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庸在華語世界的巨大影響力已無可爭議,他的小說影響了數代人,而性別則是其中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本文立足文本,從性別敘事的角度深入分析“射雕三部曲”中的女性性別建構。
關鍵詞:金庸;射雕三部曲;女性形象;主客體對照
作者簡介:張卉妍(1993.12-),女,漢族,河南省洛陽市人,海南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3-0-01
一、“射雕三部曲”中的女性
丹納認為,“文學和所有藝術一樣,是在固定時空的環境中表現一個確定的種族的理想和氣質,表現得越充分純粹,文學作品便越有意義越完美。”金庸小說采用了傳統古典小說的形式,且其人物深受古典文學影響,具有獨特的魅力。筆下的女性形象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射雕三部曲”中五種女性形象
一是超凡脫俗的仙女。以小龍女、王語嫣、香香公主為代表。她們清純善良,不諳世事。描寫小龍女外貌“那少女披著一襲輕紗般的白衣,猶似身在煙中霧里,看來約莫十六七歲年紀,除了一頭黑發之外,全身雪白,面容秀美絕倫,只是肌膚間少了一層血色,顯得蒼白異常。”這類女性除了絕對的美貌以外,單純近乎無知,有種讓男性呵護的柔弱感。
二是狠毒的妖婦形象。《天龍八部》中的康敏生性放蕩、魅惑眾生,為了達到目的,私通白世鏡、全冠清,寧可把自己得不到的東西毀掉,也不能讓別人得到。這類形象夸大了女性的惡毒心理。
三是溫柔賢惠的“女仆”,以《倚天屠龍記》中的小昭為代表。小昭隱姓埋名地照顧張無忌,事事為張無忌犧牲而未有所求,最終為救張無忌而遠離中原。這類女子喪失了“自我”的人格,屬于溫婉賢淑的傳統女性。
四是刁蠻任性的大小姐。《射雕英雄傳》中的黃蓉古靈精怪;《神雕俠侶》中的郭芙刁蠻任性,唯我獨尊。大小姐們家世顯赫,聰明伶俐,花容月貌,也為了心上人撒嬌吃醋耍脾氣,更使出渾身解數地對他好。她們一改傳統女子的溫柔形象,使讀者眼前一亮。
五是優秀的女強人。《神雕俠侶》中的林朝英生性孤傲,貌美逼人。武功蓋世的她卻偏偏愛慕王重陽,費盡心機仍愛而不得后凄涼收場。這類女子優秀強勢,卻因為無法滿足男性自負的心態而錯失姻緣,孤獨一生。
吉爾伯特·古芭的《閣樓上的瘋女人》寫道,男性文學中有兩種臆想出的女性形象:天使與妖婦。天使被描寫為善良無私、溫柔美麗的形象,她們為了男人犧牲一切,卻唯獨不能做自己;妖婦被描寫為自私、心狠手辣的女人,因為男性面對女性強勢的挑戰感到恐懼,遂將其形象惡化。
二、男性中心意識下的性別建構
對比金庸筆下的男女主人公,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形象、性格設計和命運歸屬,都有很大的不同。金庸筆下的男性始終處于不可撼動的主體地位,性格設計靠攏主流的道德標準,終成偉業;與此同時女性的形象則顯得單薄,成為陪襯男性成長的存在。
(一)主體地位的男主角
男性是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核心主人公。郭靖、楊過、張無忌、蕭峰、段譽、虛竹等都是作者著力塑造的主角,其性格也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而逐漸豐盈。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隱性主人公同樣由男性承擔,他們的存在是推動故事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天龍八部》中的無崖子。
金庸塑造了性格各異的男性角色,生動勾勒出他的精神家園;并通過男性主角各自不同的人生經歷,深刻詮釋出他的道義和價值追求。郭靖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喬峰的民族出生問題,都最終發展為對“人性”的終極探索,成為家國、民族、精神、價值的文化符號。
(二)客體地位的女性形象
金庸作品中描寫了許多各具特點的女子,而男主人公總會得到書中最美貌、最動人的一位女子——相貌平平的程靈素無論多么冰雪聰明,也注定要被胡斐辜負。由此金庸小說中的女性便處于“被賞玩”類的地位,相貌成為評判女子的重要標準。
幾千年以來,女人不只是生物意義上的“人”,也承載者家國政治、道德倫理的深遠涵義。金庸筆下的女性即具有政權爭斗的隱喻意義,成為男性價值理念的客觀映照——通過女性的愛情抉擇隱喻作者的道德話語:黃蓉必然會棄外表瀟灑、內心齷齪的歐陽克,而選擇外表木訥,胸懷家國的郭靖;周芷若沒有堅守對張無忌的愛而選擇宋青書卻得到了悲慘的下場。
三、結語
縱使女性如何智慧超人,金庸筆下最終練就上乘武功、成就豐功偉績的永遠是男性。背負復仇使命的趙敏,遇到張無忌之后,不僅拋父棄兄,更是背叛了自己的使命和民族。聰明絕世的黃蓉不去稱霸江湖,卻替郭靖出謀劃策,降龍十八掌的武功秘籍自己不眼饞卻逼著郭靖學習,使得蠢笨的郭靖成為一代大俠。讀者難免對女性單薄固化的形象感到失望——聰明野心勃勃的趙敏,如何突然選擇背叛家國而跟隨木訥普通的傻小子張無忌,她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迷惘和糾結?這些,金庸老先生都沒有告訴我們,留待讀者想象。
參考文獻:
[1]金庸.《射雕英雄傳》[M].北京:三聯書店.1997.
[2]金庸.《神雕俠侶》[M].北京:三聯書店,1997.
[3]金庸.《天龍八部》[M].北京:三聯書店.1997.
[4]金庸.《倚天屠龍記》[M].北京:三聯書店.1999.
[5]張麗《徘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論金庸武俠小說愛情抒寫特征》[D].河南大學,2013.
[6]胡錦江.《論金庸小說文化思想的演變》[D].云南師范大學,2013.
[7]刁軍.《百年一金庸》[D].遼寧師范大學,2003.
[8]張繼東.《金庸小說藝術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
[9]馮晟.《金庸小說人物的原型影響》[D].西北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