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生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公立醫院運行壓力不斷加大,全面預算管理作為醫院成本控制的方式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分析目前公立醫院實行預算管理的必要性和存在的問題,通過提出搭建好組織體系、科學化編制預算、建立好預算反饋機制等解決對策,促使醫院全面預算管理得到全面提升。
關鍵詞:公立醫院;全面預算;成本控制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面預算管理作為醫院科學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越來越受到醫院領導的重視。一方面是外部政策環境影響,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推進,醫療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社會辦醫模式涌起,醫保控費的方法越來科學化,醫院回歸公益性的措施力度越來越大。另一方面醫院內部運行壓力越來越大,物價水平的提高,人力成本的加大,也要求醫院精細化管理、科學化發展,優化整體的資源配置,加強內涵建設,實現質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1]。在醫院實踐過程中,預算管理如何控制醫院成本,如何對醫院預算管理中的問題提出改進方法,將是本文探討內容。
一、公立醫院實施全面預算控制成本的必要性
根據《2018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顯示,2010年平均每所公立醫院總支出6872萬元到2017年20968.1萬元,平均增長幅度29.3%,2010年平均每所公立醫院總收入7179.3萬元到2017年21452.8萬元,平均增長幅度28.4%,總收入增幅小于總支出增幅。同樣在《2017年HIA醫院成本報告》中明確表明,公立醫院收入增幅出現下降,醫院的住院業務出現整體虧損,特別是在2017年取消藥品加成以及嚴格控制耗材占比的情況下,醫院收入目前面臨著多維受限困境,經營可持續性面臨著威脅,控成本、將費用已成為醫院運行和發展的當務之急。特別在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8年下半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國辦發[2018]83號)明確指出:建立健全公立醫院全面預算管理、成本管理、財務報告、信息公開等,從國家層面要求醫院必須建立健全全面預算管理。
二、公立醫院全面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
全面預算管理作為醫院管理的一種重要方式,雖然大多數醫院都在開展,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導致不能發揮應有的功能。
(一)缺乏全面預算管理觀念
在醫院實踐過程中,醫院預算管理大多不深入。長期以來醫院重收入,輕成本控制,領導、業務科室、以及醫院的工作人員沒有建立正確的全面預算管理理念,不關注醫院預算的開展,缺乏整體觀念,在預算編制過程中,存在推諉或應付的情況,不知道或者不清楚處理運用預算控制成本的發生,預算管理不能引起充分的重視。
(二)缺少完善的預算管理體系
一方面缺少預算管理的機構設置,簡單的把預算和成本控制放在資金的控制部門,缺少對應機構體系和相應的職責分配,造成職責不清,權責不明,管理較為混亂[2]。另一方面缺乏科學的制度和規范流程,導致業務科室編制、預算審批、預算執行和考核不清楚,醫院的預算管理編制粗糙,預算控制缺乏剛性,預算重編制輕執行。
(三)預算編制相對單一
多數公立醫院預算的僅停留在財政要求的部門預算,或者為了上級的檢查和考核而編制預算,預算編制較為粗糙,編制方法也較為單一,多數僅使用固定預算、增量預算和零基預算方法,編制內容僅停留的財務收支預算,缺少資金預算、項目預算、往來預算等,不能很好的指導醫院合理配置資源。
(四)預算管理和成本管理與業務科室相對分離
很多醫院在實行預算管理和成本控制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業務人員參與,預算編制過程中各個部門各科室協調不利,醫院預算編制的不完善,預算差異和成本控制分析過程未與業務科室對接,聽取科室意見,仍僅停留在財務數據的對比分析上,為挖掘深層次的原因,執行結果未反饋給相關科室,造成科室不清楚改進的重點和方向。
(五)預算管理考核不全面
醫院對預算和成本控制的考核一方面過于注重預算執行結果的考核,忽視了對預算執行全過程的考核和監督;另一方面考核指標設計不全面,多數考核的財務指標,缺乏全面的多維指標設計,如患者滿意度、工作量、醫療質量控制等。
三、建議
(一)做好體系設計,加強宣傳和培訓力度
醫院預算管理首先要搭好“架子”,成立有院領導、職能部門參與的三級預算管理體系,即預算管理委員會、預算歸口管理部門、預算使用部門。二是預算按照“歸口管理、限額控制、三級目標統一”的原則,實行垂直式管理,改變預算由原來財務部門“閉門造車”的行為,提高醫院預算的準確性和執行力;三是加強宣傳和業務培訓,讓醫院領導參與預算、熟悉預算、支持預算,發動醫院全員參與,使醫院全體員工正確認識預算,養成成本控制意識。
(二)科學編制醫院預算,加強精細化管理力度
一是醫院要依據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選擇適合需要的編制方法,如固定預算、彈性預算、滾動預算、零基預算等。二是豐富預算內容滿足醫院成本管控需求,對于醫院重點項目、大額資金項目、人力資源預算等,單獨編制預算,進行重點監控。
(三)建立良好的溝通反饋機制,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
以科室為單位,每個科室設立一名經濟助理,對各個科室經濟活動的有關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剔除偶然性因素,幫助科室發現預算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發現科室不合理支出,針對不合理支出和業務科室共同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并反饋給科室和領導,為預算和成本核算提供準確的數據依據,同時鼓勵各部門之間加強溝通和交流,提高制度執行力。
(四)完善預算考核體系,建立責任追究制度
在實行過程中為避免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現象,應通過嚴格的預算考核體系。根據各科室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的選擇考核指標,實現個性和共性相結合、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考核相統一,逐步實現考核對預算全過程的導向性。要把預算管理與科室責任人、科室人員的薪酬獎懲直接掛鉤,獎罰并行,提高全體人員積極性。同時,建立可追究的預算責任制度,明確各個部門的責任,細化分工,將責任落實到每個具體的負責人和科室[3]。
(五)搭建業財一體化的信息系統,實現數據之間的互聯互通
醫院要加強信息化的建設力度,借助于信息化平臺加強預算執行和成本管控,支撐醫院預算管理的需要。要逐步實現各科室可通過系統上報預算,系統自動匯總,對于醫院發生的成本費用可利用信息系統進行實時監控、對比以及追溯發生成本的項目和科室,通過設置預算預警指標,一旦超過預算預警指標,系統可以做出相應的提示,強化對預算的管控功能,避免孤島效應[4]。
參考文獻:
[1]薛林南,線春艷,郭宛麗,等.加強公立醫院預算管理與成本管理聯系的思考[J].中國衛生經濟,2016,35 (9):87-89.
[2]張曉萍.醫院財務預算管理與成本控制問題探析[J].財會通訊,2014 (1):96-97.
[3]田文蘭.淺談醫院財務預算管理與成本控制問題[J].現代經濟信息,2017:201.
[4]李萍.全面預算管理在醫院財務一體化系統中的實現[J].衛生經濟研究,2014 (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