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
摘要:在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規模和其所取得的成就讓世界矚目。但在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與我國社會經濟和產業結構發展不相適應的情況,主要表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渴望接受美好職業教育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職業教育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研究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不平衡不充分的若干問題,分析職業教育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渴望接受美好職業教育的需要,對職業教育未來發展方向進行思考。
關鍵詞: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9)01-0050-07
改革開放,職業教育走過了40年的發展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職業教育體系、人才培養模式、職教師資隊伍和人才培養質量標準,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國家為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陸續頒布的一系列重大政策規定,將職業教育發展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巔峰。2017年10月,中國代表團在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勇奪14金、7銀、8銅、12個優勝獎,以109分的獎牌總分位居獎牌榜首位。52名參賽選手平均年齡不到21歲,這群年輕選手的突出表現,充分代表了我國職業教育40年發展的光輝成就。
但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中仍然存在著與社會經濟和產業結構發展不相適應的情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新時代,雖然我國已經基本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并且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但仍然存在人民日益增長的渴望接受良好職業教育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職業教育發展之間的矛盾。
一、職業教育發展的不平衡表現
(一)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性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主要體現在二者的發展速度和辦學規模的不平衡。現選取2012—2016年的全國統計數據,職業學校與普通學校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三個階段均表現出不平衡的發展。
下頁表1顯示,雖然全國普通高校(含高職高專學校)和在校學生人數均逐年增加,但從中可明顯看出高職高專學校所占比例卻呈逐年下降趨勢,而在校學生人數比例始終徘徊在40%左右,遠遠落后于本科院校,5年中并未有明顯增加。雖然高職高專學校總數一直多于本科院校,但在校學生人數卻始終處于絕對劣勢。這說明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高職高專學校發展速度始終滯后于普通本科院校。
下頁表2顯示,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的學校總數與在校學生人數均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從近5年中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出,2012年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幾乎是“平分天下”,在校學生比例僅僅略少于普通高中;但到2016年中等職業學校已經遠遠落后普通高中學校總數10個百分點以上,而在校學生數更是落后近20個百分點。這說明中等職業學校總體辦學規模縮減速度明顯快于普通高中。
表3顯示,至2016年全國職業初中僅剩16所,5年中職業初中萎縮超過2/3,其在校學生比例不足全國初中學生總體的萬分之一,在我國5萬余所初中學校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以上數據對比顯示,相比我國普通教育的發展速度和辦學規模,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相對緩慢,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比例明顯萎縮,初等職業教育幾近消亡。同時,職業教育在辦學經費投入、教學師資水平和學生自身素質等方面都與普通教育有著較為明顯的差距,這些因素也進一步影響普通教育、職業教育之間不平衡的發展。
(二)職業教育的銜續性存在不平衡
1.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延續過程失衡
國家最新統計的2016年職業初中新入學學生僅千人左右,初等職業教育的職業啟蒙性作用已經極為薄弱,可能幾年之后即將退出我國教育系統。《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提出,2015年,初步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人才培養層次更加完善,專業結構更加符合市場需求,中高等職業教育全面銜接。從中可以看出,依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目標,高等職業教育應是中等職業教育的延續和提升。高等職業教育招生生源構成應是以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為主體、普通高中畢業生為補充的組成結構。但從2012—2016年來看,僅全國普通高中畢業生人數就大于每年普通本專科(含高職高專)招生人數(見表4)。
普通高中階段的主要培養目標就是為高等院校輸送合格畢業生,普通高中畢業生也都以考取大學為自身的學習目標,本科院校必然為首選,高職高專退而擇之。截止2015年12月,全國31個省份已經全部建立了高職院校生均撥款制度,生源數量關乎學校的財政撥款,進而與學校的生存直接掛鉤,各高職院校在面臨招生壓力時自然不會將普通高中畢業生拒之門外。同時,廣大中職畢業生必須通過中職升高職的文化理論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筆試考核。這必然造成在中職教育階段以學習專業實踐技能為主的大多數學生無所適從,從而喪失了繼續深造的機會,不能升入高職院校。由數據分析不難看出,現階段我國普通高中畢業生必然是高等職業教育生源結構的主體,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只能是生源的絕對少數,中等職業教育最終成為絕大多數中職畢業生的“終結性教育”。
2.職業教育專業和課程設置銜接失衡
近年來,我國對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一直沒有十分明確的定論,對二者均提出要培養服務生產一線的“高素質”和“高技能”的人才或勞動者,其人才定位的差異性和層次性較為模糊。
截至2017年,全國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有19個專業大類,99個專業類,766種專業[1]。中等職業學校專業(2010年版)共有19個專業類,321種專業[2]。專業設置過于細化和具體,同類專業界限不清。既有多個高職專業對接一個中職專業,也有多個中職專業續接一個高職專業。這既不利于職業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完整鏈接,也不利于培養專業人才的層次續接。
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雖同屬我國職業教育體系框架,但現階段,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是相互獨立的職教體系,二者在教學組織、上級主管、資源配置、招生就業等方面均互不相關。對于各自所開設的專業、專業課程的具體設置和教學安排也互不相關,從整體規劃上欠缺必要的縱向聯系和溝通。二者雖然有學歷層次之間的差別,但從專業體系和課程設置觀察,趨同現象嚴重,層次性和梯度性模糊。相同專業教學過程在中職和高職階段的相似度較高,課程內容重復性設置,知識點、技能點大量再現。沒有明顯體現出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和高等職業教育的提升優化作用,高等職業教育對中等職業教育的依存性和中等職業教育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性均不明確,從而淡化了辦學定位的遞進性、課程設置的深入性、人才培養的優化性。
(三)區域性職業教育發展不平衡
在新時代,雖然我國職業教育已獲得空前發展,但國內各地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并不一致,受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職業教育也有著地域差異所帶來的發展不平衡現象。職業教育為地方經濟提供發展所必需的技能型人力資源保障的同時,地方經濟也為職業教育提供必需的發展資源,對職業教育發展方向和發展水平起著舉足輕重的決定作用。很大程度上,職業教育所能獲得資源的多寡直接影響其自身發展規模的大小和發展水平的高低。
國內大陸31個省區和直轄市從職業教育所獲資源情況,大致呈現由東部沿海省市向內陸地區逐次遞減的階梯型結構分布,表現為區域性職業教育不平衡的發展狀態。宏觀上,從2017年8月教育部公布2016年教育統計數據看,東部地區占有最優良的職業教育資源,遠勝于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除重慶市外,整體職業教育資源處于全面不充分狀態。江蘇、山東、浙江和四大直轄市(京、津、滬、渝)擁有國內最高水平的師資力量、教學條件、校舍建設等職業教育資源,基本位于東部地區;四川、甘肅和云南三個西部省區職業教育資源最為貧乏;而中部地區則擁有較為豐富的信息教育資源[3]。
(四)職業教育城鄉發展不平衡
我國現階段職業教育在城市和鄉村協調發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失衡,農村整體職業教育發展仍然滯后于城市。
1.城鄉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失衡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推進教育公平的驅動下,農村職業教育取得了較為明顯的發展。接受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的農村生源呈逐年增加趨勢,接受職業培訓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但城鄉之間接受職業教育程度仍有一定差距。其主要原因是各類中等和高等職業院校主要集中在各省市的大中型城市或城鄉結合部,其辦學覆蓋區域主要輻射鄰近地區。農村接受職業教育或職業培訓的學生或人員也以城鄉結合地區的農村人口為主,其向農村邊遠地區的輻射效應相應地逐次遞減[4]。而現階段,市縣級和偏遠地區中職學校的辦學狀況也正在受到高等職業院校和一些示范性重點中職學校的辦學擠壓,其生存條件日益惡劣,辦學規模、生源質量和數量逐漸萎縮,辦學經費捉襟見肘。同時,職教師資短缺也一直是困擾廣大農村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村和邊遠地區的職業教育師資水平遠遠落后于高等職業院校和各地區示范性中職學校,農村地區教師自身知識和實踐能力水平更新換代較慢,特別是“雙師型”教師缺口嚴重。再有,農村和邊遠地區職業學校所在區域多是一些小規模、技術水平較低和經濟實力較弱的企業,農村職業學校很難依托當地企業實施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途徑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農村學生獲得更好、更多職業教育的機會[5]。
2.城鄉職業教育所獲資源失衡
國家從整體上對職業教育的投入總量在逐年增加,但城鄉之間還是有著一定差距。主要由于國家投入總量大量集中于各省和直轄市的經濟發達地區的中等和高等職業院校,而市縣級中職學校投入總量薄弱。特別是隨著近年來高等職業院校不斷興辦,中職學校雖然總體數量有所減少,但多以優化合并、強強聯合或轉辦高職為主,其整體辦學實力在不斷增強。但這種優化和整合的主要趨勢偏向于大中型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以生均撥款制度為例。我國職業教育已經全面實行生均撥款制度,該制度從整體上提高和改善了職業教育的辦學經費問題,對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按照國家政策,2017年全國1 359所高等職業院校已經全面實現或超過生均經費12 000元/生/年的標準,但各地區中職學校生均經費主要由各省市自行統籌劃撥,存在較大差異。以廣東、貴州兩省為例,2017年深圳市公辦中職學校生均經費17 000元/生/年(國家示范性中職學校可在該標準基礎上浮10%)[6],廣州、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江門6市和省屬學校不低于5 000元/生/年,其他地區不低于3 000元/生/年[7],廣東省內最高和最低生均經費相差6倍以上。貴州省2017年省屬中職學校生均經費不低于6 000元/生/年,至2019年省內各市(州)屬中職學校生均經費不低于5 000元/生/年,2020年各縣屬中職學校生均經費不低于5 000元/生/年[8]。
二、職業教育發展不充分的表現
(一)職業教育內涵建設不充分
到目前為止,我國職業院校的數量已近飽和,新時代,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由規模建設和數量發展轉向以教育教學品質為核心的內涵質量建設。在新時代,職業教育的內涵質量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尤其是對于有志報考職業院校的考生來說,他們更傾向于關注社會口碑好和有充分就業前景的院校或專業,希望在職業教育階段掌握適應未來人才市場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然而,現階段職業教育的內涵質量還有很多亟待改善之處。部分職業院校學生對教育教學質量認可程度偏低,主要體現在部分在校學生對實踐技能學習、素質能力訓練、創新創業培訓和企業崗位對接等方面的滿意度不高;已畢業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企業組織管理能力、市場就業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缺陷[9]。影響職業教育內涵質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職業教育體制建設存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