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炎
摘要:美麗鄉村建設有力提升了農村基礎設施短板,縮小了城鄉差距,在多年的實踐中,我們也清楚的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政府一手包攬,農民看熱鬧的問題等等。“人”在鄉村建設與發展中具有決定性作用,包括村民、鄉賢、村社、政府和企業,他們在發揮各自所長的同時,只有凝聚成一股力量,“四力共振”,才能促進美麗鄉村的繁榮發展。
關鍵詞:問題 ? 模式 ? 四力共振
一、美麗鄉村建設中“人”的問題
這里的“人”,是指政府、村社(村委及合作社)、群眾(新老村民)和企業等主體。
(一)政府的創新與引導意識待加強
本地政府,尤其是區縣級及以上政府在鄉村建設與發展中,重建設、輕規劃,重外觀、輕運營,重結果、輕過程,重行政管理、輕創新服務,強調外在的美,忽略了發動群眾內生力量及善用社會力量。在對投資企業的監督與約束、對返鄉和回鄉創業村民的鼓勵和背書,對優秀鄉建人才和機構的引進等維度考慮的比較少。
(二)群眾的不參與、難發動
政府一頭熱,村民等靠要。鄉村建設前期連基本的掃干凈、碼整齊、保暢通都做不好,鄰里的關系難處理。建設中期連拆除“五小”和私搭亂建也難以協調。后期的村莊運營和活化更是無人參與。村民不參與,一是村民的集體意識與鄰里互助的意識日漸淡薄,二是熟人社會與宗親關系的式微,加上鄉紳的消失,村民組織意識逐漸缺失,三是村兩委的職能由管理型到服務型的轉變,也加劇了人心的“分散”。
(三)社會力量的角色定位有偏差
這里指的社會力量,一是指到鄉村投資的企業,二是指愿意投身鄉村,助力鄉村發展的社會型企業、公益組織及個人。從現狀的情況來看,村民與投資企業有明顯的抵觸,一方面是有些投資商的短視,將本地村民排斥在發展之外以及對環境的過度開發,引起了村民的反感。另一方面,村民長期貧困,也希望從企業身上撈點好處,搬一塊磚、挪一塊石頭都要給錢。而另一部分真正從思想、意識和技能上可以改變農民的人,因為不能帶來大額投資,村委及本地政府并不積極主動引進,更談不上大力支持,他們也很難留在鄉村。
(四)合作化、集體化意識淡薄
現狀村莊合作社大部分為農業專業合作社,以種養殖相關的農業生產及銷售為主,合作社成員以家庭及親友為主要組成。此類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小范圍合作化、集體化,但由于農業發展具有天然的不確定性,其共同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弱,因為是以經濟為紐帶,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也容易引起糾紛和矛盾。鄉村發展中真正缺少的,是可以連接更多農民,解決更多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連接政府與企業的,朝集體化、合作化、運營型方向發展的自組織。
二、“四力共振”的鄉村建設模式
鄉村建設與發展中,各主體要明確自己的職能與角色定位,明確自己的責任與擔當,各司其職,互為協助,共同促進美麗鄉村繁榮發展。
(一)政府引導
政府是鄉村建設強有力的領導主體,應用政策推動要素資源更多向農村配置,促進城市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與農村豐富的資源和勞動力結合,引導城市消費向農村延伸,支持返鄉和在村農民以及新村民創業,使之成為推動鄉村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強大動力。核心的事項主要有:
1.成立鄉村建設領導小組
成立縣級領導牽頭負責的領導小組,由分管縣領導、職能局、委、辦領導、鄉鎮領導、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班子和外聘顧問等組成。負責鄉村建設中各項工作的把關,協調解決鄉村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投身鄉村振興與發展工作。
2.組織編制及實施鄉村振興方案
包括完善鄉村治理,堅持產業引領、著力環境改善、修復文化傳統,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等多方面。同時針對實施三鄉工程、鄉村建設資金整合籌措、鄉村雙創孵化器等內容進行頂層設計。
3.制定相關工作標準
一是鄉村建設項目驗收標準,滿足村民使用需求、業態運營需要和遠期村莊發展要求,根據項目達標情況,予以相應的政策和資金獎勵支持。二是鄉村產業運營管理標準,通過相關標準的制定、施行,實現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
(二)農民主體
村民是鄉村振興實施主體,多維度出發,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村民(包括新村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吸引優秀青年農民、新村民將資金和技術帶回家鄉,到鄉村實現“二次創業”。主要的核心事項有:
1.參與選舉理事會、合作社成員
組織村民代表、村兩委學習考察美麗鄉村建設理論和實踐基地;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在村兩委的監督下選舉成立村民理事會、合作社,同時發動村民以多種方式入股合作社方案。
2.參與鄉村建設過程
投工投勞,充分挖掘和發揮鄉村本地老工匠的精湛技藝,打造本土特色的建筑與景觀特色。積極主動的清潔家園,保持良好潔凈環境,自己動手參與家鄉建設。
3.實踐新老村民創業計劃
包括本地村民及外來(回鄉或返鄉)創業的人員,為新老村民提供創業的平臺,新村民帶老村民,共同創業、致富。
4.修復鄉村優秀傳統文化
對村史傳說進行整理記錄、編修家譜村志,恢復傳統文化活動和禮儀習俗;保護古樹、古井、古墓等珍貴歷史遺存;打造家學展館、農耕展館、先賢及村史展館等鄉村文化公共空間;培養工匠及文化傳承人,激勵當地群眾對本土傳統技藝和文化的認同和熱愛。
(三)社會助力
社會力量不僅要通過多種途徑支持農村產業發展,幫助村民創富,而且要在生態環境保護、鄉風文明建設、農村弱勢群體關愛等方面,貢獻財富、資源和智慧。社會各種力量應該成為鄉村振興的建設性力量,并在鄉村振興中找到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1.新村民創業
新村民到鄉村創業(共建)是社會助力的一種方式。為破解創業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難題,可建設農業創新創業孵化器,有針對性地為農業創業項目提供政策咨詢、投融資、人才培訓、農技服務、農產品銷售等一條龍服務,帶動創業要素向農村集聚,大幅降低農業創業的成本和風險。
2.文化教育助力
文化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源泉,根植傳統鄉土文化,匯集社會文化力量,實現中華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格外重要??梢酝ㄟ^提供鄉村振興專題培訓、考察,開展鄉土文化的挖掘、活化工作,以及開展鄉村各類教育活動,推廣鄉村品牌,打造鄉村文化IP。
3.企業興鄉
鄉村振興關鍵靠產業發展,企業下鄉興業,深度參與鄉村振興,既要有社會責任感,又要有利益的激勵。制定企業下鄉投資興業項目規劃,建立 “企業+ 農民合作社+ 農戶”等多種類產業發展模式,與村民合作,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
(四)村社落地
村兩委/合作社是落實鄉村振興的基本載體,倡導村社一體新模式,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核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充分發揮村集體和農民的主體作用,高度重視新鄉賢、新村民的培養、配備、使用,積極搭建社會各類人才、新村民與鄉村社會有機融合的平臺,形成共建共享的鄉村振興新動力。
1.加強基層黨建工作
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以推進村務監督為重點,加快完善鄉村治理機制,探索創新村務民主決策辦法,全面提升基層民主管理的制度化、法治化、規范化水平。
2.成立村級鄉村振興建設專班
充分發揮鄉賢、能人作用,成立包含組織、建設、招商、運營等工作內容的專班,讓他們成為帶領農民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3.合作社管理運營
成立農民為主體的綜合性合作社,承接政府惠農措施,對接農村發展需要的高新科技和實現農村組織管理制度的創新。
4.成立村級新時代農村文明宣傳站(點)
對接縣級文化部門,成立村級新時代農村文明宣傳站。充分利用各類既有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和各類人才培養工程,為鄉村社會注入強大的正能量。
5.落實三鄉工程
一是做好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的落地配合工作。二是發展鄉村體驗農業、創意農業、循環農業,打造出現代農業的“升級版”。三是配合組織實施產業資源對接,引進有創意、懂技術、會營銷的復合人才。
6.開展鄉村人才培育工程
搭建農村實用人才教育培訓體系、服務體系,努力建設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通過組織村民參加多層次的游學考察及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協助農民申請幫扶信貸及政策補貼,制定村民及新村民創業獎勵方案等多途徑實現。
7.落實文化興鄉工程,組織開展傳統文化活動
發動農民群眾開展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活動,增強農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親近感、認同感和歸屬感,展示新時期農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包括各類文藝交流、主題教育活動、文明創建活動,同時打造可以體驗消費的系列文化產品等。
三、結語
鄉村振興的工作任重而道遠,本文從多角度來解析鄉村建設中的各種問題,而一切問題的根源還是在“人”身上。本文試圖通過“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助力、村社落地”的“四力共振”方法從本源上破解這一問題。研究與實踐還在繼續,也希望本文能夠為促進美麗鄉村繁榮振興提供新的方法與路徑。
參考文獻:
[1]馮驥才.千萬不要把“新農村”變為“洋農村”[J].民主,2006,(08):1-1.
[2]薛東漫.美麗鄉村建設中農民公共參與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8.
[3]吳傳毅.論美麗鄉村建設的“到位”、“缺位”與“補位”[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7,(03):50-53.
(作者單位:湖北博克景觀藝術設計工程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