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批判性思維能力是高中歷史學科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之一。本文以《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一課為例,淺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發展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一些有效方法。
關鍵詞:高中學生;歷史;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方法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意思是說,學習者不能過分地迷信書本中的內容和思想,必須要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當然,批判性思維并不是對書本內容和思想的全盤否定,而是依據一定的評判標準進行積極主動思考的一個過程。
歷史學家在研究某一段歷史的過程中,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會持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對于學生而言,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并不是死記硬背這些歷史學家的觀點和意見,而是要研讀相關史料積極主動地去思考,進而對相關歷史知識形成正確的理解與認識。而這,也正就是培養學生歷史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一個過程。本文以《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一課為例,淺論高中學生歷史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 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融入教學目標中
課堂教學目標是整個課堂的行動指南。教師唯有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融入課堂教學目標之中,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批判性思維。那么,教師究竟應該怎樣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融入課堂教學目標之中呢?
為了能夠準確地將批判性思維融入課堂教學目標之中,教師要在深入挖掘高中歷史教材教學內容的前提下,緊密結合高中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方法、目標。課堂教學以達成過程與方法目標為契機,學生的歷史批判性思維能力能夠得到有效培養。
在教學《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這一課時,設計如下教學目標:1. 讓學生聚焦于相關史料,深入探究抵抗派和洋務派的異同;2. 讓學生根據相關史料,自主探究康梁維新思維與早期維新思維的聯系與區別。顯而易見,在這兩項教學目標中都融入了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元素。
當然,光有目標,沒有具體的行動,能力無法形成。因此,教師還應該以教學目標為引領,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潤物無聲地滲透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二、 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滲透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課堂教學活動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離開了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再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都會落空。也正因為如此,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為了切實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師要在緊緊圍繞教材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結合實際教學環境,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滲透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
在《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的教學中,當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詳細了解了地主階級洋務派——“中體西用”的背景、主張以及目的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對洋務運動的內容、代表人物以及結果等進行評價。尤為重要的是,教師要允許并鼓勵學生對教材中的相關評價提出質疑,有理有據地提出自己的見解。
由此可見,教師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滲透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探究相關歷史知識,還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 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貫穿到課堂練習中
課堂練習不僅有助于查缺補漏、檢驗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還有助于啟迪思維、培養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顯而易見,為了更好地發揮課堂練習在檢驗學生學習效果方面的作用,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的時候必須要緊扣教材教學內容。同樣,為了更好地發揮課堂練習在培養學生各種思維能力方面的作用,教師必須要全面細致地了解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
基于此,教師在潛心設計課堂練習的時候,不僅要緊扣教材教學內容,還要始終如一地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貫穿到課堂練習中。
在《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這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一些材料分析題。其中有一道題目,教師向學生提供的材料《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中記載著一段與傳教士李佳白相關的故事。在這段材料的最后,教師設計的問題是:為什么李佳白在中國傳教時“一如華人儀式”,一手拿《圣經》,一手捧“四書”?
實踐證明,學生通過完成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練習,不僅能夠及時地復習鞏固所學知識,還能夠切實發展自身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為了富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師要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融入教學目標之中,滲透到教學活動之中,貫穿到課堂練習之中。以建構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為抓手,就能夠切實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進而全面發展高中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喜龍.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J].考試周刊,2018(21):151.
[2]彭華艷.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7(1):64.
作者簡介:江麒,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臨夏縣田家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