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之一。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重頭戲,加強對小學生的德育培養,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因此,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從自身的素質培養做起,同時提倡在各個學科及活動中滲透德育,并號召學校與社會、家庭聯合等方式實施對學生進行德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生;德育;素質教育
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接班人。革命的思想、共產主義的品德要從小培養。在黨的十六大就提出了對全民實施德育工程。因此,作為從事基礎教育的小學,不僅要培養小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也必須培養他們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這樣他們才能在我們社會主義大家庭中健康成長,長大后才能為祖國建功立業。而作為教育的實施者,我們應該與時俱進,積極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開創小學生德育建設的新局面。由此,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對小學生進行德育:
一、 教師要注重培養自身素質和加強人格魅力,這是當今對小學生進行德育的先導
教師是社會與學生的中介人物。對于少年兒童不僅是社會思想道德的傳遞者,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更是他們的模仿榜樣。由此可見,教師所處位置的重要。
(一) 我國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課程計劃中規定了小學階段的德育培養目標:“培養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高尚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情感,必須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所有教師要堅定不移地加強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政治教材的學習,從深度和廣度上下功夫,使之融會貫通,并能用豐富的語言、生動的事例,貫穿于教學當中。
(二) 教師應具有良好的師德修養和儀表風度,可以為小學生提供外在的形象楷模,一個儀表端莊、穩重大方的教師,會給小學生一種愉悅感、親切感和信賴感,從而有助于樹立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而教師的一言一行會對小學生的成長有著極為深刻的重要影響。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教學有方,更要師德高尚,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傳道解惑,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要使自己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處處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風,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可見,教師的人格魅力,言傳身教對學生發揮著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因此,教師應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二、 在各科教學和活動中滲透德育,這是當今對小學生進行德育的主戰場
學校不僅要在思想品德課上加強德育,還應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在班級管理中首先要制定本學期的德育工作計劃,通過民主選舉班委會成員,使學生受到民主和法制教育。通過開展個人和班級優秀評比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使他們受到集體主義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對重點段落的精讀、分析、討論,使學生感受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為了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的精神,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重視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教育。例如,在《飛奪瀘定橋》一課的教學中,在教學“搶時間”一段,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可以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只剩下20多個小時了,距離還有120公里,假如你是一位戰士,你覺得這個任務怎樣?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里,冒雨急行軍,你能想象出當時的困難處境嗎?使學生體會到奪橋的“難”,紅軍的“勇”,從而使學生受到紅軍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的教育。
在社會課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人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在社會活動課中,組織學生開展“我為保護環境做好事”活動,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開展“愛我中華”知識競賽,增強愛國主義觀念,開展“假如我是(縣長)鄉長”的演講活動,增強學生熱愛家鄉,參與家鄉建設的意識。通過數學、自然等課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自然規律,形成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在各科教學和活動中滲透德育,可以培養學生獨特的審美觀點,對問題有自己的見解,有利于學生大膽實踐和創造性思維的發揮,因此加強德育在各科教學和活動中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關鍵。
三、 建立社會、學校、家庭一體化網絡,加強當今對小學生的德育工作
德育具有很強的社會性,這一特點要求我們必須把德育工作放在整個社會的大系統中去思考,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一體化的德育網絡,優化育人環境。
學校要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及時溝通與家長和社全組織的聯系,及時反饋信息,了解學生在校外的學習、生活等情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做好德育工作。家庭教育要以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為主,因為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這個時期的家庭教育對他們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家長要嚴于律己,處處起楷模作用,引導他們做一名正直、誠實、守信、自尊、自強的好孩子,家長要經常與學校取得聯系,配合學校進行教育。
社會教育首先要凈化環境,要在政府的領導下,徹底清滅腐敗現象,使社會風氣有所好轉,讓青少年在較好的社會環境中茁壯成長。其次,使學校德育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如組織學生開展利民服務活動,接受美的教育,組織學生參加公判大會,接受法制教育,請企業家講企業的興衰與職工切身利益的關系,從小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觀念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只有把學校、家庭、社會教育融為一體,形成合力,才能做好學校德育工作。
總之,德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頭戲,我們應加大德育工作的力度。用學生身邊的人和事教育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道德氣氛。愿德育之花常開,德育之樹常青,這樣才能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使全體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王閱虹.小學班主任有效開展德育工作的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16).
[2]曾月昌.探索小學德育管理新途徑[J].教育,2018(34).
[3]黃艷月.小學階段德育有效性途徑探析[J].現代交際,2016(21).
作者簡介:
葉亞紅,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豐澤區湖心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