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會玲
摘 要:《綱要》指出“幼兒園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可以通過加強環境滲透、豐富活動載體、密切家園共育等多種形式,不斷豐富德育內涵,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使德育工作力促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德育教育;策略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幼兒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統一的過程,知是基礎,行是關鍵,習慣是歸宿。教師只有將幼兒對品德行為的認識轉化為自覺行為,才能達到真正的目的。但在教育實踐中,老師們則更多的體現出單一的說教方式,幼兒也往往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導致德育的實效性大打折扣。如何豐富幼兒園德育內涵,讓幼兒在提高道德認識的同時,形成自覺的品德行為習慣并受益終身呢?
一、細化一日活動,使德育滲透在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
幼兒品德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過程,它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的,每時每刻都影響著孩子們的成長。在每天的工作中,要充分捕捉各種教育時機,注重將德育無聲的滲透在幼兒來園、盥洗、午餐等每個細節,真正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例如在點名環節,可以改變以往傳統的點名由教師一手包辦的模式,讓幼兒主動來發現班級中哪個幼兒沒有到園,使幼兒學會關心、關愛自己的同伴。中、大班可以組織幼兒輪流做小值日生,協助老師完成澆花、整理圖書、玩具等,培養幼兒從小愛勞動及為他人服務的良好品德。
二、豐富德育教育載體,使幼兒成為德育活動的主人
在德育教育中,積極改變德育教育說教式、形式化、單打一的現狀,堅持把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并與各科活動有機整合,開展綜合性活動,重感悟,重體驗,積極培養幼兒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美好道德情感。結合“美麗的玉門我的家”這一主題,可以組織開展 “百米長卷畫家鄉”“家園親子放風箏”“紅七月 童心頌黨恩”等童趣盎然的活動。在活動中,讓幼兒通過看變化、畫家鄉、唱紅歌、獻愛心等不同形式,感受家鄉的飛速變化,感受濃郁的親情、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從而把愛祖國、愛家鄉、愛父母、愛生活的情感教育根植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在“一日生活皆教育”的理念引領下,可以在幼兒中間積極開展禮儀教育活動,將“玩具大家玩、做爸爸媽媽的小幫手”等內容充實到幼兒教育活動中,采用日常滲透、情境表演、游戲引導等幼兒喜聞樂見的方式,使幼兒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受到啟迪,最終促使幼兒將外在的道德觀念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三、挖掘節日文化,在主題活動中深化德育教育內涵
中華民族的節日文化多姿多彩,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內容,幼兒園緊密結合園本課程開發的有力時機,積極挖掘節日文化內涵,并將其應用到幼兒園主題活動中,積極開展了省級課題《中國傳統節日在幼兒園主題活動中的應用》的研究,一方面讓幼兒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面不斷豐富幼兒園德育教育內容。三八婦女節之際,我們組織孩子們給媽媽制作愛心卡、幫父母做家務,把孝敬父母內化為孩子們的自覺行動;五一勞動節之際,組織開展主題活動“各行各業的人們”,讓孩子們充分了解醫生、交警、郵遞員、消防員等職業特點,從面激發幼兒熱愛勞動者的感情;端午節之際,組織孩子們走進敬老院,給孤寡老人送去愛心棕,讓孩子們從小懂得尊老愛老孝老;國慶節到了,組織開展主題活動“我是中國娃”。老師和孩子們通過查找資料、觀看視頻、搜集圖片、講述自己的旅游故事等,一起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民族文化,深深促動了孩子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每個節日到來之際,我們都會把節日文化作為德育教育的最好契機,讓德育之花常開不敗。
四、做好家長工作,讓德育工作成為家園共同的責任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充分說明了家庭教育的定位首在德育,但現實存在的“重智輕德”等現象更引發我們對家庭教育中開展德育教育的深入思考。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不能單靠幼兒園一方面的努力,必需保持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可以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園聯系欄等途徑,及時了解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情況,向幼兒家長宣傳開展幼兒文明禮貌、勞動教育、責任意識等方面的科學育兒知識和方法,幫助其樹立“不要讓孩子輸在德育的起跑線上”的家教觀,促使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同步、同向。幼兒園也可以通過舉行家教專題講座等形式,為家長搭建學習、交流的平臺,提高家長德育能力,進而促使家園教育形成1+1>2的合力,共促幼兒健康、全面發展。
五、開發德育教育的隱性資源,讓無聲的環境會“說話”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在德育教育中,可以充分挖掘隱性的德育資源,不斷豐富和提高幼兒園品德教育的實效。在物質環境的創設中,可以創設圖文并茂的大型德育宣傳專欄,力爭讓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在主題教學環境創設中,可以將家鄉特產、鐵人文化等巧妙融合,讓節日文化、人文資源等發揮無形的作用。通過物質環境的創設,在幼兒園里營造出充滿童趣的道德氛圍,老師們用隨處可用的道德素材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
六、錘煉師德,用高尚的師德感染幼兒
模仿是幼兒的天性。面對天真無邪的孩童,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將在孩子這張白紙上留下印記,這也就使得幼兒教師的師德更為重要。為此,廣大教師要時刻牢記“以己之愛,啟他心靈”,充分發揮師德的人格力量,注重身教重于言教,做孩子的良師益友,從而讓孩子“親其師”,“信其道”。幼兒園可以利用政治學習、假期整訓等有力契機,通過學習、研討、講座等形式,認真學習教育法律、法規及全國優秀教師先進事跡,積極樹立教師身邊的師德楷模,不斷增強教師既教書更育人的責任意識,激發教師自覺踐行自身作為“真、善、美”的倡導者、傳播者、踐行者的角色,真正負起“三尺講臺,萬鈞重擔”的為師之責,讓良好的師德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指路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