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詠暉 覃祖和 葉城保


【摘 要】本文論述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高端裝備制造業特質工匠型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分析高端裝備制造業特質工匠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探索基于多維坐標交匯育人理念的產教融合平臺與跨界融合育人模式,促進專業服務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能力。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 高端裝備制造業?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C-0128-03
目前,我國正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高端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生產技術與組織模式更新迅猛,呈現出技術技能高端化、生產過程綜合化、人才結構多能化、生產方式研究化等多樣性特征。高職機電類人才培養定位由簡單重復的設備操作、機器裝配向應用、調試及管理高端綜合的智能生產系統轉變;能力培養由單一應用向跨專業交叉復合的綜合應用轉變;技術服務由一人一崗向跨崗位技術多面手轉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職業教育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因此,高端裝備制造業不僅需要大國工匠的精湛技藝,更需要以精益求精為核心的工匠精神等職業素養。企業轉型升級,需要具備“跨專業綜合思維、跨崗位實踐能力、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特質的復合型工匠人才支撐,復合型人才+工匠精神成為人才供給的核心。這意味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對高職機電類人才規格提出更高職業能力、更強職業素質的要求。
一、高端裝備制造業人才培養現狀
以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機電類專業所對接的高端裝備制造業是廣西優先重點發展十四個千億元產業,打造“14+10”的產業集群明確大力發展的新興產業,為廣西提供人才智力支持。這些都為機電類專業的發展與改革創造了新的契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機電類專業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的培養必須對接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實際需求,進行人才培養理念與培養模式的改革。而機電類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人才培養主體單一,人才培養缺乏跨專業跨崗位綜合訓練,與現代企業崗位要求不匹配。機電類專業在學校單一教學主體背景下,缺乏對接企業項目的跨專業跨崗位綜合實踐,教學局限性大,學生知識面窄,缺乏跨專業跨崗位技術融會貫通能力,不能滿足人才結構多能化要求。
(二)競賽與教學脫節,技術技能供給跟不上制造業前沿技術。由于產業、教學、競賽三者協同性較差,造成學生受益面較窄,知識和能力供給相對不足,難以適應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技術需求。
(三)人才培養以教為主,沒有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學生工匠精神缺失,不能有效激發學習內生動力。課程體系沒有體現學生多元化需求;教學模式傳統單一,導致學生能動性不高,無法有效培養工匠核心素養。
二、高端裝備制造業特質工匠型人才培養的措施
(一)將多維坐標交匯思維融入育人工程,創新“協同、融合、優化、創新”的多維坐標交匯育人理念,助推產教深度融合。4個維度系統概括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供給側與企業生產需求側有效鏈接的契合點,為構建互利共贏的校企研深度合作模式和育人途徑提供了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面向高端裝備制造業,構建具備“跨專業綜合思維、跨崗位實踐能力、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特質的復合型工匠人才育人模式,如圖1。
(二)在學校校企合作理事會指導下,依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與制造業龍頭企業、研究院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基于“協同、融合、優化、創新”的多維坐標交匯育人理念,形成互利互通的“1+N”校企研創新聯合體。依托“以學校為主導,企業主體參與,行業引導”的校企合作平臺,按照“互惠互利、資源共享、融合優化、共同發展”思路,聯合海克斯康、瑞士GF集團、廣西機研院、廈門捷昕等行業名企,學校、企業、研究院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共建、共享、共發展“1+N”產教融合體,“三元聚力”構建育人平臺。學校投入資金、場地、設備及教師,企業投入資金、設備及生產人員,研究院投入技術、項目及技術人員,建立高水平、專業化、技術領先的混合所有制校中廠等實訓基地,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1+N”校企研創新聯合體集教學、實踐、生產、研究、服務為一體,實現“教、學、做、產、研、服”六大功能,促進教學、生產、科研資源集成優化,產學研互動,增強機電類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資源供給,實現“校企研一體化”協同育人,達到學校、企業和研究院“育人才,享成果”高質量融合共生的效果。
(三)面向高端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校企研實施跨專業、跨學科、跨系部、跨崗位多元跨界融合人才培養。遵循高端裝備制造業技術進步驅動育人模式改革的原則,以學生能力達成為導向,優化高端技術與競賽引領,引入職業標準,融入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培養方案。通過校企研三方深度融合,跨專業、跨學科、跨系部、跨崗位多元跨界融合培養,培養學生跨專業跨崗位融會貫通能力,促進知識、技術與技能交叉復合最大化。
機械工程系機械設計與制造、數控技術等專業聯合電氣工程系,與廈門捷昕、廣西機研院等單位實施跨崗位、跨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培養智能制造領域專門人才。智能制造跨界培養共設置“機電產品數字設計”“模具智能制造”“自動化測控系統集成”“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等4個方向。依托“1+N”校企研創新聯合體,由合作企業提供具體項目或工作任務,實施“校企融合、項目驅動”多主體培養模式。各學習方向小組實施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同時采用項目導師負責制。從合作企業與學校系部聘請工程技術人員和專任教師作為項目導師,對各學習小組進行考核與管理。從實施過程看,效果良好,取得較好成績,學生參加全國智能制造應用技術大賽兩個賽項均榮獲一等獎。
注重汲取龍頭企業、研究院最新成果,把新技術、新規范及時融入課程內容。基于現代企業工作過程,對接產業高端先進技術,對接職業技能標準,以企業、研究院的實際工作案例與專業技能大賽項目內容為素材,融入學生個性發展需求,“雙對接”構建交叉專業知識與技能課程體系,使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與產業需求接軌,提升學生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應用能力,實現賽教融合、產教融合與科教融合三融合。
(四)基于“1+1+1”育人方式,以學校“高鳳林大師工作室”為引領,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參與1個社團、1個創新項目及1個技能競賽,多維貫通培育工匠型人才。基于“協同、融合、優化、創新”的多維坐標交匯育人理念,實施“新形態教學+二課互通+匠心養成”為一體的培育途徑(如圖2)。采用線上線下互聯、課內課外互通、校企研活動促學等多維路徑貫穿學習過程,為解決實際問題而主動學習,樂于創新,精益求精,形成高端裝備制造業特質工匠卓越素質。
基于學校智慧云教室,創建“虛擬仿真+真實實操”相結合的教學新環境,采用“項目+導師”教學新模式,運用“雙融合、全閉環”信息化教學新方法,形成培育工匠型人才的新形態課堂教學,有效促進個性化自主性學習。
以學為核心,借助學院“智慧校園”網絡平臺,開發手機APP、課程網站及教學資源庫,形成多層次數字化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數字化學習空間,實現教學資源的推廣與共享。目前已建成CAD/CAM軟件應用等多門數字化課程,提供信息化的自主學習環境,形成師生互動的學習共同體。學生可進行自主學習、提交作業、參與課程論壇討論等。借助教學平臺,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便于引導學生進行訓練和提高。
構建覆蓋全員的面向學生個性化需求的綜合素質訓練項目,優化多樣性、可選性的素質拓展資源,學生可根據自身特質進行選擇,充分體現學生成長的個性發展、職業取向的多元化。此外,在學校科技文化藝術節中,開展機械裝配體測繪競賽、AUTOCAD軟件競賽、創新創業類競賽及創新訓練項目等活動,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互通。在競爭中相互促進,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內生動力,提升自身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
依托大國工匠—— 高風林大師工作室等4個技能工作室,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業特質工匠匠心塑造,在專業課程和競賽中融入先進企業文化和工匠精神,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校企研項目中融入企業勞動模范、校友精英事例,培養學生愛國愛企情懷,實現專業素養與崗位職業素養的對接,使學生綜合素養全面提升。
總之,基于多維坐標交匯育人理念,創建產教融合平臺與跨界融合育人模式,多維措施培養高端裝備(下轉第140頁)(上接第129頁)制造業特質工匠型人才,致力于增強專業服務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能力,成效顯著,畢業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發展后勁足,涌現出一批優秀畢業生。
【參考文獻】
[1]伍詠暉.機械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2(9)
[2]謝天,周玨.動機心理學視野下工匠精神的內涵及培養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9(3)
[3]伍詠暉.高職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對接研究[J].廣西教育,2014(8)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