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筠
耳鼻喉疾病雜、手術操作多、手術空間小,手術難度大,而患者對手術的期待值較高,且對手術存在一定恐懼感,因此,耳鼻喉圍手術期護患溝通非常重要。醫務人員與患者建立良好關系能夠提高患者的信任,促進疾病治療效果,減少患者的心理創傷,增加患者信心,在改善患者的負性心理負擔方面具有顯著效果[1]。本文旨在研究耳鼻喉圍手術期患者護患溝通的重要性,探討護患溝通的具體方法以及患者的需求,并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本醫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圍手術期耳鼻喉患者429例,符合本次研究標準患者423例,其中鼻類手術225例;耳類手術80例;咽類手術87例;喉類手術31例。423例患者中男225例,女198例,年齡14~73歲,平均年齡(42.4±12.4)歲,患者均能自主表達自己的意愿及想法,患者的手術方式對研究結果不存在影響。本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并與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有精神癥狀者、有嚴重器質性病變者不能配合調查者,共6例。
1.2 方法 根據每位患者的具體情況實施相應護理,并在患者出院時組織實施一次質性研究,并參照現象學,具體依據為Edmund Husserl觀點構成的詮釋現象學的理論方法,并以此為牽引,設計統一調查問卷,問卷設計主要以患者的感受為主,主要包括手術前、術中、術后患者的感受,住院期間患者的心理、身體狀況以及患者對護理人員的要求等;最后將深度訪談的結果進行歸納整理,比較不同組患者護理需求方面的差異。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人性化護理的需要 調查顯示患者希望能夠得到護理人員的理解與關懷占比為99.5%(421/423),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占比為94.6%(400/423),保護隱私占比為70.9%(300/423),人性化服務方法、態度占比為72.8%(308/423)。
2.2 信息支持 患者手術方式、文化背景等的不同以及自身對疼痛耐受程度的差異,導致每位患者想要獲得的信息不同,根據大部分患者想要獲取的相關信息總結有下面幾點:
2.2.1 術前教育 術前患者易出現嚴重焦慮、恐懼等心理現象,術前需要的得到有關手術的相關信息:P10:“想從護士那里了解到手術的過程,我應該做些什么,手術前我要注意什么?要忌吃什么東西?”P1:“手術對身體的影響大嗎?是否為不可逆的?我會出現什么問題?如果我不注意會不會再次發作?”護士常由于工作繁忙而沒有耐心為患者解釋術前的禁食問題,患者也對此提出質疑。P3:“在手術前護士提醒我不能吃東西、不能喝水就走了,我想了解為什么不能吃呢?喝水都不行嗎?(臉部表情表示困惑)”P2:“我想知道我的病復發的幾率有多大……望護士們能給我講講得我這病的人他們手術治療的效果?!?/p>
2.2.2 術中溝通 患者在術中需要的得到有關手術的相關信息:P4:“進入手術室沒有打麻藥前,心里害怕極了,希望護士能陪我說說話,分散我的注意力?!盤6:“手術的時候我是清醒的,我能明顯感受到皮燒焦的味道,我害怕,想讓護士能多鼓勵鼓勵,讓我心里好受一點?!盤8:“本來我就害怕,護士問我問題的時候希望能輕柔一點,和藹一點,陪我說說話。”P17:“想知道給我做手術的醫生都有誰?!盤19:“手術那天最好告訴我大概什么時候能輪到我,心里有個底?!?/p>
2.2.3 術后護理 術后護理對于患者的預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手術后患者對于自己的生活完全失去了方向,此時患者表現出強烈的對術后注意事項等知識的了解,護理人員此時應主動參與,積極溝通,幫助患者走出陰影,對患者做出指導。P11:“手術結束了,平時生活應注意什么?我什么時候能好?”
2.2.4 病情相關治療 患者患病后往往對自己的身體極為關心,由于其缺乏醫學知識,因此渴望得到相應的知識提供,減輕患者的心里疑惑。P15:“手術的治療效果好嗎?真能徹底治愈我的病嗎?大概什么時候才能恢復正常呢?”P14:“我希望護士能幫我解釋一下我的病,怎么產生的?我該注意什么?術后吃的那些藥效果好嗎?什么時候才能停???”圍手術期的患者對于疾病的相關信息非常在意,很想知道自己病情發展。P6:“什么時候才幫我治療?我的病發展到哪個階段啦?”
2.3 溝通能力 圍手術期患者對護士的溝通能力要求較高,希望能夠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個體化溝通,溝通方式多樣化。P12:“我的記憶力很差,有些東西記不住,希望護士能耐心的講,幫我寫下來,以后可以不用麻煩護士?!盤16:“我已經老了,平時都是兒子在身邊照顧,他對我的情況更加了解,護士在說術后注意事項時,希望能有他在場,這樣我也沒有后顧之憂。”
2.4 不同特征患者間護理需求的差異 不同手術部位患者對各類護理的需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性別患者對人性化護理的需求存在差異,女性患者更需要人性化護理(χ2=47.728,P<0.001),而不同性別對信息支持和溝通能力需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年齡段患者對人性化護理和信息支持的需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8歲以下人群更需要人性化護理(χ2=30.527,P<0.001),18歲以上人群更需要信息支持(P=0.042),而不同年齡段之間對溝通能力需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特征患者間護理需求的差異 例(%)
圍手術期患者因為面臨巨大的病痛、治療、期待等折磨,讓其心情煩躁,此時患者急需幫助,護理人員應積極參與進來,主動與患者溝通,去除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加患者的信心,保持患者愉悅的心情,對于疾病的痊愈具有積極作用[2~3]。
我們將本研究患者的護理需求總結為人性化護理、信息支持和溝通能力3個方面,經統計學分析,不同年齡段患者對人性化護理和信息支持的需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8歲以下人群更需要人性化護理,18歲以上人群更需要信息支持,不同性別患者對人性化護理的需求存在差異,女性患者更需要人性化護理,我們認為女性患者和未成年患者更加需求心理上的關心,而成年患者和男性患者則偏理性,希望通過良好的信息支持和溝通能力獲得更好的護理體驗。為將護理效果達到最佳,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4]:一是溝通能力的提升:護理人員應積極參加相應的培訓,提高護理溝通能力;與患者之間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的信任度;熟悉患者病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做好術前術中術后的護理工作;二是信息支持:護理人員需為患者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最恰當的知識教育,根據自身所學知識,幫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并能根據疾病特點做好相應防護。幫助患者了解手術的過程,提高患者對醫務人員及自己的信心,最終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滿意度;三是提高護理標準,加強人性化護理:患者的病史對于手術治療非常重要,在圍手術期護理中需主動了解并分析,以病史為綱領,患者為中心,對患者不僅有身體護理,還應有心理及精神護理,深入了解患者的需要,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主動關心患者,促進醫患關系健康發展,保持患者處在舒適的外部環境,增加患者的幸福感。
綜上所述,耳鼻喉科加強護患溝通有利于患者疾病的痊愈,可明顯提高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