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華
摘要:偏誤分析是應用語言學的分支,研究偏誤可讓教師了解學生韓譯漢時出現的錯誤類型及原因,讓教師能夠及時補充翻譯教學內容,提高二語習得者語言水平的同時,提高其翻譯水平。本文試圖對學生譯文進行偏誤分析,找出偏誤原因,給予韓漢翻譯教學一些建議。
關鍵詞:語法偏誤;教學建議
第二語言習得是進行兩種語言間互譯的基礎,二語習得者的第二語言水平直接影響到翻譯產品的質量,“練好外語基本功和翻譯的質量有很大的關系”。(1)
本文中的第二語言習得者為大連大學國際交流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三、四年級韓國籍留學生,語料為韓漢翻譯課堂中的學生譯文及課后作業,共50篇。(以下例句中,“[ ]”內部分均為錯句的修改部分;“╲”表示刪除。)
一、譯句中的語法偏誤類型
針對韓譯漢50篇語料,進行分析后發現,在譯文中經常出現,趨向補語、可能補語、結果補語、動量補語、程度補語、連動句、被字句、把字句、有點兒/一點兒句、“是”字句、感嘆句、反問句、“給”字句、比較句、“越……越”句型、“了”使用、語序、多重狀語、多重定語等方面的偏誤。這些出現偏誤的語法項目均屬《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教學大綱》中漢語言專業一、二年級的語法項目。可知,盡管升入到高年級,但仍出現低年級語法項相關的偏誤。因此,研究韓譯漢偏誤,了解其類型、原因,對指導韓譯漢教學有著重要意義。
韓國留學生韓譯漢譯文中出現的偏誤,可分為誤用句型及遺漏、虛詞使用錯誤、語序錯誤、補語錯誤等四種類型。
(一)誤用句型、遺漏:誤用句型是指句型選擇錯誤,或者未能完成正確句子。學生在進行韓譯漢時,因漢語句型掌握不牢固或者對漢語某一特殊句的多種表現方式掌握不全,經常錯用漢語特殊句或者韓漢兩種語言中各有對應形式,但存在異同的句型。
(1)像我這樣殘忍的家伙在哪兒又有呢?[哪還有像我這樣殘忍的家伙呀!]
(2)如果母親還在我們旁邊多么好啊![如果母親還在我們身邊,那該多好呀!]
(3)比十年少,我應該賺在首爾所有的錢。[年輕十歲,我能賺足首爾的錢。]
(4)媽媽被人們推受到傷害[媽媽因被人推倒而受到傷害。]
在例(1)中,根據原文,學生使用反問句為正確選擇,但因受到母語影響,未能把疑問代詞“哪”置于句前;例(2)為“……那該多好啊!”感嘆句,但學生在譯句中遺漏了回指代詞“那”;例(3)為譯錯的“比”字句,原文中無比較對象;例(4)為相關被動句的錯誤,即:漢語中被動句要求動詞具有“完結”義,但“推”無此義。
(二)語序錯誤:語序錯誤就是指句子中句法成分順序錯誤。
漢語屬于svo語言,韓國語為sov語言。韓國語是靠詞尾來表示語法關系,因此語序相對來說不是那么重要。而漢語則是通過語序表達語法關系,因此相對韓國語漢語的語序很重要。進而學生在翻譯時經常受到母語影響,出現主賓謂語序等錯誤,如例(5):
(5)南北為以上的合議項目盡快地實行,……[南北要盡快推進上述合作項目……]
另外,漢語的多重狀語的順序一般為限制性狀語前描寫性狀語在后。而韓國語的狀語順序則相對自由(2)。因此,譯文中多出現漢語多重狀語順序錯誤,如,例(6):
(6)我跟媽媽常常一起上班了。[我經常跟媽媽一起去上班。]
(三)虛詞錯誤:這一錯誤類型主要是指錯用漢語的副詞、助詞、語氣詞等虛詞方面的錯誤。
(7)他不知道了爸爸喜歡什么。
(8)漢城大學發展于[成]16個學院……
例(7)為錯用動態助詞“了”。漢語中動態助詞和語氣助詞“了”的單用和合用問題,給留學生帶來很多困難。例(8)中“于”一般可接在動詞之后表示“時間”、“處所”等,接在動詞之前表示“時間”,書面語性較強,但因學生對其語義、用法較為生疏,出現誤用現象。
(四)補語錯誤:漢語有趨向、結果、可能、程度、動量補語,但這些補語與韓國語是有區別的。韓國語中的補語,在意義上雖跟漢語一樣,表示補充說明,但其形式卻截然不同,且其類型相對簡單。即:韓國語中的補語是指句子中對謂詞“[dweda]、[anida]、[gadda]、[daruda]、[samda]”等起補充作用的成分。補語由體詞或起體詞作用的內包句與補格助詞“[i/ga]、[(u)ro]、[wa/gwa]”等結合構成。兩種語言的不同補語形式,且韓國語補語類型簡單,無法給學習者提供正遷移,進而成為學生學習難點,進入高年級后仍然出現高頻的補語偏誤。
(9)突然想起來丈夫把衣服換成幾分錢,……
[突然想起丈夫會拿衣服換回點兒錢]
(10)跑進去了爸爸的房間。[跑進了爸爸的房間]
例(9)、(10)為補語錯誤。漢語的“v起”具有“移位、結果、時體”等意義,“v起來”也同樣表示這一語義。但是在句法上兩者具有不同點,如:“v起”中“v”多為單音節,“v起來”中“v”雙音節、單音節皆可,同時“v起來”結構松散,與動態助詞組合相對靈活,存在“v了起來”、“v起來了”、“v起了…來”等形式,而“v起”的形式則很固定,“了”只能放在“v起”后。“v進去”這一趨向補語表示“行為主體、位移客體、位移路徑和客體所進入的容器,”,但是一般不帶賓語。
二、偏誤成因及教學建議
韓國留學生韓譯漢譯文中的語法偏誤,探其來源主要為語際遷移、語內遷移,即負遷移,主要是因為學生沒有處理好韓漢相關語法項目之間的異同問題;從心理方面探尋其偏誤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過度泛化。漢語的“越來越”、“越…..越…..”使用同一個字,表示的意義相近,且都與韓國語[ulsulog]對應。因此學生看到一看到韓國語[ulsulog]就過度泛化,不管原文中的動詞是否具有“持續動態”義,譯文中都用“越……越…..”。第二、辨別不夠。韓國語語法項在漢語中可找到相對應的部分,這種對應可能是一對一、一對多或一對零的對應。翻譯時,遇到一對一對應的語法項目時,學生錯誤較少,不過遇到一對多或一對零的語法項目時,偏誤較多,需要學生細心辨別。例如:韓國語中“ida”表示“主語所示對象的性質分類,屬謂語范疇的助詞”,可接在數量短語后讓其作為謂語,而在漢語中“是”作為表示判斷關系的動詞可直接做謂語。
根據學生譯文偏誤統計及成因,建議第二語言為漢語的韓漢翻譯教學中要涉及趨向補語、可能補語、連動句、狀語、定語、動量補語、程度補語、被字句、把字句、有點兒/一點兒句、“是”字句、感嘆句、反問句、給字句、比較句、“越……越”、“了”、語序等內容,要對其重復進行翻譯練習,因為“環形反射過程的不斷重復,偏誤就越來越少,學生目的語水平不斷提高,逐漸靠近目的語。”(3)同時,韓譯漢教學中,注重對比,從韓漢對比,角度要對上列語法項進行全面詳細解釋并指出韓漢異同,讓學生明確兩種語言之間的區別,以至達到提高韓譯漢水平及漢語水平的目的。
注釋:
李賦寧:《談談外語學習和翻譯》,載《中國翻譯》1983年第5期,第30頁。
柳英綠:《朝漢語語法對比》,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頁。
李大忠:《偏誤成因的思維心理分析》,載《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年第2期,第118頁。
參考文獻:
[1]邢福義.漢語復句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李大忠.偏誤成因的思維心理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 (2):1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