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釩
摘 要:朋輩輔導是指年齡相仿者給予需要心理幫助的朋友心理安慰、輔導和支持,簡單理解為非專業心理教育者為朋友提供心理輔導的幫助行為。近幾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各方教育人士的重視,本文重點分析朋輩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以期提高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幫助大學生塑造健康心理。
關鍵詞:朋輩輔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朋輩輔導是由非心理專業人員向需要心理幫助的人提供心理輔導的行為,具有較強的義務性、有效性和自發性,通常由年齡相仿者擔任心理輔導員。朋輩輔導雖然沒有專業輔導取得的效果好,但輔導者與被輔導者的年齡相仿,思想觀念會比較相似,更能理解被輔導者的實際需求,可以緩解被輔導者的心理壓力。
一、朋輩輔導的優勢
(一)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由于朋輩輔導的輔導者與被輔導者年齡相仿,所以更容易獲得被輔導者的信任,建立信任關系相對容易。在高校中,能夠擔任朋輩輔導人員的學生多數是心理專業的大三學生、大四學生或者班級心理委員,相對于專業心理醫生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師來講,他們更具有親和力,與同為學生的需要心理幫助的被輔導者擁有較多共同語言,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朋輩輔導能夠讓接受心理教育的被輔導者打開心扉,有利于快速有效解決心理問題,幫助這些具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更好的融入生活學習中。
(二)實施方式自由靈活
相較于西方,我國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重視,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和醫生較少,許多高校只設有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卻沒有專業的心理輔導醫生坐診,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得不到解決,影響其大學生活與學習。朋輩輔導不需要輔導者與專業心理輔導醫生處于相同水平,只要能夠為學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便可,在高校從事朋輩輔導的輔導人員,多數是本校即將畢業或已經畢業的心理專業學生,他們可以與被輔導者一起生活、學習、參加活動,能夠及時發現被輔導者的心理問題并對其進行心理疏導[1]。朋輩輔導實施方式相對專業心理輔導較為自由靈活,有利于緩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提高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
二、朋輩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一)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隨著教育改革發展進步,我國各大高校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強了重視力度,開始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立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然而由于課程開展時間不長,加上大學生并不重視該門課程,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部分不順利,沒有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
對此,高校應將朋輩輔導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借鑒西方成熟教育經驗,在繼承的基礎上融合自身發展特色,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堂教育模式,讓大學生心理俱樂部、各班級心理委員、心理健康專業高年級學生充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助理。由于同齡人更能帶動課堂氣氛,所以這種做法不僅能夠緩解大學生上課不認真的缺點,還能幫助心理專業的學生積累工作經驗,解決心理健康輔導人員不足的問題,可謂是一舉三得。
(二)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評估體系
將朋輩輔導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高校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教育評估體系,以此保證朋輩輔導作用能夠充分發揮。由于我國大部分高校的朋輩輔導模式尚未建立或剛剛成立,尚處于不完善階段,實際開展效果并不理想,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對其進行完善和維護。如果貿然將其引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可能會產生不良后果,所以高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評估體系,對實際教學情況進行即時反饋,以此保證朋輩輔導的高效性。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評估體系管控下,朋輩輔導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促使大學生提高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當大學生懂得自行調節心理壓力、緩解心理問題后,便能在極大程度上避免因學生心理問題給高校造成損失。評估人員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對應用了朋輩輔導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評估:第一,評估朋輩輔導人員的工作效率,由于朋輩輔導具有義務性,并不會獲得收益,盡管輔導人員的工作熱情不應受到質疑,但還是要注意朋輩輔導人員是否能真正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避免某些人不做實事。第二,評估朋輩輔導人員的專業性,朋輩輔導并不一定是心理專業的學生,但是一定要具備豐富的心理專業知識,嚴格遵守心理健康輔導的工作原則,不惡意泄露任何被輔導者的秘密,不因逞強接受超出自身能力范圍的工作,對被輔導者要心存善意,認真聆聽他人的困惑,對自己負責也對別人負責[2]。
(三)改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氛圍
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方式仍是“滿堂灌”,教師在講臺上照著教材念知識點、講解案例,大學生在下面畫知識點、玩手機、睡覺,二者做著各自的事情,不互相干涉,導致課堂教學質量嚴重不達標,只有極少“學優生”真正學會了心理健康知識。為了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心理健康教師可以將朋輩輔導引入課堂教學,采用互動式、體驗式和探討式的教學方法,改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氛圍,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興趣。
例如,心理健康教師在講“共情”這章知識時,可以創設與大學生日常生活相近的教學情境,邀請學生與朋輩輔導人員進行角色扮演,由某一名學生扮演心理需要幫助的被輔導者,其他學生充當觀察員,在表演結束后分別請朋輩輔導人員、被輔導者和觀察員談論感受。這種角色扮演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的學生被動學習理論知識的教學局面,既有利于真正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認知水平,又能幫助朋輩輔導人員積累經驗。將朋輩輔導應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還可以令大學生切實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學會自我調節心理壓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作用是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朋輩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影響,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朋輩輔導的作用,相繼開設朋輩輔導渠道,有效的緩解了大學生心理壓力和負擔。朋輩輔導能夠彌補專業輔導人員不足的缺陷,有利于幫助大學生緩解心理壓力。
參考文獻:
[1]申雯.朋輩心理輔導取向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評價研究[J].戲劇之家,2017(16):138-139.
[2]郭寧.新形勢下朋輩心理輔導模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現代經濟信息,2016(14):36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