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蓋
摘 要:自我國改革開放至現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初級階段理論目標的確定,我國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方法、觀點以及立場,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用于承認我國還存在著不容忽視的貧困問題。社會主義性質的貧困通常由于生產力水平的滯后,在制度方面受私有經濟規模較大發展的影響。因此促進生產力水平的發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消除貧困助力。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能夠為解決貧困問題起到明顯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反貧困理論;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當代價值
人類社會的進步,縱觀其歷史,是由低級向高級社會形態逐漸演變的歷史,同時還是一部逐漸發展生產力、消除兩極分化以及消除貧困不斷推動人類解放的歷史。資本主義的剝削使得無產階級產生的整體貧困的問題,從無產階級的立場出發,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批判,在此過程中漸漸形成了比較科學合理的貧困理論。馬克思指出變革要從根本制度上出發不斷鏟除階級的壓迫與剝削的根本,這樣才能實現消除貧困的目的。將聲場要以所有人共同富裕作為目的,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大家所創造的福利,只有堅持共同富裕才能使人得到全面發展
一、馬克思反貧困理論的內容
(一)馬克思反貧理論始于對貧困現象的認識
馬克思首次從人民的立場出發尋求人類的解放之路,用科學理論作為指導最終建立起一個沒有剝削與壓迫、人人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確立了方向。而這一切的出發點正是為幫助無產階級告別貧困的階級立場,馬克思反對將代表著特殊利益當作是浪漫主義的觀念,明確表示“作為特殊利益的代表將會消滅所有精神差別與自然差別,這種行為會將特定物質與特定奴隸一般逐漸屈從物質意識的不理智、不道德與無感情的抽象物代替這些差別”當時情況下馬克思從純粹理性主義中的國家理性的立場,因此在對貧困問題的思考上僅限于對法律與國家等相對抽象的法哲學的范疇,故此在分析農民貧困的根本分析過于主觀。但當時面對著普魯士政府黑暗的統治使得馬克思更為關注以及批判社會現實,開始正視社會上的貧困問題。
(二)由感性認識到政治經濟學的批判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為人民的解放而斗爭,馬克思認識到實踐基礎的缺乏以及純粹思辨哲學解決顯示問題上的局限以及私人利益與理性間的矛盾,不斷重視對政治經濟學等方法來思考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在當時馬克思主義理論尚未成熟并未形成系統完善的唯物主義理論,因此在對資產階級的法權批判上依然僅停留在理性主義的層面。這造成了馬克思僅表露出為遭受壓迫的貧困人民尋求法律的保護的迫切愿望,實質上并未涉及到貧困問題產生的根源,在當時條件下馬克思已逐漸表現出對黑格爾式的理性主義國家觀念的不滿,隨后逐漸掙脫了唯心主義片面性與狹隘性的約束。此后馬克思對黑格爾思辨法哲學進行了批判,馬克思認為當代國家不顧現實的人僅憑借虛構的方式來滿足整個的人。在此以后馬克思開始對資本主義以及其本身現存的貧困的問題實施進一步的政治經濟學的批判。
二、馬克思反貧理論在我國當代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勞動力的文化素質較低
當前我國大部分的貧困人口分布在較為偏遠的少數民族以及山區地區,這些地區往往基礎設施較差,經濟基礎十分薄弱,教育方面也受到了多方限制,其中由于貧困很多人無法接受到教育,以至于總體的勞動力素質水平不高。受勞動力素質水平的影響,往往在從事農業生產時缺少相對應的計劃,對先進的生產技術接受程度不高,經營管理能力淡薄,往往靠天吃飯。即便是外出進行務工其收入也與非貧困戶之間存在顯著差距。中國是人口大國,有著充足的勞動力基礎,但勞動力的素質有待提高。勞動力的文化素質過低還會是勞動力對喪失對脫貧致富的決心,這將直接影響到其參與進扶貧工作的熱情與積極性。
貧困人口中大多數處于較為偏遠的城鎮或者偏遠山區,交通條件較差。自然環境因素所導致的區域性的貧富差距阻礙了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有些地方組織當地農戶進行瓜果蔬菜的種植,意圖通過此方式來幫助農戶實現增收,但受限于交通等因素的影響出現物流不通暢、運輸成本高從而導致大量作物爛在地里的情況出現。還有些地方大興鄉村旅游,但卻不懂合理利用貧困地區最原始的旅游資源,將大量的人力、物資以及財力耗費在城鎮區的開發與建設上,產生了大量的資源上的浪費。因此扶貧工作的開展需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充分考慮到當地的固有優勢,切忌盲目進行開發。
(二)基層領導的工作失誤
具體扶貧政策以及扶貧措施的實施要求基層的領導班子對此進行精準的管理,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快速時期,貧富差距問題也日益突顯,可以說脫貧形式十分嚴峻。在此社會背景下,要求廣大領導干部制定更為科學謹慎的政策。但很多領導干部在制定扶貧方案時沒有進行相關實地調查,制定的計劃往往不符合實際,這些沒有對癥下藥的方案最終無法幫助當地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相反還會勞民傷財。還有一些領導干部在得到國家下放的扶貧款以及扶貧物資后搞人情關系、以權謀私,基層的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問題也不能忽視。國務院扶貧辦將這些形式主義的種種表現總結為“為了服從命令而調查”、“為填表而填表”等,形式主義不僅僅對國家扶貧工作的展開造成阻礙,同時也影響了政府的形象。
(三)社會主義發展的現階段貧困制度與體制的原因
社會主義的理想狀態下其經濟制度不會產生貧困,同時這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相區別于傳統社會制度的本質特征。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及中國社會經濟在建設方面的具體、特殊的路徑下依然存在著造成貧困制度和體制的原因。經濟體制的改革過程中分配關系與所有制關系的調整,造成人們在利益格局上的變化,在一定范圍內產生了貧困現象。自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進行了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在此背景下公有制經濟取得了較大發展,社會主義制度自身的優越性得以充分展示。經濟體制方面形成一種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僵化模式。所有制在結構上趨向單一結構,公有制經濟的所占比較高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被生產關系所超越,這些都會對生產力的發展造成嚴重阻礙。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所有制形式較為多樣,其存在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存在貧困問題的可能制度條件,從社會主義的性質以及其在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其組成可分為兩個重點方面:其一是公有制經濟,同時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其二是非公有制經濟,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在非公有制的經濟中,大部分為資本主義性質私有制經濟,為此當前我國根本不可能完全消除剝削。依據馬克思的反貧困理論展開分析,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一切私有制經濟必然會在在一定范圍內產生貧富兩極分化趨勢。這種情況下,如果政府對此不加以干涉,不積極的調節與干預市場經濟,貧富差距聚會避無可避的變為現實。故而社會主義國家家的政府需要利用各種可行手段來處理社會主義在現階段存在的貧困問題,同時這也是對堅持發展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制度的要求。
三、馬克思反貧困理論的當代價值的研究建議
(一)發展生產力保障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以中國為例,當前中國廣大人民群眾在生活上已達到總體小康水平,但這是不全面、低水平且發展不夠平衡的的小康,依然存在著大量貧困人口。因此在消費的角度上講,想要實現共同富裕、消除貧困的最終目標,還要采取各類措施來推動貧困人口的消費增長,歸根結底要依靠生產力的擴大以及經濟的發展,以便于創造出更為豐富的物質財富,使得全體人民能夠共同享有經濟發展的成果。
(二)為消除貧困創造制度基礎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基本任務為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活力與生機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從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后,當時的改革任務已基本完成,推動中國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與發展,中國綜合國力得到得到明顯提升。時代是不斷發展的,改革的腳步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貧困理論在當代的著名發展成果,其中就包括鄧小平理論之中的幫助我國解決當前的貧困問題的方法。只有社會主義的制度才能夠在根本上處理貧困問題,鄧小平在確定反貧困基本思路的過程中優先以制度創新作條件,以制度上的變革作前提。為此其首要解決了創造是最佳反貧困制度結構的問題,是由于制度是反貧困的根源與基礎所在。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凝聚力能夠解決大家所面臨的困難,避免兩極分化的現象出現,使中國逐漸實現共同富裕。從中國的角度出發,反貧困如果不堅持走社會主義的道路、不堅持黨的指導,不但不會消滅貧困現象,還會引發一系列新的問題的產生。因此既然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形式造成了社會主義貧困問題,與之相對的貧困問題的解決也只能在制度上入手。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因此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實現共同富裕。為此中國要不斷完善與鞏固社會主義制度。
四、結語
貧困為人們帶來困擾與絕望,馬克思為幫助無產階級告別貧困做出了偉大實踐,為實現消除無產階級貧困的目標開始了艱苦的理論探索之路。其中馬克思的貧困理論對造成無產階級貧困的最根本的原因進行了揭示,除此之外,為幫助無產階級消除貧困帶來了路徑參考,為反貧困指明方向。中國人民群眾以及共產黨將擺脫貧困作為共同奮斗目標,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與艱苦卓絕的奮斗,中國的貧困治理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脫貧致富道路。當代社會背景下,中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消除貧困人口也是當前奮斗的主要目標,因此要將馬克思反貧理論的當代價值與我國的反貧實踐充分結合,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劉書宜,解紅暉.馬克思貧困理論及對我國貧困治理的當代啟示[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8,31(05):59-63.
[2]杜利娜.馬克思的貧困理論及當代啟示[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08):31-40+159.
[3]阮瑤,張瑞敏.馬克思反貧困理論的經濟倫理特質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價值實現[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14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