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冉
摘 要:自2001年新課改實施以來,受種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小學科學課程一直無法有效地發揮其應有的學科作用,教學質量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狀態。這不僅影響了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的提升,還限制著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如何提高小學生科學教學質量一直是廣大教師為之頭疼的問題。情境教學法在應用之初就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睞。就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小學科學;情境教學;創設方式;生活情境
所謂的情境教學法是指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有目的地以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設定教學目標,對教學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造出適宜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在創造的教學環境參與中自主地思考、探究,實現知識自主建構的一種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的應用,不僅可以實現抽象知識的直觀展現,還可以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使學生在其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下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要想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開展有效的發揮情境教學法的價值,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創設出有價值的教學情境。在本文中,我主要就如何創設小學科學教學情境進行詳細說明。
一、創設生活情境
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立足教學目標創設教學情境的時候,必須考慮所創設的情境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實際需求有著密切的聯系。科學作為一門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接觸生活中所存在的科學知識,在生活常識、自然現象中實現科學知識的探究。對此,我在應用情境教學法的時候,往往會立足教學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從生活中挖掘與科學有關的內容,并以直觀情境再現的方式將生活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一方面拉近學生與科學的距離,使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發揮下對科學知識產生感性的認知;一方面,為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以“怎樣移動重物”的教學為例,我在課堂教學之初,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新知探究興趣,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呈現了生活中常見的移動重物的場景,諸如利用拖車移動重物、利用塔吊移動重物、利用木根移動重物等。這些熟悉的生活場景一經呈現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觀察中會自主地提出這樣的問題,這些移動重物的方法有何原理呢?在該問題的驅使下,新知教學自然而然地就開始了。
二、創設多媒體情境
不同的知識呈現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立足教學所需選擇符合所執教班級學生學習實際情況的呈現方式,進而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基礎上,提升其科學學習水平。根據有關的實驗調查結果顯示,用圖片介紹事物,學生的識別時間是0.9秒;用實物介紹實物,學生的識別時間是0.4秒。對此,我在組織科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往往會避免單一地使用語言描述這種方式,而是利用多媒體或實物展示的方式,調動學生的新知探究興趣。以“我們的地球”單元內容教學為例,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先利用地球儀引導學生對地球進行觀察。在小組觀察中,學生需要將自己所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如地球的形狀、地球上的地形、地球的特點等,然后在信息共享中實現對比、分析,總結出與地球有關的內容。借助這樣的方式,學生會從整體上對地球有一個感性的認知。在每一章節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則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如直觀地將形狀、表面特點等呈現出來,以此引導學生在觀察中總結出地球特點,加深其對地球的認知。
三、創設實驗情境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學生往往也會面對諸多的極具抽象性的科學概念。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且科學認知能力有限的小學生來說,這些概念是難以理解的。而學生知識、技能是以其已有的經驗為基礎的,在不斷的操練過程中,經過實踐、練習不斷形成的。這就需要教師在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為學生創設實踐活動,在動手操作中引導學生發揮其多種感官,加深對所學科學知識的理解。以“冷和熱”這一內容教學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為了加深學生對熱脹冷縮這一知識點的理解,我直觀地向學生演示了“噴泉”實驗:我先向學生展示一個帶有橡膠塞的玻璃瓶,并向玻璃瓶中注入冷水。然后向其中插入一根玻璃管。接著,我往玻璃瓶上澆上熱水。在實驗觀察中,學生會發現,玻璃瓶中的冷水沿著玻璃管向外噴出去,形成了噴泉。在這樣的實驗活動開展中,學生的注意力不僅可以為奇妙的實驗現象所吸引,在實驗現象的驅使下,學生會對實驗原理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在之后的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只要稍加點撥,學生聯系實驗情境,就可以加深對熱脹冷縮的理解。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借助情境教學法,立足教學所需為學生創設出多樣的情境,使學生在直觀的情境觀看、參與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以此提高科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李克文.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進行情境教學[J].學周刊,20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