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今信息化時代,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需要對信息技術教學的實效性進行格外重視,逐步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養和能力。然而,在實際中,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信息化建設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因此,我們要從根源入手,找到問題的所在。本文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怎么培養學生信息素養進行了分析,力求進一步促進我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持續健康地發展。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信息素養
一、 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化社會的步伐也隨之加快。這就要求當代人有著比較強的信息素養。在高中信息技術新課改的要求當中,對信息素養的培養有了明確的規定,要求不斷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以及綜合素質。所以,在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將學生主體地位充分表現出來,增強學生的信息素養,進一步推動高中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下面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信息素養談談自己的看法。
二、 對教學思想進行改變,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目前,信息技術課程還未劃入高考科目當中,這就讓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存在比較強的邊緣性,使學校教師對這門學科不夠重視,同時學生也往往忽略了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要性。因此,第一,高中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能夠更好地對學生整體素質進行培養,科學安排信息技術的內容和課時,保證課時更加科學,進而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來對信息技術有關知識進行學習。第二,教師需要對教學思想進行更新,對教學目標進行科學的達成。教師在對教學計劃進行完成的基礎上,然后按照學生當前信息技術水平狀況,針對性地對這門學科的知識點進行教學,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強化專業知識的研究和學習,提升自身專業知識,給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 利用分層的教學方法進行針對教學
由于每個學生所處的家庭背景以及環境的不同,進而讓高中學生在學習方面有著比較大的區別。第一,教師對存在不同差異的學生需要格外尊重,在教學過程中,按照學生自身的實際學習能力,利用分層次的教學方法來對信息技術進行教學。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明確教學目標,大大提升課堂教學的知識量。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證所有的學生能夠個性化發展,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在分層次教學方法之下,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這就要求教師需要按照學生自身不同的條件來進行分層教學。對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而言,教師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程序設計,給我國培養高素質專業型人才。對操作能力強的學生而言,教師能夠按照學生興趣來培養軟件應用能力以及編程能力,給高校培養動漫設計專業人才。當然,實踐和理論還存在比較大的區別。合理、有效的理論需要融入實踐當中,其是信息技術教學的最終目標。
四、 培養學生信息意識,提高學生信息素養
目前,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培養學生信息意識。信息意識是人類了解、判斷以及認識相關信息的一個過程,其主要體現在對信息敏感度和對吸收信息選擇的能力方面。在當今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高中生的信息意識對未來發展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然而實際當中,許多接觸網絡的學生一般會利用互聯網來玩游戲、社交以及看電影。互聯網平臺對學生來說就是一個娛樂休閑的工具,非常少的學生去挖掘互聯網的真正價值信息。所以,對高中的信息技術老師而言,在對學生信息素養進行培養的過程當中,首先需要讓學生牢固樹立信息意識,給學生介紹一些信息資源的內涵,不斷提升學生通過互聯網對信息進行查詢的水平。除此之外,還需要給學生介紹一些健康向上的網絡信息,鼓勵學生積極的學習知識。
五、 對教學反饋進行重視,提升信息技術教學的實效性
在教學的過程當中,高中信息技術實質是信息反饋的一個過程。在實際教學當中,提升信息技術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就是教學反饋。在教學的反饋過程當中教師可以更好地對學生實際學習狀況進行檢查和了解。高中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動作表情以及語言表達方面得到反饋信息,并且在這個基礎上適當地調節教學活動,進一步保證最大滿足學生實際學習的需要。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充分意識信息技術有著比較大的實踐性特征。因此,需要格外重視學生課堂內的練習,提出更為具體的課堂練習要求,進一步確保信息技術課堂能夠發揮大的作用。另外,教師還需要對評價量規進行制定,對學生信息進行及時評價反饋,最終讓學生更好地進行互評和自評,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六、 結束語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需要強化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這是當今高中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重要途徑。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高中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利用科學的手段來提升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以及實效性,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進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綜合素質較高的專業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馬國紅.做信息時代的引領者——淺談中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J].青年文學家,2016(5).
[2]王海濤.踐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提升學生信息素養[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6(13).
作者簡介:
齊曉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赤峰市敖漢旗新惠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