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根本目標就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城鄉融合發展理論最早起源于馬克思主義的城鄉融合發展思想,該理論具備著深厚的理論基礎以及堅實的實踐基礎。然而,當前,我國在城鄉協調融合發展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農村地區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生產要素的流向不均衡等。基于此,我們應當推動城鄉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建立健全與此相關的政策制度,深化城鄉融合發展的物質基礎,積極促進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
【關鍵詞】 城鄉融合 新時代 鄉村振興 習近平
一、習近平城鄉融合發展基本內涵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從更深的層次上的意義來講,這一個新的戰略的核心實踐在于實現城鄉的和諧融合。然而,事實上,當人類的歷史發展進入到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的“人類社會”的時代的時候,城鄉之間的差別以及對立就會完全消失的。但是,這種對立和差別的消失,以及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都是建立在社會生產力水平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的。目的就是為了“把城市和農村生活方式的優點結合起來,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點”。[1]在這次報告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明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這意味著鄉村振興已經上升至國家戰略,廣大鄉村地區將迎來新一輪的重大發展機遇。[2]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由于在自然共同體當中的生產力十分的落后,所以分工是純粹自然產生的。分工只是單純的存在于兩性之間,男子從事狩獵、打仗等活動,女子從事制衣紡紗等工作。這種簡單的分工是自發形成的,所以,并不具有使得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之間形成相互分離的要素,而且,也不能讓那個時候的社會生產方式和人的社會生活方式發生根本的、本質的革命性變革。在這里,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界限并不明顯,是一種無差別的、同一的關系,最終所呈現出的城鄉關系圖景是城市鄉村化。[3]
然而,隨著近現代自然科學的蓬勃發展,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也是從未停止過。人類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的文明社會時代。從一方面來說,由于資本主義生產的大發展,促使農民開始不斷的向著城市集聚,“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脫離了農村生活的愚昧狀態”[4]。而另一方面,它也揭示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統治之下,逐漸形成了城鄉對立的局面。只有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城鄉對立。“城鄉之間的對立是個人屈從于分工、屈從于他被迫從事的某種活動的最鮮明的反映”。[5]
在新時代,通過城鄉融合,將城市與鄉村看作是一個有機互補的整體。城市和鄉村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實現資源、功能、產業、文化等的互補,最終形成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新局面。
二、我國城鄉融合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上,城鄉差距比較大。雖然黨中央在推進均等化等方面上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相對于城市來說,這些仍然是農村的短板所在。所以,推進城鄉均等化是城鄉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之一。
第二,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比較大,城鄉二元經濟問題較為突出。“城鄉二元結構”是指在發展中國家,從傳統的農業經濟過度到現代農業經濟的過程中,必定會出現農村相對落后的社會生產力和生活方式同城市不斷發展進步的現代化生產和生活方式之間的,不對稱的一種組織形式和社會存在形式。
三、如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1.推動城鄉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首先,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先富帶后富。我們不能再走“城市興起,鄉村衰落”的老路。我們要讓城市和農村都共享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走出一條城鄉協同并進、互利互惠共贏的新路。再者,要共享文化建設成果。用創建優秀城鄉文化示范區,創建文明村鎮,選舉勞動道德模范,打造文化旅游鄉村等方式。使優秀的文化資源在城鄉之間流傳和發展。最后,也要共享人力資源開發成果。我們應該將管理技術、營銷技術以及科技人才都引入鄉村。鼓勵大學生和農民工回鄉創業。政府也要多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強農村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養。努力構建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由此提升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2.要在新時代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和機制與政策體系。首先,通過建立健全相應的體系體制,以此,可以更好的處理工農關系以及城鄉關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我國能否成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在處理順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中美貿易摩擦等問題上,也有很大的成效。城鄉融合發展既要積極發揮政府政策的引導作用,也要讓市場對資源的配置起決定性的作用。
3.深化城鄉融合發展的物質基礎。在空間上的融合是城市規模化和利用城市帶動鄉村的一種表象特征,也是在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結果。現如今,在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空間還將進一步的融合。然而,這種融合不只是簡單的一種物理位置的拉近,而是包含著產業發展、文化交流、基礎設施建設等在內的一種全方位的融合。
我們應該通過對農業人口的市民化,來減少農村人口的規模,增加人均土地占有面積,積極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為農業生產規模化以及現代化的經營提供有利的條件。與此同時,由于城市是鄉村發展的領頭羊,所以應該大力積極的推動生態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平安城市以及文明城市等的建設。并且一直要堅持以高標準、嚴要求、強勁的質量水平,引導和帶動農村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5.
[2] 張雅迪.習近平城鄉融合發展思想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9(20):107-108.
[3] 吳美川,馬立志.馬克思恩格斯城鄉融合思想的當代新釋[J].大連干部學刊,2019,35(11):30-36.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5.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4-185.
作者簡介:劉福強(1995-),男,漢族,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職務學生,學歷研究生,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