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體驗教學在道德與法治課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教學內容、方法和形式等提出一些措施以達到進一步優化體驗教學,從而提高體驗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愛上這門學科。
關鍵詞:目標性;個體性;生活性;親歷性;情感性;思維型;主體性;互動性
根據新課程生活性、實踐性強的特點以及初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教學中實施體驗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一種必然要求。體驗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設情境呈現或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活動。實踐證明,“體驗教學”是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一種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模式。
然而,廣大教師對體驗教學由于認識不到位,在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這些方面。有的教師搞形式主義,把體驗教學當形式,教學過程倉促,學生更多是跟著教師的步驟進行活動,來不及思考感悟,只看到熱鬧,沒有學到門道,教師不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自我感受和體驗的表達,以思想的統一性來面對有巨大差異性的學生,學生也很少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和真實感受,更無法表露自己的思維過程;也有一些教師為了追求“高大上”的效果,在教學情境創設過程中偏離學生的生活,不關注學生的原有生活經驗盲目地讓學生去體驗,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此外,教師體驗活動淺表化。由于教師缺乏有效引導,教師設計的一系列活動沒有進一步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學生只沉浮于生活的表象,或將注意力集中在活動的形式上如游戲、小品、電影等,從而忽視了知識的學習以及對問題的深層次的探究,思維沒有得到拓展,無法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越;還有教學體驗單項化,學生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過于單一,缺乏生生、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效果不理想。諸如以上種種現象還很多,無法一一談及。總之,這些表現導致體驗教學開展不深刻,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率低下。因此,要想讓學生在豐富的體驗中愛上道德與法治課,提升學習興趣,就要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進一步優化體驗教學。為此,筆者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實施體驗教學、構建新型課堂方面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 體驗教學要具有目標性和個體性
首先,教師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開展體驗教學,努力提高體驗教學的實效性。不論是在課前的預設方面如案例選擇、情境創設、方法運用等,還是在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提出、學生的評價各方面上都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因此,需要教師認真研究教材和課程標準,樹立起強烈的目標意識,當然,這也是教師開展道德與法治課體驗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此外,教師在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還必須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日常教學中經常發現有的教師只顧體驗,忙于讓學生看視頻,做活動,教學倉促,急于拋設問題和草率自我解答或叫個別學生回答,由于課堂容量大,形式繁雜,學生來不及思考,教師講解不清楚,教學缺乏反饋和評價,教師無法顧及每一個學生,這種浮于形式的教學很顯然談不上對學生的尊重,很多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每個學生都會有屬于自己個性化的體驗。因此,教師在此過程中既要考慮到全體學生,又要尊重和接受學生的不同感受,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關注每一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獨特風格,讓每個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成功體驗,以促進他們個性的成長。
二、 體驗教學要具有生活性和親歷性
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因此,體驗教學不能遠離學生的生活,而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包括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逐步擴展的生活實際及對現實生活的關切。教師要做到以學生為本,把書本知識所涉及的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從具有普遍意義的典型事件中選取體驗主題,或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體驗活動和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提出問題,盡可能做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學生學習身臨其境,通過親身嘗試、體驗,生動地感知、了解和掌握知識。例如,八上第三課“社會秩序的重要性”這個問題,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教師可以結合“交通混亂”現象,讓學生體驗“混亂無序”帶來的問題,體會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從而明白社會秩序的重要性,即社會正常運行需要次序。另外,由于新課程生活性和實踐性很強,因此,教學不能只讓學生認真聽講、快速記住現成的結論,而僅僅獲得一些課本知識,這種只掌握間接經驗的教學還不能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全部意義,離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目標差距甚遠。只有讓學生親身去經歷體驗,才會有對大千世界的獨特感受和發自內心深處的真切體驗,從而掌握了知識、發展了能力、培養了三觀。
三、 體驗教學要具有情感性和思維型
體驗教學的過程不只是一種認識過程,更是一種情感過程,沒有情感的認知很難進入人的深層心理,若學生長期接受那種單純的知識記憶就會感到枯燥無味,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就會喪失。因此,體驗教學需要教師在培養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注意激發學生的情感,創設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感悟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經歷的過程中啟發情感感悟,引導情感理解,從而讓學生從中學到知識,陶冶性情、提升生命品質。另外,體驗教學更應啟動學生思維,特別是創造性思維。
四、 體驗教學要具有主體性和互動性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課堂教學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組織好課堂教學,使學生能動地、自主地去體察知識和經驗,去認識事物,并且在認識的過程中獲得自己的感悟,真正成為認識的主體。反之,作為認識主體的學生如果不親身參與到教學中,不可能有深刻的體驗,也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從而運用理性的思維去看待問題及提出深度的見解。另外,教學的本質是一種交往互動,體驗教學也需要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一方面,教師要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互動。例如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共同探討問題,或為完成某一任務讓學生參與角色的體驗,這樣做能極大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也不能做個旁觀者,也應該主動參與到學生體驗活動中去,參與討論,提出見解,學會傾聽學生發言并做出即時評價。
綜上所述,要提高道德與法治課體驗教學的效果,教師要在教學內容、方法、形式等方面加以研究和探索,努力提高自身學科核心素養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課堂變得更活躍,學生也才會樂學、愛學。
參考文獻:
[1]李惠英.體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5).
[2]辛繼湘.體驗教學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嚴銀珍,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