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集德 趙輝江
摘 要:對于學生來說中學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學生的心理在此階段得到發展,家長和教師共同面臨的問題在于如何將孩子在此時期的負性情緒有效地引導、釋放,讓他們能夠形成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避免一些消極的想法。本文旨在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詳細分析中學生所處階段的心理特征,也分析班主任如何在工作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知識。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
學校為了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優秀的心理素質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多方面共同發展,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心理特點,采用一些心理學的手段和方法輔助學生培養健康的心理。學生處于中學階段,由于學業的原因,與班主任接觸相處的時間相較于其他師長、長輩來說更長,關系也更加密切,因此班主任是直接的教育活動組織者,將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在教學活動中已經成為當前對班主任管理班級好壞和成效的評價指標。
一、 中學生的心理特點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也是關鍵的心理發育階段,相較于小學生,他們在步入中學后心理方面會發生重大的變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性發育迅速,但性心理的發展跟不上生理上的發展,由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對學生的性教育欠缺,也由于對孩子難以啟齒,覺得是一件羞恥的事情,導致我國的性教育普遍低下。在中學階段,孩子們的第二性特征越來越明顯,身體上的變化會讓中學生的心理也發生變化。例如,希望得到異性的關注,希望能夠被異性喜愛、欣賞。但由于心理上緩慢的發展導致學生對自己的想法不知道怎么應對。同時還對男女之間的差異產生興趣,在中學里屢見不鮮地發生早戀的事件。
(二) 中學生的自我意識開始迅速增長,但在社會性的形成方面速度緩慢。這個時期學生開始認為自己已經長大,具有成人感,開始關注自己的形象,更加重視他人的評價。但是中學生在此階段并沒有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因此在對自己的形象進行塑造的時候通常會選擇自己喜愛的明星作為模范,這就導致外在形象與自己的實際年齡之間存在反差。而且部分中學生往往在審美方面會受到別人的影響,隨波逐流,什么在學校內流行、潮流便會跟著購買,還容易出現攀比心理。在這個階段,學生會形成兩個形象,一個是實際自我形象,另一個則是理想中的形象,兩個形象之間存在的差距又會產生自我控制和約束的意識。
(三) 感情內隱或外露需求之間的矛盾。學生在中學青春期,生理發育會有巨大的變化,青少年對情感也開始有波動,但又不好意思向他人開口訴求,導致心理上出現矛盾。
二、 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一) 學習方面的問題
中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后,學習會受到首當其沖受影響。通常表現在對學習的熱情下降、興趣低下,嚴重地會出現厭學心理。學生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之下本身就對學習具有較大的壓力,尤其是近年來越來越注重教育方面,家長們也普遍推崇贏在起跑線上,因此給自己的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這導致現在的孩子們普遍課余時間少,學習壓力大。在學校里,有些教師會戴有色眼鏡看待后進生,這些學困生由于教師的區別對待,或是冷眼看待而產生負面情緒。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由于長期處在緊張的狀態下,成績下滑會傷害自尊心,打擊自信心,因此一旦出現成績下滑可能萎靡不振,嚴重會出現逃學、厭學等行為。
(二) 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由于中學生涉世尚淺,還沒有全面形成自身正確的價值觀,因此父母、教師等與學生聯系較為緊密的人需要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指引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個時期學生或多或少會出現叛逆的情緒,一旦有生活上不順的方面就會對人際關系產生不滿。學生與學生之間所存在、產生的矛盾和摩擦需要教師多加關注并指導,鼓勵家長與學生多進行除了學業以外方面的溝通,若與孩子的話題僅僅局限于學習很容易讓學生感受到疲倦和壓力,久而久之不愿意與父母相處,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嚴重地甚至會出現抑郁。
(三) 青春期的心理問題
當中學生步入青春期以后會由于生理發育上的變化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若不對這些心理問題加以重視并及時引導、糾正,會使學生心里的苦悶和情緒無法正確地發泄,積郁會導致產生負性心理。
三、 中學班主任在工作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 針對個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分析并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心理矛盾,進行單獨輔導,及時發現并解決學生在心理上所存在的問題。班主任可以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干預,通過氛圍輕松的談話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并給予心理上的開導。班主任在進行輔導的時候要注意幾個原則:第一,以傾聽為主,開導為輔。很多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原因在于沒有一個值得信賴的傾訴對象,因此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首先要耐心、安靜地聆聽。其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時候盡量注意語言溫和,讓學生感到溫暖,這樣才不會產生排斥。第二,保密原則。學生對于心理方面的問題是不希望被他人知道的,因此教師要做到嚴格保密,只要未經學生的允許就不能將談話內容透露給任何人。第三,科學提問。學生在進行表達的時候有可能不太準確,可以結合心理學知識和教學經驗以提問的方式來了解學生具體的心理情況。
(二) 針對班級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學校開展心理教育活動的時候,班級是基本單位,班級的活力、氛圍狀態等都會影響到學生的成長和學習,從而影響學校的教學成果。只有班級發展得好,層層累積才能促進學校發展。班主任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智能教學方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視頻、PPT、圖片等多功能展示方法將枯燥的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其次,可以以角色扮演、演講等方式活躍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心理教學課堂。其次,要進行科學的心理輔導,開設心理班會課,分成兩大部分,一為心理訓練課,二為專題講座課。全班均可參與心理訓練課,一起通過案例的方式讓大家解決某一心理問題,而專題講座課則應用于輔導學生進行學習。
四、 結語
綜上所述,中學班主任要對學生在該階段的心理問題和心理特征進行深入地了解和關注,學習一些心理學基礎知識,關注每個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與學生和諧相處,創建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讓學生能夠健康發展和成長。
參考文獻:
[1]黃立君.論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滲透[J].世紀橋,2016(3):93-94.
[2]李紅,王璐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滲透[J].中華少年,2017(11):289-289.
[3]李蕓.論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滲透策略[J].祖國,2017(18):275.
作者簡介:吳集德,山東省膠州市,膠州市第二十二中學;趙輝江,山東省膠州市,膠州市張應鎮張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