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浩 彭嘉鈺 陳璐 黃志霞
摘要:在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各行各業紛紛轉變發展策略來做出響應。針對這一情況,本文試圖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江蘇省中小型物流企業發展策略研究這一課題,在對相關政策認識的基礎上,結合以往江蘇省中小型物流企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從專業人才培養,信息化合作,成本管理等多個角度去探究企業發展策略,從而更加全面地去了解江蘇省中小物流企業的發展。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信息化;物流企業;發展策略
一、前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是調整整體的經濟結構,優化要素配置,從而更好地提高經濟增長。需求側改革包括消費、投資和出口三個方面。供給側包括勞動力、制度創新、創新、土地等.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目的是提升供給質量,通過改革促進結構調整,改變要素配置不合理的現狀,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各要素的生產力,更好地滿足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
隨著政府供給側結構改革相關政策的出臺,物流業的轉型和發展似乎也找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習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明確指出,在做到提高總需求的目標的同時,去產能和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高質量的供應,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改善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應系統,以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二、江蘇省中小型物流企業的現狀
(一)企業規模較小,服務能力低,市場輻射小
從現有情況上來看,江蘇省內大多數的中小型物流企業的前身都是以前傳統的運輸企業,所以他們自身的服務水平較低,只有小部分的物流企業擁有專業化物流和靈活的綜合物流能力。因此,這類物流企業很難向周邊地區提供多批、跨區域的物流服務和輻射。
(二)服務功能相對單一,服務質量不高
絕大多數中小物流企業仍將其服務范圍局限于小范圍內,因而無法為客戶提供完善的物流方案設計和一站式的物流服務。此外,企業自身的管理制度和服務標準也存在欠缺,不僅是缺乏服務質量,還會使得缺乏市場信譽,最終無法與其他企業相抗衡。
(三)各自為政、布局不合理
為了爭奪市場資源,開拓多方面的市場渠道,各物流企業只想著自身的利益和方便,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獨立的物流網絡,并且每家物流企業都獨立擁有屬于各自的物流設施設備。這樣的情況最終造成跨區域的物流企業之間難以實現信息上的互通有無,運作上的無縫連接,無法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因此,在用戶相對集中的區域存在有許多物流企業,各個企業在競爭中只顧提高自己的運輸設備,擴大自己的物流網絡以期多占有市場份額,而這恰恰造成了設施資源浪費的現狀,增加了企業的相應成本。而在需求較少的區域,由于企業匱乏,造成物流設施設備不足,最終丟失浪費了很多市場。
(四)物流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一是缺乏高效的信息處理平臺,一些物流配送場所雖然建立了網站,但是與生產、銷售等領域卻沒有絲毫的信息交流,在物流信息應用和資源整合方面,還沒有運用電子和信息手段來改變傳統的落后經營模式,也遠沒有形成一個全新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和布局合理的物流網絡系統。物流信息是封閉的,沒有統一的信息采集和發布平臺。二是企業的倉儲設施較為落后,在現代物流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這些都會成為限制企業發展的因素。
(五)物流專業人才稀缺
目前,國內還沒有設立一套專門的物流人才培養體系,但我國物流企業近兩年逐步崛起,對物流人才的需求呈現一個不斷增長的趨勢。大部分中小物流企業的職員都沒有學過專業的物流知識,缺乏參與專業教育或者專業培訓,只是依據著工作中的實踐積累和經驗,對物流業務流程和運作模式比較熟悉。同時,物流工作對于其他工作來說比較辛苦,有許多物流專業畢業生選擇其他行業或者創業。
(六)企業運作效率較低,運營成本偏高
中小物流企業信息化的建設存在缺失或者是才剛剛起步,技術的運用及普及程度并不高。在實際的經營過程中,企業的業務量較少,從而使得企業資產的利用率持續偏低。據統計,貨運車的平均空置率為49%,即在途的貨車中,有近一半的車處于空載狀態。這一現象不但浪費了大量的資源,造成企業的物流成本偏高,還使得在途運輸車輛增加,最終造成了交通擁堵等問題,給社會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三、供給側改革下江蘇省中小型物流企業發展策略研究
供給側改革的目的是通過改革促進經濟結構的轉變,提高有效和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全面提高要素生產率。上述現狀問題的存在,將使物流業難以提供精益的個性化物流來滿足市場的不同需求。因此,中小物流企業需要選擇適應改革的發展策略。
(一)構建物流標準體系,提供標準化物流服務
物流標準化是物流企業發展的根本,企業需要意識到物流標準化建設的重要性,主動通過各類培訓調研等手段嘗試對企業內部物流的相關流程和管理制度進行針對性改造,努力建立方法標準、設備標準、材料標準、人員標準、環境標準這一標準體系。
(二)提高物流成本控制意識,加強物流成本管理
在很長一段時間,制造商專注于生產和銷售過程,忽略物流業的潛在利潤。物流作為一個利潤點,是企業應當重視的。中小型物流企業應當通過了解自身物流成本現狀,找出造成這一問題的物流活動,另外還要通過計算物流成本,對比和分析每個部門,從而對物流環節進行一個合理的規劃設計,制定企業的物流策略。通過對物流成本的管理,找到造成物流成本增加的對應環節,進而制定相應的計劃去加強企業對于整體物流的管理。
(三)加強物流信息化建設,運用“互聯網+”提供智能化服務
根據不完全的統計數據表明,許多中小型物流企業開展業務仍是依靠人工操作來完成。國務院物流振興規劃指出,現今物流發展存在兩個關鍵點:一是提高物流企業的信息技術水平,進而提升企業整體的運作效率;二是支持和鼓勵物流企業建設物流信息平臺,通過不斷的物流信息交流,提高物流市場整體的交易活躍度,進而提升物流企業的效率。因此,企業要加快信息化建設來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運用互聯網+智慧物流,協調貨物和運輸能力的分配關系,通過網絡平臺,實現各項業務的高效銜接,優化資源配置。此外,信息化的建設也可以幫助小企業之間實現信息的互通,形成一定的合作關系,將彼此的資源最大化利用,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實現更大的市場輻射的范圍。
(四)企業內部加強員工教育培訓力度并適當提高用人門檻
由于物流行業門檻較低,許多員工文化水平不太高。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物流需求快速上升,促進了物流企業的發展,因而勢必造成對專業的物流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無論是高級物流人才、中級物流人才、初級物流人才還是一般操作人員都是企業急需的人才。因此,企業要想提高自己的服務水平以提升競爭力,首先要加強內部員工的教育和培訓。從物流各個環節出發,制定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課程和評價標準,定期公布考核標準,使員工明確晉升方向。考慮到銷售業務量大,集中培訓難度大,可以積極鼓勵“老帶新”模式,使新老員工在溝通過程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同時,企業可考慮針對不同的職責,適當提高就業門檻。例如,在快遞的管理中,具有高文化素質的配送人員可以使客戶感到溝通順暢,這對于物流企業良好的企業形象塑造具有推動作用。受過高等教育的員工在教育和培訓中往往表現出更強的知識渴求和學習能力,因此技能往往學習得更快,并且還能推動其他員工學習的積極性。
結語
本文主要是在當今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對于江蘇省中小型物流企業的發展策略進行研究。通過不同渠道搜集的信息可以發現,現今江蘇省的中小物流企業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企業的信息化水平較低,與其他同行之間更多的是一種競爭的關系,從而加劇了資源的浪費以及產業布局的不合理,結合供給側改革所要求的降本增效,現今江蘇省中小物流企業之間需要的更多的是一種合作關系,做到信息的有效溝通,從而對物流成本進行一個合理的規劃,通過合理的降低成本以達到提高企業收益的目的。另外在供給側的勞動力方面,企業對于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夠重視,而借著國家對物流人才的培養的重視,企業不僅可以借此機會不斷招收專業性人才,還可以加大對于企業現有員工的專業素質培養,以提升企業的員工素質水平,有投入才有回報,員工不斷接受專業知識的培養,一個企業才能以更高的適應性靈活地順應產業需求變化。在土地資源方面,企業雖然無法對現有的場地進行改變,但是可以通過信息化交流與合作的方法與其他地域的公司形成合作關系,在不改變現有土地情況的基礎上,擁有更多的市場輻射范圍。
參考文獻:
[1]黃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清華大學學報,2016(02):2-7.
[2]安海峰.中小型物流企業前景分析[J].商業現代化,2016(13):44-45.
[3]馮利偉.我國中小企業物流人才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物流科技,2015(01):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