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毓慶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需要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注重對學困生學習的分析。在智力正常的情況下,學困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和同年級學生相比,特別是在數學學習中,都相對較差。下文針對影響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因素與教學進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為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生 ? 心理因素 ? 數學教學
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自身條件的不足、學習環境較差、教學方法不恰當等因素,以至于學生在學習上出現了困難,這些困難嚴重影響到了學生的正常學習,致使學生的數學成績不夠理想。實際上,在影響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因素中,心理因素是非常主要的一個部分。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小學生的心理正在發育階段,神經系統具有脆弱和不穩定的特點,學習能力相對較差,情緒波動相對較大,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疲乏的情況。這些原因會造成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相對較差,以至于影響到了學習效果。
一、影響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因素
(一)學生對自己的期望較大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但是都具有自己的個性。總想要快一點長成大人,但是對事物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經常通過批評的態度,來對待其他人[1]。部分學生對教師的教導難以接受,進而使師生之間處于對立面,學生盲目的對教師的權威進行反抗,進而導致過于高估自己的清理出現。這時,如果教師對學生的成績、或者是其他方面給予否定,學生會覺得教師存在偏見,進而造成學生心理緊張,內心出現對抗情緒,嚴重影響到學生的數學學習。
(二)心理因素存在多變性
小學生的興趣與意志正在不斷的發展,對于新鮮事物具有濃厚的興趣,并且較為廣泛,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的心理因素存在多變性的特點。從形式上,主要表現有注意力不集中、毅力相對較差,進而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經常分心,在課堂上經常會被一些和課堂無關的事情左右。在教師提問時,這些學生很難反應過來。很多學困生并不是智力差,但是由于貪玩,課內和課外不做作業,不認真聽講,甚至學習一些社會中不良行為,導致學生的學習受到嚴重影響。
(三)個體和群體協調差異性
受到家庭、生理、學業基礎方面的影響,學生個體和群體之間會存在不協調問題。在小學生群體中,部分學生喜歡和其他學生進行攀比,在某方面,尤其是學習成績不如其他學生時,這些學生的精神會過度緊張,心情過于煩躁,進而對數學學習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
二、消除影響小學生數學學習心理因素的教學策略
(一)和學生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數學學習主要是師生之間互動的過程和共同發展的過程,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目標主要是促進學生的學習,而學生的學習目標主要是經過學習,對相應的知識和能力進行獲得。該種主動和被動的關系,嚴重阻礙了實施數學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2]。首先,教師需要對自身的角色進行轉變。從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參與者;從支配者和控制者,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引者、促進者、組織者;從靜態知識占有者,轉變成為動態研究者。其次,教師需要通過新的角色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教師需要打破師道尊嚴的理念,和學生創建平等的關系,和學生之間進行平等的交流和對話,走進學生的內容。并且,教師還需要和學生一起進行探索與討論,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思考和提問以及選擇。教師和學生的情感需要創建在朋友關系上,使學生可以把教師當作是朋友。只有做到以上這兩點,師生之間才可以創建良好和諧的關系。此外,在備課時,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與實際生活。在課堂上,教師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鼓勵學生大膽進行提問和探究,不要害怕出錯,積極主動的進行問題討論和解決,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與朋友。
(二)為學生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
情境是知識產生的背景,是認知活動學習的來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情境主要涉及到數學知識、數學思想的,其屬于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通常情況下都是利用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像語言來進行表示。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指引學生進行數學活動,指引學生自主進行探索和交流,進而進行數學知識的構建[3]。因此,在課堂上,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學習情況,為學生創建有效的學習情境,進而有效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理,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意識傾向。
例如,在講解“時、分、秒”時,由于這些時間單位和長度單位、重量單位存在一定的差異,其無法利用具體的事物,直觀的進行表現。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把抽象化的數學知識轉變得更加直觀形象。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火車的速度是利用什么來計量的?百米賽跑的時間是如何記錄的?指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分析。在該過程中,學生可以對自身的看法進行充分表達。在學生對時、分、秒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以后,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室中的時鐘,指引學生進行觀察,并討論和探究時、分、秒之間的換算關系。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把時間單位轉變成為了學生可以進行感知的事物,還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主動性,使學生可以更加扎實的掌握相關知識。
(三)指引學生進行探究式的學習
在新課改背景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求教師需要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遵循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心理規律,結合學生已有的實際生活經驗,把教學活動創建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的基礎上[4]。簡單來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把學生的發展作為基礎,把學生的直接經驗、個人知識、現實世界當作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趣味化和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有效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可以把數學學習變成自覺行為。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指引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使學生可以在其中學習和掌握數學知識、技能、思想、方法,進而獲得更多的活動經驗。
例如,在講解“多邊形的面積”中“梯形的面積”時,為了可以使徐盛對梯形面積計算公式進行熟悉和掌握,使學生熟悉不同梯形面積的計算,教師可以指引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首先,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梯形面積公式是什么?這個公式是如何得來的?指引學生進行思考和分析,進行課堂的導入。緊接著,教師可以指引學生獨立完成教材中的習題。教師繼續對學生進行提問: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為什么是梯形面積的2倍?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對問題進行解決。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自主進行實踐和操作,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探究能力,還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時代背景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影響學生學習心理因素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有助于學生數學學習的提升,還有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目前,根據相關調查顯示,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習能力較差,學習情緒波動較大,經常在學習時失去平衡,進而影響到數學學習質量。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合理有效的手段,把數學知識傳授給學生,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水平,有效消除學生的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高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心理環境解析及應對策略[J].中華少年,2018,(13).
[2]林麗容.論心理因素在小學數學低年級計算教學中的影響[J].華夏教師,2018,(16):27-28.
[3]何純貴.小學數學學困生的學習情感心理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18):89-90.
[4]楊龍海.小學數學學困生的學習情感心理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新課程(上),2017,(03).
(作者單位:大連市甘井子區金家街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