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雄
廣南縣八寶鎮中心學校 云南文山 663300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民大量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大部分農民在外過著低收入的打工生活,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照顧。因此,只好將子女留在農村,跟隨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一起生活,有的甚至寄宿于親戚或左鄰右舍,成為名符其實的“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與父母分離,缺少父母的關愛,缺少思想上的交流和溝通,有了問題又不能及時地發現和矯正,久而久之,造成成績差、衛生差、紀律差、厭學情緒嚴重等不良行為習慣。孩子與家庭成員之間在對事物、社會、人際關系等的看法和認同上存在著較大差異,代理家長們在對孩子的教育理念、方式、內容、目標等與留守兒童的心理需要和興趣愛好,存在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其結果不但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有時還會引起他們的反感,不斷促長“留守兒童”叛逆心理的形成,從而影響“留守兒童”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隨著外出務工人員數量的不斷增加,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越來越嚴重,不得不引起家長、社會、學校的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遺留問題不但影響著留守兒童的自身發展,而且還影響著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因此,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應充分認識到對留守兒童教育的重要性、急迫性和嚴峻性。那么,如何才能加強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與健康發展呢?
增強“留守兒童”的學習信心,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詹姆斯曾說過:“堅定不移的信心,常常是取得勝利的唯一法寶。”不少的“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人督促,一旦遇到問題時缺乏細心和耐心,就會畏手畏腳,缺乏勇往直前的沖勁與拼搏精神,往往會半途而廢。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應是留守兒童信心樹立的有力保障者與鼓勵者。一旦留守兒童的信心樹立起來,他們對學習的效果就會事半功倍。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喚起人實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種真正的教育。”
獻出無私的“愛”,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我一生中最主要的東西是什么吶?”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熱愛兒童。”的確,師愛無私,師愛無邊,只有滿腔熱情地去呵護他們,才能教育他們,感化他們。《中小學教師職業教育規范》中所說:“熱愛學生,就是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對待學生,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留守兒童的父母大多不在身邊,缺少父母的關愛,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會留下一道不可磨滅的傷疤。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更應該獻出無私的愛去關心;呵護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溫暖。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美國健康教育家鮑爾認為:“健康是人們身體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覺良好,活動充沛的一種狀態。”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章程中提出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體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會方面的完美狀態。”這就是說,人的健康應包括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方面。一個人身體與心理都健康,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健康。不少的留守兒童家長外出打電話詢問孩子“好不好、健康不”,都是指身體上的,而忽略了心理上的健康。對于“留守兒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如我校根據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學校專門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詢室”,由專門經過培訓的教師擔任,為“留守兒童”在生活思想上遇到的困惑進行排憂解難,班主任隨時了解留守兒童的思想狀況并做出相應的應急措施,讓留守兒童意識到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是有很多人在關心呵護他們,從而使他們能健康成長。
建立“家校平臺”,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英國道德學家斯邁爾斯認為:“家庭是塑造一個人品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學校。”在家庭中,一個人的心靈開始敞開,習慣形成,理性開始覺醒,善良和邪惡的品格開始初具雛形。因此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可以通過家長會、家訪、電訪和家校平臺,隨時不定期地與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進行交流與交談及溝通,讓他們了解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好留守兒童。利用短信或家校平臺與留守兒童的父母直接對話以讓留守兒童的父母隨時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共同參與留守兒童的管理。
“留守兒童”是當前的一個社會問題,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將是一項長期的、細致的工作,全社會都應關心、關愛“留守兒童”,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不要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讓他們的人生也放出光輝燦爛的火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