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梅
【摘要】 目的 觀察艾滋病(AIDS)合并結核病的臨床特征。方法 回顧性分析50例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的臨床資料, 觀察艾滋病合并結核病的臨床特征。結果 50例患者, 臨床表現主要有體重降低、乏力、咳嗽、咳痰帶有血絲、胸痛、頭痛等;血液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檢查陽性;CD4細胞數<200/mm3;結核分支桿菌陽性;1∶2000結核菌素試驗(PPD)陰性。其中, 48例(96.0%)患者均診斷為艾滋病合并肺結核:25例(50.0%)為繼發性肺結核, 12例(24.0%)為原發性肺結核, 11例(22.0%)為血行播散性肺結核;2例(4.0%)診斷為艾滋病合并肺外結核。24例患者經抗病毒與抗結核治療, 有效22例, 有效率為91.7%(22/24);另外24例患者經單純抗結核治療, 有效16例, 有效率為66.7%(16/24);其余2例患者放棄治療, 7個月后死亡。結論 艾滋病在臨床表現中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經血液傳播、合并肺結核的患者較多, 肺外結核發病的患者較少, 很容易出現多重感染的現象, 應采用抗病毒與抗結核治療措施。
【關鍵詞】 艾滋病;結核病;臨床特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4.040
通常情況下, 在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的發病過程中, 結核病變部位的艾滋病病毒復制特征增強, 引發感染出現艾滋病。目前, 艾滋病患者在發病之后若不能得到及時的治療, 結核病發病率將會逐漸提升, 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1-3]。針對于此, 本文回顧性分析了2013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50例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的臨床資料, 分析其臨床特征, 總結診療經驗, 提出治療建議。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50例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 男20例, 女30例;年齡最大56歲, 最小33歲, 平均年齡(45.6±3.5)歲。HIV感染途徑:輸血感染45例, 其他途徑感染5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檢查均符合艾滋病合并結核病的診斷標準;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了參與研究的同意書。排除標準:拒絕參與本次研究。
1. 2 方法 回顧性分析5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 包括體格檢查、血液HIV抗體檢查、T細胞亞群測定、病原學檢查、組織學檢查、X線檢查、B超檢查、其他指標檢查。其中24例患者接受抗結核與抗病毒治療, 24例患者接受單純抗結核治療, 其余2例患者放棄治療。
2 結果
2. 1 體格檢查結果 50例患者中, 體重降低13例(26.0%), 乏力12例(24.0%), 咳嗽5例(10.0%), 咳痰帶有血絲5例(10.0%), 胸痛5例(10.0%), 頭痛10例(20.0%)。肺部濕啰音15例(30.0%), 淋巴結腫大10例(20.0%), 尖銳濕疣10例(20.0%), 腦膜刺激征10例(20.0%), 心包積液5例(10.0%)。
2. 2 各類檢查結果 血液HIV檢查結果顯示, 所有患者均為陽性。T細胞亞群測定結果顯示, 所有患者的CD4細胞數<200/mm3。病原學與組織學檢查結果顯示, 所有患者均為結核分支桿菌陽性;淋巴結腫大患者經組織學檢查均證實為結核病。X線檢查結果顯示, 異常48例(96.0%):上肺浸潤病灶空洞23例(46.0%), 下肺葉存在結節、網狀病灶22例(44.0%), 肺門淋巴結腫大3例(6.0%)。B超檢查結果顯示, 中量胸腔積液15例(30.0%), 心包積液13例(26.0%)。1∶2000 PPD檢查結果顯示, 所有患者均為陰性。其他檢查結果顯示, 周圍血象白細胞(WBC)計數為(3.4±1.3)×109/L, 尿潛血檢查結果陽性8例(16.0%), 血巨細胞病毒免疫球蛋白G(IgG)抗體檢查結果陽性7例(14.0%)。
2. 3 結核病診斷結果 結合具體的艾滋病合并肺結核的診斷標準與實驗室檢查結果可以發現, 50例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中, 48例(96.0%)診斷為艾滋病合并肺結核:25例(50.0%)為繼發性肺結核, 12例(24.0%)為原發性肺結核, 11例(22.0%)為血行播散性肺結核;2例(4.0%)診斷為艾滋病合并肺外結核。
2. 4 治療效果 24例患者經抗病毒與抗結核治療, 有效22例, 有效率為91.7%(22/24);另外24例患者經單純抗結核治療, 有效16例, 有效率為66.7%(16/24)。其余2例患者放棄治療, 7個月后死亡。
3 討論
本次研究中的50例患者均為艾滋病, 其中45例(90.0%)患者為血液感染, 可以證明輸血是艾滋病的主要感染途徑, 應當加大輸血源的管理力度, 在獻血的過程中詳細詢問是否有吸毒史, 了解其職業特點與實際情況, 明確國籍特點, 重點關注輸血史的實際情況。對于艾滋病患者而言, 由于機體內的免疫細胞會受到嚴重的損傷, CD4的細胞數<200/mm3, 全身多系統都會受到結核菌的損害, 與單純的結核病相比較, 肺外結核的發病率較低, 空洞發病率較高。但是, 目前關于痰液菌培養的陽性率觀點不一致[4]。在實際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痰液菌培養陽性率較低。通常情況下, 艾滋病患者會出現肺部感染并發癥, 多重感染問題較為嚴重, 若不能及時治療, 將會導致出現寄生蟲、結核菌亦或是霉菌感染, 引發肺結核。本文研究中X線檢查結果顯示50例患者中, 異常48例(96.0%):上肺浸潤病灶空洞23例(46.0%), 下肺葉存在結節、網狀病灶22例(44.0%), 肺門淋巴結腫大3例(6.0%)。24例患者經抗病毒與抗結核治療, 有效22例, 有效率為91.7%(22/24);另外24例患者經單純抗結核治療, 有效16例, 有效率為66.7%(16/24);其余2例患者放棄治療, 7個月后死亡。因此, 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 應遵循抗病毒及抗結核的聯合性原則, 改善患者預后, 延長生存時間, 提升整體治療可靠性[5]。對于艾滋病患者而言, 在臨床診療的過程中應遵循科學化的治療原則, 合理地采用抗病毒與抗結核的方式進行治療, 在兩種治療方式聯合使用之后, 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 提升臨床療效, 減少疾病為患者帶來的痛苦, 加之進行治療知識的宣傳教育, 可以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 減少焦慮或抑郁等不良情緒, 促進疾病的合理治療。
艾滋病合并結核病的感染源頭很多, 最為主要的就是輸血性的感染, 因此, 在血源管理的過程中, 需樹立正確觀念, 加大整體管理工作力度, 建立專業化的血源管理工作系統, 在獻血的過程中, 對獻血志愿者的各項體征指標進行檢查, 做好血液的檢測工作, 及時發現問題并采用正確的措施淘汰帶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源。與此同時, 還需加大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力度, 為群眾發放關于艾滋病的預防知識手冊, 并講解艾滋病的發病特點與后果, 使得群眾樹立正確的艾滋病預防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身的習慣。若婦女有艾滋病, 在哺乳期建議為嬰兒喂食奶粉, 以免相互傳播。在性交方面還需做好艾滋病的預防, 盡量采取避孕套的措施預防艾滋病傳播, 以此減少傳播途徑, 通過科學化與合理化的方式開展艾滋病的預防活動[6]。對于已經感染艾滋病的患者而言, 還需進行結核病預防知識的宣傳, 指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盡早戒煙, 并減少公共場所的停留時間, 避免與攜帶結核病毒的患者接觸, 以免出現結核病并發癥, 預防對生命安全產生的威脅。
參考文獻
[1] 李春柱. 關于艾滋病合并結核病臨床特征分析. 新疆醫學, 2018, 48(5):552-554.
[2] 周倩. 持續質量改進在艾滋病合并結核病篩查中的應用.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5, 34(14):1882-1884.
[3] 張延安. 40例艾滋病合并結核病臨床分析. 河南醫學研究, 2015, 24(12):92.
[4] 蔣奕, 胡騰. 合并不同類型結核病的艾滋病患者與CD4+ T細胞、結核檢查結果的相關性分析.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8, 24(1):34-36, 40.
[5] 曹婉嫻. 艾滋病合并結核病56例臨床特征分析. 安徽醫藥, 2016, 20(5):959-960.
[6] 杜剛, 楊榮榮, 龔雪梅, 等. 贛州市艾滋病患者合并結核病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 應用預防醫學, 2018, 24(4):269-272.
[收稿日期:2018-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