量質量較高、產生社會經濟效益較大的平臺,給予精神、物質、個人發展、團隊發展、平臺發展等多形式的激勵支持,對未達到考核要求的要及時整改。
(三)建設科研創新人才隊伍。具體如下:
1.制定科學的人才引進制度。根據學校科研和服務建設與發展目標,科學規劃,梯次發展,以全職和柔性相結合的方式引進人才,尤其是高層次科研和技術人才,要明確其科研工作職責,發揮其以點帶面、引領智庫的作用。
2.建立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按照分層培養、分類發展、整體提升的培養模式,制訂科研創新人才發展和培養計劃。注重培養三類人才:一是科研領軍人才,不斷提升其科技前沿和動態把握能力、學術研究和技術技能水平、團隊組織能力;二是青年科研技術骨干,激勵其活躍思維,勇于創新,提高科研實踐和技術服務積極性;三是科研管理人才,促進其提升科研事務的管理水平和效能。將三類人才有機組合,組建優勢互補、凝聚力強、幫傳帶作用明顯的科研創新和技術服務團隊。
3.確立有效的激勵和保障措施。實施優秀學者、名師、工匠、骨干培養計劃和科研創新團隊培育計劃,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科研與技術服務項目支持計劃等,在薪酬、成果獎勵、科研配套經費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四)建立科研創新服務平臺體系。科研創新服務平臺體系建設包括基礎科研平臺、省級創新平臺、技術支持與服務平臺、創新創業平臺、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等的建設。
1.建立基礎科研平臺。基礎科研平臺是高職院校科研創新的基本單元,依托團隊、專業、系部科研資源,校內跨學科協同,聚集優秀科研人員、科研項目、實驗設備,建立多專業融合的創新研發中心,促進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培養青年科研骨干,培育創新成果。
2.建立省級創新平臺。要充分認識高水平科技平臺建設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的行業優勢和專業學科優勢,面向地方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需求。一是嘗試與行業內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共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規劃研究方向和發展目標,開展重大課題的研究和創新產品研發。二是在政府引智戰略支持下,以地方和學校創新發展為導向,搭建高層次的院士工作站等平臺,聯合院士團隊、行業內科研院所、行業學會等,開展重大關鍵技術研究,提供發展咨詢建議和技術指導。
3.建立技術支持與服務平臺。面向企業、社會建立技術支持與服務平臺。一是校企合作共建技術支持平臺。一方面,學校與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強化“產學研用”四個環節,根據企業實際需求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教師在企業生產和管理一線實踐經驗優勢,及時掌握行業發展和技術動態,主動尋求和承擔橫向項目,與企業進行共同開展產品研發和技術攻關,加速成果產業化。二是整合學校培訓、鑒定和繼續教育資源,建立社會服務平臺。面向行業、企業、政府、社區、農村等開展技術技能培訓、鑒定、教育、科普活動等,提高學校的服務效益。三是建立對外合作服務平臺。發揮學校的地緣優勢,充分利用主管部門投入的區域合作經費,擴大學校的對外交流與合作,通過技術培訓、共建研究基地、聯合技術攻關、成果示范推廣等形式,與外國企業、跨國企業、政府部門、國際組織開展創新合作,提升學校國際影響力。
4.建立創新創業平臺。制定和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方案,建立創新教育體系,在專業標準制定、課程體系建設、創新創業中心建設、創新實踐活動、校政行企協同創新、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革。在科研管理上,設立創新創業專項項目并投入配套資金,鼓勵和吸納學生參與各類創新項目;在平臺載體建設上,加強專業實驗實訓室、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學生創業園的建設,積極探索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的建設。
5.建立科技信息服務平臺。高職院校應建立科技服務信息平臺,實現科研管理、信息共享、技術轉移等功能的網絡化,主動對接網上技術市場,將學校科研成果發布在科技成果數據庫中,在專家庫中發布學校技能名師和科研人才信息,將已授權的專利成果信息發布在技術交易中心,在科技資源中心發布共享學校大型儀器設備信息,同時關注線上企業技術需求信息,雙向交流,借助網上平臺完成技術交易。科技信息服務平臺的具體運作如圖2所示。
【參考文獻】
[1]陳剛,錢中平.基于創新視角的高職院校科研管理路徑選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9)
[2]蔣曉霞.地方高校區域性協同創新現狀及策略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
[3]韋弘,張忠海,潘念萍.基于開放式創新的高職體制機制探索與實踐——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高教論壇,2016(10)
[4]郭江平,謝曉軻.高職院校建設協同創新平臺提升社會服務能力的研究與實踐——以佛山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教論壇,2014(1)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