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怡
摘要:宗璞的《紅豆》和楊沫《青春之歌》同為十七年文學時期的作品,作家都為女性,創作年代相近而創作的人物形象對比突出,所以即使篇幅長短差別較大,仍具有研究價值。江玫與林道靜作為小說的主人公,都是通過一步步地對于革命道路的探索而最終走向革命道路的,但是這二人在人物個性特點、革命道路探索方式、情感道路等方面卻不盡相同。
關鍵詞:女性形象;革命;愛情
《紅豆》由女作家宗璞創作并發表于1957年《人民文學》雜志,運用了“革命+戀愛”模式,但是相對于當時作家有著極大的政治傾向、愛情為革命服務的潮流而言,宗璞筆下江玫與齊虹地愛情更為純粹一些。《青春之歌》同樣創作于十七年文學時期,出版于1958年。兩篇小說的女主人公江玫與林道靜都曾經歷過在革命與愛情之間的抉擇,而她們也做出了相同的抉擇——當革命與愛情發生沖突碰撞時選擇革命,這符合當時的政治形勢。雖然推行“雙百方針”,但是描寫上帶有小資情調的作品在反右斗爭擴大化后還是飽受批判的。姚文元曾用“這當然是一種頹廢的、脆弱的、不健康的小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感傷。”來批判《紅豆》中江玫“悔恨終生的女性形象”。郭開批判《青春之歌》說“書里充滿了小資產階級情調,作者是站在小資產階級立場上,把自己的作品當作小資產階級的自我表現來進行創作的。”兩位作家在作品受到當時政治環境質疑的情況下也必然要選擇愛情服從于革命的道路。宗璞與楊沫兩位作家都延續了“革命+戀愛”模式的創作方式。
兩篇小說在創作題材、女主人公的革命與愛情道路方面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女主人公對革命的理解都是一步步逐漸展開的。但是由于江玫與林道靜二人性格、對革命及愛情的理解不同,二人的革命與愛情道路有著明顯的不同,因此也有可比較之處。
一、人物自身背景、性格異同
《紅豆》江玫出身于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在十五年前不明不白地屈死,江玫與她的母親一樣憎惡權勢、憎惡金錢,自身善良。如文章中描寫的一般:“白天上課彈琴,晚上坐在圖書館看參考書,禮拜六就回家”、“生活就像那粉紅色的夾竹桃一樣與世隔絕”,江玫在文章開頭是個無憂無慮的形象。但同時她又樂于接受新知識,敢作敢當、嫉惡如仇。
《青春之歌》林道靜在小說開頭同樣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父親林伯唐是地主、舉人,是“上流社會”的人,而母親卻是偏僻山村里的佃戶。這就塑造了一個飽受地主家庭與封建黑暗社會欺壓的形象,她性格懦弱自卑卻又驕傲、渴望自由,她需要一個庇護所、需要精神心靈的安身之處。她雖然在性格上有軟弱、猶豫的一面,但在面臨有關于國家人民之事時,又是堅定充滿勇氣的,這在小說開頭她向學生們宣傳愛國主義思想、參加“三一八”紀念集會時就可見一斑。
二、由革命者引領著的漸進革命道路
從上文中對于江玫、林道靜二人的背景及性格分析中可以看出,她們二人都有著革命的動力,而她們在小說開頭對于革命道路都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有些片面。江玫只是一名不諳世事的女大學生,喜歡音樂與文學;而林道靜是一個費盡心力擺脫舊家庭的束縛,還要分心應付來自于社會各方面的黑暗,憧憬愛情的美好的學校教員。因此出現一個引領她們走上革命的人至關重要。
《紅豆》中蕭素是引領江玫走上革命道路的關鍵人物,當她遇上作為一名革命者的蕭素時,她的內心產生了極大的震動,她開始知道中國人民的苦難,了解到這世上還有一種新的生活,她開始逐步接觸社會主義。《青春之歌》中盧嘉川的出現成為點燃林道靜心中革命之燈的關鍵,他為林道靜帶去了有關國情的評論,帶去了強烈的愛國思想,讓她對國內外形勢和自身處境有了全新的認識。
但是相比較而言林道靜的革命道路更為艱難一些。《紅豆》中江玫在經歷父親去世之后被送往舅母家一個月,隨后按部就班地上完了小學中學大學,她走上革命道路的阻力主要只有齊虹給的壓力。而林道靜面臨著來自于封建家庭的壓力與自身思想的艱難轉變、社會的壓力,與第一個戀人余永澤思想上的矛盾沖突等。林道靜在給同時還有她在當教員時來自于學校余永澤的信中這樣寫道:“我真像一只孤獨的駱駝,背著沉重的負擔,跋涉在無窮無盡的苦難的沙漠中”。林道靜在革命道路上面臨的困難更多,但同時她也遇到了更多的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如盧嘉川、江華、林紅等。當然這些差異也有著篇幅限制的原因。
三、《紅豆》——革命與愛情的碰撞
《紅豆》通過倒敘的方式描寫了女主人公江玫重返母校后因見紅豆而回憶起解放前夕在革命與愛情之間的艱難抉擇。文章開頭的江玫安于世事,像一個溫室中的花朵,她“白天上課彈琴,晚上坐在圖書館看參考書,禮拜六就回家”、“生活就像那粉紅色的夾竹桃一樣與世隔絕”,正是這樣的江玫才容易被齊虹所吸引,他身上的一眼有一種憂郁的王子氣息,這容易引起少女的芳心。他們之間剛開始是純正的愛情,沒有任何雜念。齊虹第一眼看到江玫,就被她身上的的陽光、活潑氣息所吸引,而江玫在看到齊虹時便對他這個人產生了興趣,還希望他能夠看到自己,兩個人在一起是自然而然的,讓人感到很舒服。他們有著很多的共同興趣,他們聊音樂、聊書籍,他們在一起時是單純又快樂的,有時又像是有著共同愛好的摯友。
然而,他們的分離在文中也是有很多鋪墊的。比如,寫江玫看到蕭虹時“有一種迷茫的做夢的神氣”,寫江玫對待金錢的態度“但她和她母親一樣,憎惡金錢,憎惡權勢”。而他們的觀點也有著巨大差異:“江玫隱約覺得,在某些方面,她和齊虹的看法永遠也不會一致”。江玫經常為物價的上漲而煩惱,也面臨著母親醫藥費不夠的困境,但她有自己的原則,盡管那么苦也不肯向齊虹求助,在她內心中也明白她與齊虹不是一類人。而齊虹是資產階級的少爺,盡管他愛江玫,骨子里仍然有傳統認知中資產階級的弊病,他是偏執的,對江玫有瘋狂的占有欲,他狂熱地愛好自由、物理和音樂,對現世有一種莫名的厭惡,終日沉浸于他理想的生活中,對國家走向毫不關心,甚至反對江玫參與革命活動。兩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不同,必然有很多分歧,這些都為齊虹與江玫的分離埋下了伏筆。而這同樣也體現了當時的政治環境對文學的影響。
而當江玫遇上作為一名革命者的蕭素時,她的內心才有了極大的震動,她開始知道了中國人民的苦難,知道了這世上還有一種新的生活,她開始逐步接觸社會主義。江玫母親病倒,而她不想向齊虹借錢,不曾想蕭素卻賣血為她湊錢,她漸漸明白了她與齊虹并不是一類人。緊接著蕭素的被捕像是一個催化劑,讓文章快節奏地發展,進入高潮。而最后給她信念讓她堅定地參與革命與齊虹分手的事件應該是她母親將她父親屈死的事告訴了她。家人、朋友、她內心對中國革命的觸動都讓她最終選擇了革命的道路。而江玫在革命道路上的前進也伴隨著她與齊虹愛情的消磨。
四、《青春之歌》——革命與愛情的相伴相隨
《青春之歌》林道靜所走的每一步革命步伐都是有人引導的,她的三個戀人見證了她在革命道路上前進的過程,同時也是她思想進步的重要原因。同時林道靜的成長過程中也曾出現幾個大姐姐般的引導性人物,也曾對她內心有過重要影響,但相比之下人物出現的頻率較低。
第一個戀人余永澤的出現是在林道靜最初滯留在北戴河沒有著落時,他看似將林道靜從一種迷惘的狀態、受著男人的覬覦情形中解救出來。林道靜被他淵博的知識、浪漫偏于紳士的氣質所吸引,二人一見鐘情。這一段戀情僅僅是在開頭讓林道靜體會到了幸福、家庭的溫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漸漸發現余永澤僅僅是一個知識分子,他性格中有著自私與平庸的一面,當時那個解救她于危難之中的光輝形象已經無法彌補她的失望:“她忽然發現他原來是個并不漂亮也并不英俊的男子”“迷人的愛情幻成的絢麗的虹彩,隨著時間漸漸褪去了它美麗的顏色。”
第二個戀人盧嘉川的第一次出現就對林道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她從未見過的一種大學生,他的言詞讓林道靜的思想發生了轉變,也埋下了走向革命道路的種子,這也是導致林道靜與余永澤的分道揚鑣的原因之一。盧嘉川作為大學生的同時也是一名革命者,他在文中的形象是正面的,符合當時主流價價值觀對于革命家的想象。林道靜第一次見盧嘉川時,就“被他那爽朗的談吐和瀟灑不羈的風姿吸引得一改平時的矜持和沉默”,短短十多分鐘的談話使她茅塞頓開。而盧嘉川的學識、對于革命與當代中國現狀的深刻見解不僅僅給了林道靜深深的觸動,更對她的思想有著改造的力量。盧嘉川不僅是林道靜的戀人,更是她革命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第三個戀人江華也是一個革命者,而且他在文中的政治地位應該是高于盧嘉川的,這也暗示著林道靜在革命道路上的前進。江華在盧嘉川犧牲后是林道靜革命道路上的主要引路人,他是穩重的,對于革命活動的開展更為熟練,而他也深愛著林道靜,最終他們走到了一起。林道靜對于江華有著深深的革命情感依賴,她看著江華負傷仍堅持革命活動后想著:“盧嘉川——林紅——她,都是多么相像的人啊”。
三個戀人的依次出現以及林道靜在文中的種種反映都體現出了林道靜的革命道路與愛情經歷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反映出她的革命思想的進步,林道靜在文章最后的游行中見到余永澤所產生的鄙夷、憎惡的情緒更是體現出這一點。
五、小結
《紅豆》與《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江玫與林道靜同樣都是在革命的前進道路上有革命者的引領,同樣都是革命與戀愛同步進行。但是林道靜的主要革命引領者恰恰是她的戀人,作者將革命與戀愛巧妙融合,新的戀人代表著林道靜的革命思想、革命道路更進一步。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作者似乎對于林道靜的戀愛觀念太過于政治化。宗璞的《紅豆》細膩地體現人性,作者豐富的心理描寫巧妙地寫出了江玫在面對革命與愛情之間的抉擇時內心的掙扎與猶豫不定,但同樣沒有掙脫出政治與革命的圈子,這也是在那個創作年代所無法避免的。兩篇小說各有特色,都是十七年文學的重要作品,描寫之間的差異也能引發我們的思考。
參考文獻:
[1]熊權.論“革命加戀愛”概念的歷史建構[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 (05).
[2]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3]宋如珊.論宗璞小說《紅豆》的人物塑造[J].江漢論壇,2010 (04).
[4]姚文元.文學上的修正主義思潮和創作傾向[J].人民文學,1957 (11).
[5]郭開.略談對林道靜的描寫中的缺點——評楊沫的小說《青春之歌》[J].中國青年,1959 (2).
[6]何其芳.《青春之歌》不可否定[J].中國青年,1959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