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芳
摘 要:情感教育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合理處置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情感與認知的關系。通常情況下,情感教育既是一種教學模式,也是一種教學策略。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促進小學生語文學習的強心劑,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實施情感教育非常重要。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情感教育;實施
語文課程從內容上來看與其他學科相比,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具有極為豐富的情感性。語文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作者獨特的感情,只有讀者運用自己的情感功能去細細品味,才能發現其中的韻味??梢哉f情感是語文教育的靈魂,但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方法。只有注重學生的情感和諧發展,才能帶領學生進入到豐富的名篇佳作當中去體悟不一樣的內涵。帶著情感的閱讀,才會讓語文學習變得更加有趣,跟隨著每一篇文章進入到作者的內心世界。同時,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也要注意自己情感方面的運用,準確把握文章作者的情感走向的同時也要注意觀察學生在語文學習時的情感走向,將兩者有效結合起來,積極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才能更高效地促進語文學習。
一、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關鍵作用
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注重于對學生的情感培養,并把尊重、培養學生的情感作為教育教學的目標。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特別希望得到周圍人群的認可,特別是老師的鼓勵。而在實際教學中,一個積極的有效的鼓勵往往能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進而激勵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應多鼓勵學生,積極開導學生,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打消學生消極的學習情緒,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在情感教育實施以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顯著增多,進而有效地拉近了師生心理距離,同時老師也能更好地了解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動態,以便于及時地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二、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方法
1.注重小學語文教師自身情感的有效提升
我們知道小學語文教師是語文教學中的主要引導者,語文教學是教師工作中的重要內容。為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或面對小學生時,必須注重教師自身情感的有效提升,展現積極向上、樂觀和藹的積極狀態,杜絕將消極的情緒帶到語文課堂教學中來,影響整體教學質量。將良好的教師形象留給小學生,使學生保持積極、良好的學習狀態,從而逐漸實現從心里到實踐的轉變,不斷提升師生之間的情感修養,在學生面前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
2.于小學語文課本中挖掘情感教育的因素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都是較為簡單的,且容易理解的,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卻極其豐富。例如《凡卡》《別餓壞了那匹馬》《再見了,親人》《“紅領巾真好”》《我不能失信》《愛迪生救媽媽》等課文中,老師在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后,還要讓學生加強對其情感的再次把握。比如在《別餓壞了那匹馬》的末尾,可以開展“善意的謊言有什么作用”的探討活動,讓學生充分地體會文章主人公的情感變化,感悟善意的謊言背后濃濃的愛意。
3.進行情景的合理設定,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除了大部分情感相對的簡單與單一外,還包含一些情感比較豐富、敘述比較抽象的文章,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在這種情況下,老師應根據文章的內容與教學需求進行一定的情景設定,這樣既能增加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從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了解,豐富了課堂內容,活躍了氣氛。例如在《凡卡》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求適當地增加對文中凡卡苦難困境的描寫進行朗讀,抓住凡卡信中的重點內容,讓學生能深刻地體會小凡卡的饑餓、寒冷和渴望,對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而言,何嘗不是一種教育。此時,教師可以結合相關的圖片、視頻等相關資料,加強學生對文章的深刻理解。
4.情感教育的實施注重的是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我們在進行語文課文教學時,應將課文內容與實際的生活結合起來。首先,語文的課文主要來源于現實生活;其次,現實生活是對課文的再次創作。所以在教學中,語文課文應適當地跟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而就學習目的而言,學生之所以要進行學習,其最終的目的就是想將學到的知識或經驗真正地運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去。因此,文章中的多彩生活其實就是現實生活的多彩生活。而就現階段的學生而言,社會條件改變了,家庭條件也變好了,而由于父母和親人的溺愛,不懂得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也不能克服生活中的困難,這給現代教育又提出了一個新的難題。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苦難時期的不易,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懷著感恩的心去面對未來,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問答的方式,強化學生對文章的認識,進而有效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我們在進行情感教育時,應當將小學生的生活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有效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情況下,真正地解決小學生情感教育的問題。
參考文獻:
李文靜.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策略[J].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