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振偉 李紅平
【摘要】本文進行了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首先介紹了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存的問題,然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適合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發現該教育模式能夠有效地開展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能夠提高高職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性,有效地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的心理素質,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高職院校 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059-01
一、前言
隨著國家教育部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各大高校都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深化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改革,是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成長為具有較高智商、情商和逆商的高素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適時進行高職院校學生心里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存的問題
1.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過于理論化
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理論內容過多的現象,可能會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盡人意,這主要是因為高職學生的生源復雜,成績普遍偏低,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缺乏動力。
2.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過于單一
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缺乏遠大理想,自制力較差,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較多煩惱,亟需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然而現階段部分高職院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過于單一的現象,僅采用大班授課的教育形式,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開展,不利于高職學生樂觀、自信及不畏困難品質的培養。
3.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學生過于被動
目前在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存在學生過于被動的現象,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部分高職學生怕被同學笑話,很少主動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第二,部分有心理健康問題的高職學生往往性格比較內向,很少主動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第三,部分學生屬于被動性人格。
4.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資源有待完善
部分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僅采用大班授課加課后心理輔導的形式,缺乏專門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教學平臺。
三、適合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1.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第一,進一步精華理論,增加實踐內容比例,盡量降低高職學生對理論學習興趣不足的影響。第二,拓展教材內容,利用圖片、音頻和視頻豐富心理健康的內容,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趣。第三,開展課后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賽,通過比賽激發高職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熱情,強化高職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理解。
2.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積極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打破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過以學生問題為導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高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二,采用體驗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師可根據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適合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通過角色扮演和分組討論等教學形式,幫助高職學生體驗心理健康教育的魅力。第三,開展心理健康相關的體驗活動,例如開展主題班會、情景劇比賽、征文比賽、心理對抗比賽和其他心理健康相關的社會實踐等活動。
3.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主動性
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逐步建立自信,幫助學生鼓起勇氣面對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煩惱,可通過開展多樣化的心理健康相關的活動,滿足不同性格特點的高職學生,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參與程度,變被動為主動。
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網絡資源
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根據時代特點,積極建立基于大數據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平臺,不斷豐富網絡資源,包括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開展線上和線下混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模式。
四、結束語
本文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了研究,介紹了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存的問題,并針對此類問題提出了適合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經過一個學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輔導實踐,發現該教育模式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從心理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調動高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很好地提升高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修麗娟.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析——以F校心理混合式教學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8(05):36-39.
[2]張慧超.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與實踐——以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知識經濟,2018(14):146+148.