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然地理是學好地理學科的基礎,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較多高中學生在學習自然地理時存在嚴重障礙,嚴重影響了學生地理學科的學習,同時還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信心及學生的升學。本文就高中生在自然地理學習障礙中的成因進行分析,研究認為:自然地理知識的復雜性和系統性,教師教學水平限制,學生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習慣差,以及缺乏學習信心是高中自然地理學習的重要障礙。可通過上好初中地理轉向高中地理的銜接課程,加強學生的動手參與和實踐體驗,通過集體備課和相互聽課交流,提高整體教學水平,加強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并重視地圖的使用等方式來突破這些障礙,本文旨在為今后的教學提供一定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自然地理;學習障礙;教學策略
一、 高中生自然地理學習障礙的原因分析
(一) 自然地理知識的復雜性和系統性
自然地理知識,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和生物,真正算得上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涉及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科的基礎知識,知識面廣。比如在《宇宙中的地球》章節中,學生對宇宙環境的學習和了解,要求空間想象能力,這又是難以想象和觀察的。特別是地球運動,涉及空間、時間和速度,并且要求對空間和時間進行轉換計算,不僅需要空間的想象,而且需要一定的物理基礎。除了宇宙環境,大氣、海洋、陸地和生物知識要素多,要素間還相互影響,原理性和連貫性非常強,對學生的邏輯性要求高。
(二) 高中自然地理的學習方法不當
初中定勢思維影響高中自然地理的學習,初中地理往往只是告訴學生現象性的結果,如“是什么?”“在哪里?”所以學生一上高中,學習自然地理也注重死記硬背,忽視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出現知識絕對化。比如氣壓帶風帶,中學生采用機械的記憶,忽視形成原因、分布、移動和性質的理解,到氣候的成因和分布學習時就會更加的困難,做題應用時則無從下筆。另外學生在學習自然地理時,不重視分析,不善于歸納總結,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也是自然地理學習困難的明顯特征。比如馬達加斯加島東側的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和成因學生記得很清楚,當放在澳大利亞東北部和巴西東南部時,學生就有點不確定的,放到北半球的古巴東北部的熱帶雨林氣候,學生基本照著馬達加斯加的原因套上去,而不是具體位置具體分析。
二、 突破自然地理學習障礙的對策
(一) 上好初中地理轉向高中地理的銜接課程
自然地理是高中必修教學內容,也是地理最難的一部分,特別是第一章的《地球運動》又是整本書最難點,如何保證學生不至于一開始就被困難嚇到尤為重要。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學習基礎,但由于種種原因,大部分學生初中地理知識非常薄弱,所以我們應當抽出適當的時間復習初中地圖、地球知識以及位置、地形、氣候和河流等知識,降低高中地理入門門檻,同時也可以提升學生學習自然地理的信心。
(二) 加強學生的動手參與和實踐體驗
自然地理的抽象性知識多,宏觀知識多,學生缺少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積累。具體做法是:在地球運動意義中,通過讓學生做日晷,通過晷針影子頭像判斷時間,并讓學生觀察影子朝向影子長短,并要求學生對比出北京時間的晷盤和地方時的晷盤的差異,這樣將抽象知識直觀展示,不僅能加深對地球運動意義的理解和積累,也提高學生對地理的興趣。
(三)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自然地理和其他學科一樣,要想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就要做到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在高中學習過程中,學業基本比較緊張,時間緊,如果老師能夠檢查和督促,學生基本能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另外為了更好地鞏固知識,還需要求學生在課后做適當的練習。
(四) 重視地圖的使用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和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運用地圖記憶地理知識是最有效、最準確的學習方法。自然地理內容復雜,但幾乎所有的自然地理知識基本是有規律的,遇到一種地理現象和知識要在地圖上進行舉一反三,落實在地圖上,這樣不僅熟悉了地圖,還提高了知識的應用能力,改變生搬硬套的做題習慣。
三、 結論
自然地理學科知識深,系統化,相互聯系復雜,理解難度大,要突破自然地理學習障礙,不僅需要對教材教學進行靈活處理,還需要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更需要學生的參與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作者簡介:盧春根,廣東省河源市,福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