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閣 蘇頂勛
摘 要:在城市發展中,一些不合理的濕地開發行為,導致城市濕地功能退化。本文通過對濕地的概念、生態系統、建造意義等進行闡述,總結了人工濕地的特點和應用,提出濕地生態系統建造的意義及營造技術。
關鍵詞:濕地公園;生態系統;意義;營造
1 城市濕地公園的概念
城市濕地公園,是指利用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適宜作為公園的天然濕地類型,通過合理的保護利用,形成保護、科普、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公園。
城市濕地作為城市的重要生態基礎設施,具有眾多服務功能,包括:1)為城市居民、城市提供必需的水源;2)為城市提供完善的防洪排澇體系;3)調節區域氣候,降低城市熱島效應,提高城市環境質量;4)為動植物提供獨特的生境棲息地,形成物種多樣性;5)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豐富市民的業余生活。此外,一些城市濕地還具有特殊的歷史文化價值,并已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及科普教育基地。
2 濕地的生態系統
1)人工濕地概念。人工濕地就是由人工建造和監督控制,充分利用濕地系統凈化污水能力的特點,利用生態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三重協同作用,通過過濾、吸附、沉淀、離子交換、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來實現對污水的高效凈化。
2)城市人工濕地的分類。人工濕地根據濕地中的主要植物形式可分為:A.浮水植物系統;B.挺水植物系統;C.沉水植物系統。沉水植物系統還處于試驗階段,其主要應用領域在于初級處理和二級處理后的精處理。浮水植物主要用于N、P去除和提高傳統穩定塘的效率。目前一般所指人工濕地都是挺水植物系統。
3)城市人工濕地的構造。絕大多數自然和人工濕地由五部分組成:A.具有各種透水性的基質,如土壤、砂、礫石;B.適于在飽和水和厭氧基質中生長的植物,如蘆葦;C.水體(在基質表面上或下流動的水);D.無脊椎或脊椎動物;E.好氧或厭氧微生物種群。其中濕地植物在濕地系統中具有三個間接的重要作用:A.顯著增加微生物的附著(植物的根、莖、葉);B.濕地植物可將大氣氧傳輸至根部,使根在厭氧環境中生長;C.增加或穩定土壤的透水性。
4)人工濕地處理系統的特點。一般人工濕地系統都具有如下特點:A.建造和運行費用便宜;B.易于維護,技術含量低;C.可進行有效可靠的廢水處理;E.可緩沖對水力和污染負荷的沖擊;F.可產生效益,如水產、畜產、造紙原料、建材、綠化、野生動植物棲息、娛樂和教育。
但城市濕地也有如下不足:A.占地面積大;B.不精確的設計運行參數;C.生物和水力復雜性及對重要工藝動力學理解的缺乏;D.易受病蟲害影響。
3 城市濕地是如何提出的
1)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的破壞,氣候變暖和城市熱島效應,使人們對城市生態環境有了更高的渴望。研究城市景觀園林諸因素及其關系的生態景觀園林,尤其以生態學為原理的景觀園林學說,研究的對象是按生態學的原理為依據建立起來的自然環境或游憩境域。城市景觀園林不能墨守傳統管理方式,被動地進行養護管理,應以生態學重新認識組成景觀園林諸因素的作用,認識景觀園林植物的作用,特別是處理好人與景觀園林植物的主體——樹木間的關系,進一步加深景觀園林綠化三效益的認識。以人與生物共榮為原則。
2)城市居民的要求。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向往純生態的自然環境,使我們在濕地景觀園林建造中要將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結合,從而做到“雖由人作,宛若天成”。
3)設計觀念的轉變。觀念的改變使設計人員更重視自然化設計、鄉土化設計、保護性設計、恢復性設計等。
4 城市濕地生態系統建造的意義
1)生物的多樣性。例如:倫敦濕地中心吸引了大量野生鳥類,據中心記錄觀察到的便有130多種。
2)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城市濕地在提高環境質量方面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維持碳氧平衡,吸收有毒有害氣體,吸滯粉塵,及殺菌作用和衰減噪聲等。
3)提高城市的藝術品味。城市濕地公園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藝術效果,豐富城市景觀的有效措施,把城市和大自然緊密聯系起來。
4)科學研究的場所、游憩場所和教育場所。例如:成都活水公園,從厭氧沉淀池到戲水池可以清晰地看到污水在各工序逐漸變清的過程。可以充分體會“死水”變成“活水”的過程。不但是很好的游憩場所也是有很高的科普教育價值。
5)提高社會經濟效益。城市濕地公園的社會效益,不僅僅是開展各項有益的社會文體活動,以吸引游客為主,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態景觀園林綠地的觀點,把園林辦成人們走向自然的第一課堂,以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啟迪人們與植物共存。創建知識型植物群落,讓人們認識大自然的另一個大家庭;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則讓人們同植物和睦相處;生產型植物群落告訴人們綠色植物是生存之本;景觀植物群落將激發人們愛護自然、愛美的自然本性。
6)調整洪水防治自然災害、補充地下水。濕地還能調節水患(濕地像一個大海綿,能調節地表、地下的水循環,澇年它可吸收儲存洪水,旱年又可補給地下水,使土地利于植物生長、動物棲息、及人類的生存)。
5 城市濕地公園的營造技術
1)城市濕地公園營造中存在的問題及保護措施。城市濕地公園營造中,首先是生態多樣性的保護,物種多樣性理論不僅反映了群落或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變化程度或均勻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動態與穩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生態學家們認為,在一個穩定的群落中,各種群對群落的時空條件、資源利用等方面都趨向于互相補充而不是直接競爭,系統愈復雜也就愈穩定。其次是人工保護,保護環境不受外界人為的破壞。
2)設計原則。遵守設計的適用性原則,適地適樹;多樣性原則,物種的多樣性;綜合性原則,綜合濕地的多種類型;地域性原則;生態關系協調原則及生態美學原則。
3)營造技術。(1)植物配置的多樣性。植物配置的多樣性,是在建立及恢復城市濕地時應以本地鄉土物種為主,鄉土物種是通過多年的物種選擇證明適宜生長于本地生境的物種。在恢復及建立濕地植被時,利用本地物種不僅加大了實際工作的可行性,也可節約自然資源及社會資源。而盲目引進外來物種(包括非正常因素的人為引入),則易給當地濕地原有生物帶來不利影響。生物入侵的生態代價是造成本地物種多樣性不可彌補的消失以及物種的絕滅,經濟代價是農林漁牧業產量、質量的慘重損失與高額防治費用的耗費。(2)水岸線及岸邊環境的設計。岸邊環境是濕地系統與其他環境的過渡,岸邊環境的設計,是濕地景觀設計需要精心考慮的一個方面。在有些水體景觀設計中,岸線采用混凝土砌筑的方法,以避免池水漫溢。但是,這種設計破壞了天然濕地對自然環境所起的過濾、滲透等的作用,還破壞了自然景觀。有些設計在岸邊一律鋪以大片草坪,這樣的做法,僅從單純的綠化目的出發,而沒有考慮到生態環境的功用。對濕地的岸邊環境進行生態的設計,可采用的科學做法是水體岸線以自然升起的濕地基質的土壤沙礫代替人工砌筑,還可建立一個水與岸自然過渡的區域,種植濕地植物。這樣做,可使水面與岸呈現一種生態的交接,既能加強濕地的自然調節功能,又能為鳥類、兩棲爬行類動物提供生活的環境,還能充分利用濕地的滲透及過濾作用,從而帶來良好的生態效應。(3)合理的自然生態綠化。城市濕地公園綠地建設中,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根據其自然界特征,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
參考文獻
[1]徐捷,陳昕瑋.關于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營造技術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31).
[2]鄭海霞,畢洪麗.淺析城市濕地公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中國園藝文摘,2016,32(3):81-82.
作者簡介
趙閣(1977-),女,洛陽市王城公園,本科,工程師,園林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